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路径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审美能力;美艺互融
正文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审美能力培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美术作品创作能力,还能使其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因此,高职院校在美术教育中,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审美能力的概念
关于审美能力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并未形成一致的认识。有学者指出,审美能力就是人在完成一次审美活动时所需的总体认知能力与行为能力。审美能力是由先天机制、经验层次、特殊认知层面、生命状态四个层次的认知能力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笔者从美术教育的角度出发理解审美能力,认为审美能力是一种感受、鉴赏、评价及创造美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人们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认知周围世界,形成一种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继承美术教育中长期积淀形成的一些美的规范、美的法则和美的事物。例如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有关“美”(形式美)的法则,并学会鉴赏国内外优秀的美术作品。
二、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 高职院校对美术课程重视度不高
职业院校对于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该有的艺术鉴赏、艺术理论等美学课程并未涉及,他们将美术课程简单粗暴的定位为“技能课”,认为美术就是画画,并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在美术上面交作业即可。并将《美术》的基本标准定位为“分类”,能够分清美术的种类、能够进行创作即可。但是这种标准对当下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来说是不适用的,学生成了没有感情的绘画机器,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创作,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创作,因此他们的作品呈现方式多是缝缝补补。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更别说像艺术家一样将美术作品当成自己情绪表达的媒介。
2 课程设置与课堂内容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课程很多,既要学习美术、音乐、舞蹈,还要学习本专业的理论课程,学校又压缩课程单双周上课,使得本来就不多的美术课程时间更少了,并且还为美术课程制定了一套流程:“分辨美术种类—学习美术技法—进行美术创作”,最后再加个“技能测试”以竞赛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测试,使得美术教育的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课上时间少,课下科目多,学生不会创作,也没有时间创作。并且美术课堂教学基本技能掌握的方式主要为临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艺术鉴赏的方式没有系统的学习,所以他们无法分辨摹本的好坏,简单粗暴的认为大家作品就是好的,也不知道为什么好。临摹大家作品又不知道如何入手,课堂上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创作。久而久之学生虽然能临摹,但是创作水平不高,也不具备艺术鉴赏能力。
3 教师审美教育水平不高
职业院校教师多为青年教师,虽然是艺术专业毕业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较高的审美水平,但是讲台经验较少,不了解学情不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课程标准、课件等授课资料多为网络收集再稍加修改,教学内容并未及时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以美术技能为主,并未考虑到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未将艺术鉴赏等美学课程融入课程教学。学院艺术氛围不强,学生创作也欲望不高。
4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学生主要由中职学校学生和普高学生组成,学生艺术素养不高,普高学生没有接触过任何艺术鉴赏课程,是对美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少部分美术史。中职部分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美术功底,但是并未接受到系统的美术教育更别说艺术鉴赏了,整体审美能力也较弱。
三、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1 提高对美术审美教育的重视度
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要提高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审美教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美术实践中,高职院校应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将审美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方面,建立起全面综合的现代化审美教育格局。第一,重视相关组织模式。高职院校可以探索上下联动、纵向协同推进的组织模式。例如,开展以“大美育”为基本内容的文化艺术素养提升工程项目,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担任项目组长,由美术教育专业带头人等组成美术审美教育组织架构,为高职院校美术审美教育提供良好的组织领导基础。第二,完善育人载体,丰富审美教育相关课程。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美术课程与教学改革,将美术相关的课外活动融入审美教育体系。可构建或选择一些美术课程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并设置艺术美学类公共基础选修课,依托高职院校美术类专业及其他相关人文艺术专业的教学资源,面向非艺术类专业开设美术鉴赏、中国工艺美术等课程,为审美教育的强化提供完善的课程体系支撑。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审美育人的良好环境。要采取有效的文化环境营造措施,对学生宿舍、教学楼、校园道路进行提质改造,并在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中装裱书法国画,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
2 提升教师的艺术专业水平和审美教育能力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对美术审美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对核心素养的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应更加重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在专业美术教师的引进上严格把关,引进优秀教师,扩充学校美术审美教育人才队伍。同时,在日常教师管理和培训上,要为教师提供高水平的专业培训,给予美术教师更多实践机会,让教师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丰富自身教学经验,更好地实施教学。对于在美术审美教育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成果的教师,要给予相应的奖励,调动教师探索创新的积极性。教师只有提升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3 更新美术教育教学理念,创新审美教学方法
第一,及时更新美术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开展美术审美教育,要及时关注美术审美教育领域正在探索和形成的先进教学理念。近年来,国家对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美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师资培训及教学设备添置投入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得美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美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应当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受众是高职学生,其传统的教育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在这种情况下,要致力于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改善传统固有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美术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一旦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就会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此过程中,要促进学生对绘画技巧与美术作品的感悟,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作品鉴赏能力。
第二,探索创新美术教学方法。一是应用课堂引导,助力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发挥课堂的功能与价值,不断优化课堂,以适应美育要求。比如,青铜器、秦俑所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古希腊艺术所展现的是崇尚理想、和谐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所展现的是人文主义精神,中国山水画展现的是意境。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不同美术作品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教学互动性。美术是一门需要气氛、需要学生进入良好状态的学科,要探索构建有参与、有成果的美术审美教育课堂。如果没有进入状态,没有形成良好的美术课堂气氛,学生对美术的学习会非常被动,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以何种方式引入新课内容、如何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是值得相关人员深思的问题。例如,在“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这节课中,教师邀请两位学生模仿名画 《蒙娜丽莎的微笑》 中人物的微笑表情,让学生体会此人物生动传神的神态表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在欣赏名画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这幅画是否美、美在何处等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观看这幅画,然后让他们从审美鉴赏的角度进行自由讨论,最后师生共同讨论,表达各自的意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结论
高职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审美教育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学校要提高对美术审美教育的重视度,采取有力措施,为审美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教师要不断探索创新,同时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审美教学能力,在审美教育中提供更专业的指导,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学生作品展示:
图 1 《中国梦》洪玲
图 2 《祖国山河》杨小情
参考文献:
[1]黄珉. 高职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思考[J]. 艺术大观, 2021(28): 115-116.
[2]刘旭光. 审美能力的构成[J]. 文学评论, 2022(5): 71-79.
[3]罗斯亮.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20(15): 164-165.
[4]黄珉. 高职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思考[J]. 艺术大观,2021,(28):115-116.
[5]张春娥.谈艺术教育与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以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实践研究为例[J].艺术科技,2016,29(12):48,72,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