幼儿园开展儿童议事会的必要性与实践策略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王镭璇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保育院易大分院 邮编:730030

摘要

随着社会对儿童权利认识的深化,儿童参与决策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探讨了幼儿园开展儿童议事会的必要性,并通过1.0版本、2.0版本及未来3.0版本的实践策略,详细分析了儿童议事会在幼儿园中的实施过程与效果。研究发现,儿童议事会不仅有助于提升儿童的自我认知与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师幼互动与家园共育,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词

幼儿园;儿童议事会;儿童参与决策;实践策略

正文


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其权利与利益日益受到重视。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应当为儿童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儿童议事会作为一种有效的儿童参与形式,已在国内外多所幼儿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园开展儿童议事会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以期为幼儿园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1 儿童议事会定义

1.1 儿童参与决策的概念
儿童参与决策是指儿童在与其生活、学习等相关的决策过程中,享有表达意见、提出建议并影响决策结果的权利。这一理念强调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关注儿童的需求与感受,旨在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与责任感[1]

1.2 儿童议事会的基本功能与特点
儿童议事会是一种由儿童组成的组织,旨在通过讨论、协商等方式,就幼儿园内的相关事务提出意见与建议。其基本功能包括:为儿童提供一个表达意见的平台,增强儿童的自我认知与表达能力;促进师幼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推动幼儿园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儿童议事会的特点在于其成员均为儿童,且决策过程注重儿童的主体性与参与性。

2 儿童议事会1.0版本:以班级为单位的小范围实践

2.1 1.0版本设计思路
1.0版本中,儿童议事会主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实践。这一设计思路旨在通过小范围的实践,让儿童初步了解议事会的运作流程,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与表达能力。同时,以班级为单位便于教师组织与管理,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2]

2.2 实施策略
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班级选举产生5-7名儿童代表,组成班级儿童议事会。选举过程注重儿童的自主性,鼓励儿童积极自荐与推荐他人。议事主题主要围绕班级内的日常事务,如环境布置、游戏规则制定、节日庆祝等。教师与儿童共同讨论确定主题,确保议题贴近儿童生活,激发儿童的参与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班级儿童议事会围绕确定的主题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鼓励儿童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建议。同时,教师还引导儿童学会倾听与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儿童的协商与合作能力。班级儿童议事会讨论形成的决策结果,需经教师审核后实施。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关注儿童的反馈,及时调整决策方案,确保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在某班级中,儿童议事会围绕“环境布置”议题展开讨论。儿童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如设置植物角、增设阅读区等。经过讨论与协商,最终决定在教室一角设置植物角,并鼓励儿童自带植物进行养护。这一决策不仅丰富了班级环境,还培养了儿童的责任感与环保意识。

2.3 实践效果分析
1.0版本的儿童议事会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儿童的参与意识与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他们更加关注班级事务,愿意为班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师幼互动更加频繁与深入,教师在活动中更多地倾听儿童的声音,与儿童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3]

3 儿童议事会2.0版本:以年级组为单位的扩展实践

3.1 2.0版本升级背景

随着1.0版本实践的深入,教师与儿童对儿童议事会的认识与接受程度不断提高。儿童议事会作为一种新颖的教育实践形式,在促进儿童自主性发展、提升儿童参与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1.0版本的实践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议事主题较为单一、儿童参与的广度有限等。为了进一步拓展儿童议事会的影响力,提升儿童的参与广度与深度,我们决定在1.0版本的基础上对儿童议事会进行升级,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探索。

2.0版本的升级旨在突破班级的界限,将儿童议事会的实践范围扩大到整个年级组。这一升级策略具有多重考量:首先,年级组儿童在年龄、认知发展等方面相对接近,便于开展针对性的主题探讨;其次,以年级组为单位有助于促进班级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儿童的视野;再次,年级组的儿童议事会议题将更加丰富多元,为儿童提供更多参与和实践的机会。通过2.0版本的升级实践,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发挥儿童议事会的育人功能,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3.2 实施策略

2.0版本的实践中,我们首先要组建儿童议事会。这一过程需秉持民主、公平的原则,鼓励儿童积极参与。每个年级组可根据实际情况,选举产生10-15名代表,这些代表应具备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教师在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他们需要向儿童介绍议事会的性质、职能和运作方式,并鼓励儿童自主参与推选代表人选。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生动的民主实践教育。

议事主题的选择是关键环节,2.0版本的议事主题更加丰富多元,涉及日常事务和跨班级活动。教师需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提出主题建议,同时鼓励儿童自主提出主题。教师要引导儿童多角度思考问题,最终确定富有代表性和挑战性的议事主题。

议事活动是核心环节,2.0版本更注重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师引导下,儿童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交流和辩论,提出看法和建议。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采取多种形式激发思维碰撞,引导儿童聚焦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决策方案需要付诸实施,教师要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修改建议。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儿童充分的参与空间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同时关注儿童的反馈和评价以优化方案。

“跨班级运动会”为例,儿童议事会围绕这一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创意想法。最终形成一致决策方案并顺利实施。这场运动会丰富了儿童的校园生活促进了班级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这一实践过程儿童能够真切感受到自己的想法和努力付诸行动并产生实效。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还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此外2.0版本的议事活动还强调问题解决导向,教师要引导儿童在讨论中不断聚焦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这既能锻炼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也能让议事活动更加切合实际需求。儿童通过自主讨论和协商最终形成一致的决策方案为后续的方案实施奠定基础。

在决策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予儿童充分的参与空间鼓励他们亲力亲为、主动实践还要适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儿童克服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这种支持性的指导方式有助于提升儿童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2.0版本的儿童议事会实践策略通过丰富多元的议事主题、注重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议事活动以及强调问题解决导向的决策实施过程有效地提升了儿童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3.3 实践效果评估

2.0版本的儿童议事会实践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效。一方面,儿童的参与广度与深度得到了有效提升,他们不仅关注本班级的事务,还开始关注年级组乃至整个幼儿园的发展。另一方面,儿童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展现,他们在讨论中积极提出新想法,并尝试解决问题。此外,年级组儿童议事会的实践还促进了班级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年级组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4 儿童议事会的持续优化与未来展望

4.1 3.0版本设想:全园范围的儿童议事会

在班级与年级组层面儿童议事会的成功实践基础上,进一步设想将其扩展至全园范围。3.0版本的儿童议事会以全园儿童为对象,通过选举产生代表组成全园儿童议事会。该设想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儿童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感,培养全局观念与领导能力。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维与决策能力,鼓励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建议。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幼儿园的发展与进步。

4.1.1制定议事规则和制度

3.0版本中,制定了详细的议事规则和制度。这些规则和制度涵盖选举流程、议事程序、决策机制及监督和反馈机制。通过这些规则和制度,确保儿童议事会的运作更加规范和高效,同时为儿童提供公平、公正的参与平台。

选举流程严格遵循民主原则,每个班级和年级组均有代表参与机会。选举过程公开透明,保障每个儿童平等参与机会。议事程序包括议题提出、讨论、表决等环节,各环节均有明确操作细则,确保议事过程有序进行。

决策机制采用多数表决方式,同时尊重少数意见表达与尊重。每次决策记录在案,并公示给全园儿童和家长,接受监督和反馈。设立专门监督小组,负责监督和评估议事会运作,确保持续改进和优化。

4.1.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家长的参与和支持是儿童议事会成功的重要保障。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发放问卷调查、组织亲子活动等方式,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对儿童议事会的期望和需求。

邀请家长参与儿童议事会活动,共同探讨和解决幼儿园发展中的问题。家长的参与丰富议事会内容和形式,增强儿童自信心和责任感,促进全面发展。

4.2 儿童议事会实施中的关键问题探讨

4.2.1确保儿童的参与度与代表性

确保儿童的参与度与代表性是关键问题。通过有效的选举机制,保障每个班级、每个年级组均有代表参与议事会。通过丰富的活动与激励措施,激发儿童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

关注弱势群体的声音,确保意见与建议得到充分表达与重视。设立专门小组,负责收集和整理弱势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并在议事会中进行讨论和反馈。

4.2.2平衡儿童的自主性与教师的引导性

平衡儿童的自主性与教师的引导性是重要问题。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鼓励积极发言、表达观点与建议。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明确议题、梳理思路、解决问题。

为实现这一平衡,加强教师培训与指导,提升专业素养与引导能力。教师需具备引导儿童进行有效讨论和决策的能力,同时尊重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4.2.3评估儿童议事会的实践效果

评估儿童议事会的实践效果是确保持续改进与优化的关键。从儿童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协商与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从教师的引导能力、师幼互动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家长与社会的反馈意见,为儿童议事会的持续优化提供参考依据。定期总结和分析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议事会的运作方式和方法。

4.2.4制定议事规则和制度的具体措施

制定详细的议事规则和制度,确保儿童议事会的规范运作。明确选举流程,制定选举细则,保障每个儿童平等参与机会。设立监督小组,负责监督和评估议事会运作,确保公开透明。

制定议事程序,明确议题提出、讨论、表决等环节的操作细则。每次决策记录在案,并公示给全园儿童和家长,接受监督和反馈。通过这些措施,确保儿童议事会的运作更加规范和高效。

3.0版本的儿童议事会在全园范围内推广,旨在提升儿童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感,培养全局观念与领导能力。通过制定详细的议事规则和制度,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确保儿童议事会的规范运作和持续改进。

4.3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儿童议事会的实践与研究。一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儿童议事会的组织架构与运作机制,提升其规范化与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我们还将加强与其他幼儿园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儿童议事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我们还将关注国内外儿童参与决策的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为儿童议事会的持续优化与创新提供有力支持。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儿童议事会将成为推动幼儿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结论:

本文探讨了幼儿园开展儿童议事会的必要性与实践策略。通过1.0版本、2.0版本及未来3.0版本的实践策略分析,我们发现儿童议事会不仅有助于提升儿童的自我认知与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师幼互动与家园共育。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在儿童议事会的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如如何确保儿童的参与度与代表性、如何平衡儿童的自主性与教师的引导性等。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儿童议事会的实践与研究,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毛家楠,吴金群.儿童议事会的参与机制:一项多案例的跨国比较[J].城市观察,2024(4):94-103+162.

[2]何彩平.上海嘉定区级儿童议事会的探索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21(5):115-123.

[3]米娜.儿童议事会:看见未来公民的力量[J].教育家,2022(42):19-20.

[4]黄健,赵炜.儿童,在阳光下成长---“能豆豆议事会”引领阳光儿童生活行动的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8(9):45-48.

[5]能豆豆议事会:阳光儿童生活行动[J].江苏教育研究,2020(34):F000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