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初中德育教育的策略探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王岚

咸丰县民族中学 邮编:445600

摘要

在新一轮课改和发展的背景下,初中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学教师应正确理解劳动和道德教育之间的联系,分析中学生的发展情况,发现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的联系,创新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积极开展各种学习活动,确保教学质量。本论文从这一点出发,对初中德育中渗透劳动的重要性进行了剖析,对目前中学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了一些优化的方法,这对于提高初中思想道德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劳动教育;德育;策略

正文


前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德育要注意渗透和融入学生的劳动理念,使他们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形成自觉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主观思考去引导教学,还要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有效地加以处理,促进学生获得优质的学习,从而培养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

一、初中德育工作现状

现在的中学生正值逆反时期,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接受能力,而依托于互联网的各种新媒体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中学生会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原宿民”的原因,因为他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逆反心理很强,很容易被一些消极因素所左右,他们会沉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他们会在网上玩上很久,甚至会有网恋,这会让他们放弃学习,学习也会变得非常糟糕。初中老师的年龄要大于学生,他们的思想比较成熟,经验比较丰富,感情比较细腻,他们和学生之间有代沟,这就造成了老师对学生的心理不太理解,经常是不厌其烦地对他们进行说教,或是过分强调纪律,而学生们经常会觉得无聊,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不但得不到学生的认同,而且还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不愿意听从老师的讲解,这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们的思维方式没有跟上,他们在教学中经常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老师只是把重点放在了如何把知识讲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能不能学,特别是关于道德教育的知识,太多的理论和例子,很难让他们理解,在枯燥的教学活动中,他们更可能受到手机的吸引,对手机产生依赖性,从而沉溺于网络。对于学习不好的同学,老师们觉得他们已经没有希望了,于是就采用了自动过滤的方法,将他们排除在外,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二、劳动教育融入初中德育教育的策略探究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在德育工作中,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总体构架与细节,弄清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要素及核心价值取向。这就是对教科书中的道德故事、人物事迹、社会热点案例的认识,对其所反映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等方面的认识。在掌握了教科书的德育内核后,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活动的设计,保证德育渗透到德育的全过程。德育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性的层面上,还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周围的社会现象与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例如参加志愿服务,关心弱势群体,在实践中对所学到的道德理念进行检验和巩固。以九年级人教版的《文明与家园》为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教师可组织学生收集有关的图画、文本资料,利用图文展示的方式,使同学们更加直接地体会到中华文明的辉煌与文化魅力。这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事迹,例如,古代英雄的英勇事迹,文化名人的杰出贡献,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

 

(二)主题班会课,渗透劳动教育

在班级管理中,班级管理是德育工作渗透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班会课上,班主任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元素,通过互动活动、学生分享等方式,让学生们有一种“劳动”是广义的,而不是单纯的扫地拖地。首先,老师可以带领同学们展开一场讨论和交流,从身边发掘最美的劳动者:早上细心清扫的清洁工,在医院里夜以继日地工作的医护人员,不管刮风下雨都坚持在路口疏导交通的交警。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劳模的事迹,了解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各个行业中涌现出来的无数劳模、国之工匠,他们用自身的能力展示了劳动的伟大,鼓舞了大家争当新时代的奋斗者,使同学们感受到了劳动者的辛苦与收获,让他们树立起"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的理念。其次,请同学们踊跃地说出自己在生活中、在校园里能做的事,并建立起在劳动中实践、在劳动中收获、在劳动中长大的目的。“行动是认识的开始,认识是成功的开始。”在班会结束时,要安排一些劳动实践活动,要求同学们拿起扫帚、拖把、铁锹等劳动工具,打扫教室、走廊、花园;也可以给同学们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让他们自己在家做,自己动手做,为父母分忧。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丰富德育实践活动的形式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现实发展需要为基础,创新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他们的兴趣相联系,为他们设计了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载体,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能够在兴趣的驱使下,独立地去感知、去体验,从而加深他们对道德教育的理解。比如,老师可以进行趣味化的劳动教育,将道德修养融入到劳动教学之中,使他们在独立的经历与劳动探究中,形成一种正面的思维、认识和行为方式。老师可以利用校外的实习基地来进行实习。在进行实习的时候,老师要给同学们分配好自己的田地,让每个同学都能亲身体验到播种,种植,除草,施肥,收割的全过程。在种植环节,通过对学生进行基础的劳动教育,使其亲身体会劳动的艰辛。同时,也要让学生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例如,可以指导同学们利用生物学知识来做肥料工作,或者根据地理农业区位知识来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到最大,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他们对劳动人民的价值认识更加深刻,从而养成珍惜粮食、节俭的好习惯。教师不能只做空洞的价值说教,而要在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到播种丰收的艰辛,从而达到对学生全面培养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与支持

在初中阶段,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很不健全,因此,在这一时期,要从学生的现实需要着手,对其进行积极的、健康的心理发展。老师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他们的思想和看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些学生惧怕老师,所以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现实出发,多和学生沟通,增强他们对老师的信心。例如,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要加强学生的劳动意识,老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老师要让学生知道,班上是个大家庭,每个人都要共同努力,所以要搞好班级的卫生工作。让学生在课堂上一起做清洁工作,不仅是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科学地安排清洁工作,耐心地向学生解释“洁净”这个词的意义,让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形成主动清洁卫生,提高个人整洁观念,这种教育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劳动意识。

组织实践活动,提升劳动能力

德育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性的层面上,还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周围的社会现象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探讨,使学生意识到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与功能。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例如参加志愿服务,关心弱势群体,在实践中对所学到的道德理念进行检验和巩固。开展提高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实践活动,不仅具有现实的意义,而且还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又可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比如,教师可以把同学们组织到社区中去,比如打扫卫生,保护环境,帮助老人,帮助残疾人。在实践中,同学们既能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又能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同时,还可以培养同学们的交流技巧,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它强调了家庭与学校的密切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两大场所,其教育责任也各不相同。家长重视感情的熏陶与养成,学校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技巧的培养。家校教育可以使二者各自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产生相辅相成的效果。同时,学生的发展也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家校共育可以保证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受到重视和发展,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然后,除了定期开家长会,还可以利用现代通信工具如微信、钉钉等,随时和老师保持联络,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他们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另外,老师们还会定期去学校,对孩子们的家庭情况以及他们的成长背景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他们会和父母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一起设计出一个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总结:在指导学生进行劳动时,教师要主动x s对学生进行品德和思想教育,使他们在劳动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有所收获,在经验中有所总结,在总结中有所成长。教师应充分利用新疆地域的地缘优势,使学生体验到榜样的力量,用榜样的力量创造一个好的劳动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主动参加劳动,在劳动中形成自己的思维、锻炼自己的能力,使劳动教育能够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尊.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探究[C]//.对接京津——社会形态基础教育论文集.,2022:613-615.

[2]王福.校园文化融入初中德育教育路径探析[C]//.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专题一).,2022:362-365.

[3]王印.初中德育教育的策略思考[J].试题与研究,2022(11):124-125.

[4]李菁.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德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求知导刊,2020(38):77-7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