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游戏中的运用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徐丹

扎囊县扎唐镇双语幼儿园850800

摘要

幼儿园阶段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把我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对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课程游戏

正文

一、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成长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幼儿的饮食习惯、生活作息、情绪控制都需要教师良好的引导和教导。注重饮食的内外调和以及营养构成,让幼儿有选择性地多吃水果蔬菜,能够让幼儿养成不挑食的习惯;讲解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能够消除幼儿不良的情绪;利用民间传统游戏,能够锻炼幼儿的协调能力。这些都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比如,在每年农历九月九日,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去养老院参加敬老活动,现场给幼儿讲述重阳节。在实地感受养老院的敬老活动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在园内安全场所进行登高,同时进行角色设定和扮演,让幼儿分别扮演老人和志愿者,模拟开展泡一杯茶、捶一次背、按一次腿、揉一次肩等敬老活动。在活动结束后,请老人扮演者和志愿者的扮演者分别描述自己的感受,教师做好总结性发言,将敬老的优良传统融入活动之中。最后,要求幼儿回家后拓展活动,将集体活动时的情景再现于家庭生活。

对幼儿而言,身心的健康发展是首要的。在课程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加以引导,进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能够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它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文化延续的载体,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传统文化涉及历史文化、地理文化、民俗文化、诗词文化等多个方面,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的语言活动之中,能开阔幼儿学习的视野,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将传统文化与幼儿的语言活动相结合,能够丰富幼儿的语言活动内容,创新幼儿的语言活动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比如,针对语文类课程活动,教师除了教学声、韵母及识字之外,还可以增加唐诗宋词的阅读、民间寓言故事的讲解等。幼儿语言教育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的语言活动,既是当前幼儿课程活动的趋势,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长远发展所需。丰富的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的语言能力,加深幼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能够培养幼儿的交际能力

中华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验传统节日习俗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将传统节日与课程有机结合,在课程活动中讲述节日的形成过程、礼仪习俗、特色美食等,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制作传统美食,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比如,中秋节来临时,教师可以结合中秋节的特点,设置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利用传统文化丰富课程内容。首先,教师可以讲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向幼儿讲述中秋节的由来,让幼儿分享中秋节家中的活动。其次,待分享结束后,将幼儿分为花灯制作组与月饼制作组,向幼儿讲解中秋节为什么要放花灯、吃月饼以及示范如何制作花灯和月饼。最后,在幼儿制作花灯和月饼的时候,要求各个制作小组进行明确的分工,制作工序前后交替。通过制作花灯、放花灯与制作月饼、吃月饼活动,教师能够让幼儿充分体验中秋节的习俗,感受小组合作制作的乐趣。

四、能够完善幼儿的理性认知

我国传统文化汇集了各民族的思想观念,蕴含着诸多的科学内涵。比如,二十四节气""十二时辰""中医药学"都是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的科学教育,有助于幼儿了解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懂得昼夜的更替,也是发散幼儿思维、发掘幼儿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融入科学认知的课程活动,能够增强幼儿科学思考的能力。

随着幼儿课程活动的丰富、内容的完善,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科学教学融入幼儿的课程。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解跟"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知识,通过"二十四节气歌"让幼儿更快记住"二十四节气";或者播放"二十四节气"卡通视频;或者组织幼儿制作"二十四节气"手工卡片,并将制作好的手工卡片悬挂在班级黑板墙上,便于幼儿平常浏览学习。还可以将“"二十四节气"运用在幼儿日常的生活中,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比如,春季容易"犯困,宜早睡早起;夏季天气炎热,日照时间长,宜晚睡早起;秋季与春季较为相似,也宜早睡早起;冬季低温寒冷,宜早睡晚起。从而让幼儿在四季不同的感受中,明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五、能够发散幼儿的想象思维

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兴趣、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黄金时期,幼儿课程游戏是达到相关目标的有效手段。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方面,教师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游戏有机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将传统手工文化应用于幼儿课程游戏,既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又能给幼儿传输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比如,众所周知的手工剪纸工艺,就是难能可贵的课程游戏教学资源。剪纸不只是针对纸的剪裁艺术,也是对剪裁手艺的统称。在纸还未出现时,我国古代人民就已通过各种技法制成工艺品,这便是剪纸的早期形式。在开展手工剪纸的课程活动中,笔者首先鼓励幼儿进行剪纸游戏,将剪纸作品进行命名,引导幼儿剪出较为复杂的图形(如大山、云朵、大树、房子等),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将心中所想的动、植物通过剪纸呈现出来。其次,把同类型的剪纸作品放在一起,供幼儿讨论,用不同视角发现所剪同一种动植物的差异。最后,给剪纸作品上色,张贴在教室,进行奖励性的展示,进而提升幼儿参与剪纸活动的积极性。

将传统剪纸艺术融入幼儿课程活动之中,以剪纸特有的趣味性和技巧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能够促使幼儿动脑、动手,既锻炼了幼儿的协调能力,又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六、传统文化在象征性游戏中的应用

1.传统文化在表演游戏中的应用:在选择表演作品时,教师通常会选择儿童熟悉的、角色特征明显、情节简单且生动有趣、对白简明形象的此类故事作为题材。古今中外有非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单从中国的传统儿童文学作品来看就有成千上万种可选择的题材。比如:中国神话传说《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历史故事类《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民间故事类《猴子捞月》《三个和尚》《小蟒虬找妈妈》《拔萝卜》;节日起源类《中秋节》《年的来历》等。幼儿教师要帮助幼儿提前熟悉作品的内容,能够将特定的情景、明朗的故事情节、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在作品中展示出来。此外,还要在场景材料、表现性等方面体现传统文化元素。表演的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舞台表演,可以将木偶戏、手影戏、皮影戏、戏曲等形式引入幼儿园,一方面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加强幼儿园和社区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民间艺人的展示让幼儿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戏剧的服饰、道具以及夸张的表现手法,加深了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喜爱。

2.角色游戏则从内容选择上、儿童的对话以及行为举止方面体现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可以将民间传统工艺、传统戏曲、传统饮食、传统服饰文化融入角色游戏。如:“手工制作坊"小游戏可以与美工区结合,通过剪纸、蜡染、扎染、传统纹饰的绘制等熟悉传统工艺;“小小戏院"可以通过看戏、戏曲表演的方式展现中国戏曲文化;在角色区创设"茶馆"游戏则初步了解茶叶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彻茶、端茶了解中国茶文化。中华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在生活生产中,不断探索有地方特色、富有文化内涵的菜肴,如:北京烤鸭、四川火锅、苏州麻饼、广东药膳等,都可以融入到角色当中,既增添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其次,民俗民风的演绎,主要以各类节日为主线,演绎别具风味的民俗,如:元宵节吃元宵逛庙会的情景再现,教师可以与幼儿共同创设风味小吃街"的场景,投放如汤圆、自制灯笼、灯谜等道具,能够生动有趣地融入民间传统节日文化。再次,可以将中华传统礼仪很自然地融入各种游戏当中,例如:能够在"小餐馆"的角色游戏中融入服务员的礼貌用语以及小客人的用餐礼仪,会说欢迎光临、谢谢、请等礼貌用语,坐姿、站姿、手势等肢体语言得体。

、传统文化在结构游戏中的应用

《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中对结构游戏的界定是:幼儿使用不同种类的建构材料((积木,积塑,金属材料,沙,雪等)进行的各种建筑和构造游戏。结构游戏的主要类型有:积木游戏、积塑游戏、金属材料游戏、拼图游戏、玩沙、玩雪等以自然材料为原料的构造游戏。结构游戏是幼儿用各种材料按照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去进行构造,从而增进对事物的认识,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建构前,教师应先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共同认识中国的传统建筑,如:塔、殿、民居、桥梁、园林以及民居如蒙古包、吊脚楼等,掌握简单的传统建筑的艺术造型知识,如:故宫的对称、桥的平衡,塔的形状等。当然建构的内容还应该来源于幼儿生活的真实场景,幼儿教师可以"我的家乡"为创作源头,引导幼儿在认识家乡现代化发展的同时,能够将家乡的传统文化通过积木、积塑、拼棒等方式表现出来。除了建造内容之外,结构材料也是保证儿童结构游戏的基础。中国传统泥塑、面塑、藤编等也可以进行创新后投放到结构游戏区,使幼儿初步探索传统材料的使用。

、传统文化在规则游戏中的应用

1.智力游戏。

智力游戏是基于一定的智育目的提出的,其游戏目的明确,主要是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从而也衍生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地锻炼观察、注意、记忆、思维等能力的玩具。七巧板等拼图游戏提高了儿童对数与形的认识,迷宫游戏发展了儿童的空间想象能力。中华悠久的传统儿童玩具是优秀民俗的一部分,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古至今一直发挥着测智、启智、益智的作用,如:著名的鲁班锁、华容道、九连环、东方魔方――七巧板、东西南北、翻手绳,棋类游戏(如五子棋、围棋、象棋)等,其玩法蕴含了深刻的数学原理,既能练脑,又能发展儿童的手部协调能力。民间智力游戏经历了代代相传的历史变迁,自然也就良莠不齐或不适宜儿童。在充分尊重其文化价值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其对儿童的教育价值。因此要选择适宜的民间游戏补充到各类游戏当中。这类游戏的应用,一方面要考虑传统民间游戏是否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否适合幼儿玩耍。尤其是益智游戏,常常被称为区角活动中°被遗忘的角落",原因就是某些幼儿园投放的材料难度不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儿童不能够熟练地掌握技巧,因此上述列举如"鲁班锁"虽然是传统游戏的一颗明珠,却因为难度过高而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就更不适合投放到幼儿园;而像华容道这类似游戏则更适合将难度降低作为教师自制玩具投入到益智游戏区使用。

2.音乐游戏。

中国古代有非常多样,形式丰富的音乐游戏。唐代诗歌中常有儿童斗百草的描写"弃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白居易《观儿戏》)“牛儿小,牛女少,抛牛沙上斗百草”(贯休《春野作》),就是写小孩们欢天喜地玩斗草的场景。《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也有描写。后来,民间也衍生出非常多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的音乐游戏,如:拍手歌、问答歌、手指谣、绕口令、颠倒歌等,让儿童在嬉戏玩闹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这类音乐游戏经过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延续至今,现在也同样因为朗朗上口的韵律以及通俗易通的词句而受到幼儿的喜爱与传颂。因而此类音乐游戏的融入就更为水到渠成。

结语

总之,幼儿时期是幼儿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幼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提升幼儿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幼儿课程活动的丰富和完善是一个不断挖掘、不断创新、不断实践的过程。在传统文化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融入多种教学方式,站在幼儿的视角去理解各种传统文化活动,让幼儿能够在日常活动课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而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卓伊琳.论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游戏化教学[J].才智,2020(10):168.

[2]罗媛心.安吉游戏视角下幼儿园游戏的发展[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8):149-150.DOI:10.16871/j.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