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野下初中班主任开展劳动教育与德育的结合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班主任;劳动教育;德育;结合策略
正文
前言
劳动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我国的劳动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与德育互通、互进。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授理论知识、增加实践活动的同时,将德育与各学科教学相融合。“双减”政策的落实,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和德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校应提升劳动教育的学科地位,开发特色德育劳动课程,拓宽德育劳动实践场地,让劳动教育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提升教育品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德育方式,增强了学科的趣味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劳动能力,为实现全面育人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从新课标视角出发,探究初中班主任如何开展劳动教育与德育的结合,希望能给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树立劳动榜样,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塑造健全的人格。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受到感染,从而积极参与到劳动中来,体验劳动的快乐,感受劳动的价值,并从劳动中不断成长、进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班主任作为班级建设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劳动榜样,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明白劳动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物质报酬,更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只有真正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才能有所收获。同时,班主任还要以多种形式宣传劳动的重要性,分享自身的劳动故事,创设浓郁的劳动教育氛围,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引导其主动参与劳动实践。例如: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班主任可以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中了解到劳动的意义,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身边的劳动榜样,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进而激发劳动热情。如我班有位同学在课余时间经常帮家人做家务,扫地、擦桌子、洗碗……每次我去教室时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有时甚至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同学们看到他这样勤奋好学,不仅没有嘲笑他,反而纷纷向他看齐,将他当作自己的榜样。受此影响,这位同学也变得更加勤快了,不仅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而且还利用周末的时间帮父母干农活,深受父母和老师的喜爱。可见,身边的劳动榜样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班主任应当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挖掘身边的劳动榜样,并组织学生对榜样进行采访,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从而主动投身于劳动实践中。
二、创设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在新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们面临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甚至出现了逃课、不完成作业等行为。如果教师仅仅以理论知识为主,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无法实现良好教育效果。因此,班主任应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创设多种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通过劳动体验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例如,笔者班上有一位女同学叫小丽(化名),性格活泼开朗,但学习成绩一直都不太理想,是个典型的“问题少女”。她经常迟到早退,还偷拿家里的钱购买一些无用的东西,面对这种情况,笔者与其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到孩子的情况后,便从劳动教育入手,对其开展德育教育。
我组织全班同学开展了一次主题为“美化校园环境”的活动,要求大家积极打扫班级卫生,并将教室进行重新布置,同时准备好劳动工具,如抹布、扫帚、拖把等,将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之后,我又组织学生整理个人物品,将书桌收拾整齐,使整个教室焕然一新,看着自己亲手打造的成果,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次活动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劳动的意义,还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了要珍惜父母的辛苦付出,热爱劳动,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将来成为一个懂得感恩、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三、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劳动教育,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德育不能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要将德育融入学生生活中。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在日常活动中加以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例如:我班开展了“爱心义卖”活动,班主任以班级为单位,带领学生走上街头,将自己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进行义卖,义卖所获得的资金全部用于购买贫困山区孩子们需要的物品。在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山区孩子生活的艰苦,还学会了劳动创造价值。
另外,在疫情期间,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线上学习,并引导他们在家多做家务,比如扫地、拖地等,这样既能减轻家长负担,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班主任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不沉迷于网络游戏,从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入手,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除此之外,班主任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如清扫街道、清洁公共设施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总之,初中班主任在开展劳动教育与德育结合时,应始终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深入挖掘劳动教学资源,并以此为载体,有效落实劳动课程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劳育与智育的结合,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四、融入德育理念,推进劳动教学改革
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德育理念,不仅是对劳动教育的升华,还是对德育的革新。劳动教育是广义的,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涯。劳动教育能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提升生活品质。劳动教育要把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品质作为第一任务,这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的理念、目标、内容、形式等也应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学生的成长需要。
五、重视劳动教育,设置科学活动
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与落实,离不开课堂这一主阵地。教师除了召开主题班会或晨会,还应将德育理念渗透在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学校、教师要重视劳动学科,结合德育内容设置科学的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劳动中获得成长,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服务社会的观念。教师要将德育理念融入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
六、家校协同,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在劳动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实践中,家庭教育也尤为重要。家长应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孩子进行丰富而有意义的劳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劳动意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部分家长或忙于工作,或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经常“点外卖”、不收拾房间、不注意个人卫生等,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与家庭应当形成良好的互动,对孩子的劳动实践行为进行及时的评价。在学校,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场地,教师应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家里,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教学价值。
结语
通过对初中班主任进行劳动教育与德育结合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究,可以发现,班主任要发挥出自身在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具体来说,首先,班主任要深入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现状,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更多数据支撑。其次,班主任要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设计多样化的劳动活动,使学生能够从实践中获得成长。最后,班主任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劳动过程之中,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学校、教师应重视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与融合路径,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总结经验,运用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融入德育理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德育观,养成良好的劳动和生活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为了实现德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班主任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不断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在初中德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式;其次,要加强家校合作,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目标,支持学校教育工作,为班主任创造有利条件;再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重视劳动成果展示,让学生感受劳动价值,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最后,班主任要不断丰富班级管理内容,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 [1]王爱华.管育并重教学模式在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运用[J].学周刊,2024,(29):158-160.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4.29.053.
· [2]翟全国.初中班级管理与德育深度融合策略[J].中小学班主任,2024,(17):55-57.
· [3]黄伟群.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之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J].智力,2022,(35):171-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