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劳动教育与德育管理的结合策略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陈书英

咸丰县清坪镇民族初级中学 邮编:445600

摘要

近年来,国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而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进行劳动教育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

双减;初中劳动教育;德育管理

正文


前言

现阶段,我国处于“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出德育课程的作用,将劳动教育与德育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时,感受到劳动的魅力,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其中,提升劳动技能。因此,本文将重点探究初中劳动教育与德育管理结合的策略,为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树立劳动意识

教育不能停留在课堂上,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以劳动课为契机,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和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

首先,学校应该全面开展劳动教育,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劳动意识,使其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通过讲述劳动模范事迹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辛勤劳动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劳动意识。与此同时,在班会课中还应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使学生们放下心中的顾虑,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次,除了要加强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外,还应该组织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去,并积极鼓励他们坚持下去,从点滴做起,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真正地感受到劳动所带来的价值与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校园内的卫生角,教给学生们如何摆放垃圾桶、扫把以及抹布等工具,并带领学生一起打扫卫生,同时分享劳动成果,让同学们感受其中的快乐。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劳动技能,还培养了良好的劳动意识,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二、优化劳动课程体系,融入德育元素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劳动课程,对劳动教育进行系统化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和方法。为了能够让劳动教育与德育管理得到很好的结合,学校还可以在劳动课程中融入德育知识,以保证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家庭环境,并将其纳入到劳动课程的设计范围内。例如: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家务劳动项目,然后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还要明确提出劳动目标,例如:打扫房间、整理衣物等,以此来增加学生们参与劳动的主动性。

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避免出现“好逸恶劳”现象。当学生完成了一项任务后,教师可以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们树立自信心,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另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家庭情况的不同,为学生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活动

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开设一些劳动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劳动中。在农村地区,可带领学生去农田里进行采摘,并通过观察农作物生长、收获等,了解劳动人民的辛苦,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在城市地区,可以组织学生对社区进行清理和美化,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将传统节日与劳动教育结合,例如中秋节时可以教给学生制作月饼,元宵节时可以让他们亲手制作汤圆等。这样既能够使他们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也能培养其劳动意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另外,学校还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如去敬老院打扫卫生,为老人们表演节目,给他们送去温暖。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帮助他们养成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同时,学校也要注重家庭劳动,指导家长教会孩子整理房间、洗衣服、做饭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践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的卫生清洁、绿化以及美化工作中来。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这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前往社区或者工厂进行公益劳动。例如:在社区打扫街道垃圾、清理小区内的杂草,为老年人理发等;在工厂里参观,了解现代化企业的运营模式,学习相关的劳动技能,并尝试做一些简单的劳动;还可以组织一些适合初中生年龄特点的志愿活动,如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帮助孤儿院里的小朋友,带他们一起参加劳动活动等。

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劳动经费支持。如:购买必要的劳动工具、服装以及材料等,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劳动实践中去。此外,学校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劳动评价机制,将学生的表现纳入考核内容之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

五、家校合作,为劳动教育提供支持

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参加劳动教育,是因为家长没有起到表率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劳动活动中,学校应与家庭合作,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在这方面可以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对那些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而对于那些不配合劳动教育的学生则要进行相应的惩罚。此外,教师也要定期举办家长会,向家长传达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使其了解学生在家的劳动情况,督促他们参与劳动教育。

比如,学校开展了一次“美化校园”活动,要求学生每人种植一盆绿植,并负责维护和管理它们。刚开始时很多学生都觉得这项活动太浪费时间了,但当看到老师把那些枯萎的植物换成新鲜的枝叶后,学生们意识到了劳动的重要性。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总之,学校要利用好家庭和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以此来弥补德育课程的不足,为初中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六、利用信息化技术,营造劳动氛围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在劳动中也应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劳动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宣传劳动教育,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还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其次,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劳动教育,比如,建立线上博物馆、视频网站等,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观看有关劳动的纪录片或者参与相关话题讨论,以此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网络直播技术组织线上劳动实践活动,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打扫教室、清洁校园环境等活动,然后将活动过程以视频或图片形式上传至网络平台上,邀请家长和其他同学进行观摩和评价,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这样既能营造出良好的劳动氛围,又能提高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使他们更加热爱劳动。

七、设计德育劳动课程,创新教学方式

(一)开展特色德育劳动课程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同,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特色德育劳动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比如,大棚种植,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除草、翻地、种植等活动,教育学生珍惜粮食,理解并尊重劳动者。在设计劳动实践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由易到难的活动,开展由浅入深的德育工作。通过学校的有力组织和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活动,更加热爱劳动。

(二)德育劳动课程走出校园

由于学校场地有限,教师可以丰富德育劳动课程的授课形式,扩展活动场地,从校内到校外,从传统劳动到社会服务、公益服务。学校可以与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博物馆、艺术馆等单位进行合作,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开展一系列的德育劳动课程。比如,在博物馆、艺术馆,教师可以开展“小小公益讲解员”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街道或社区,教师可以开展“小小劝导员”系列活动,让学生宣传垃圾分类,引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文明停放共享单车等,提升学生爱护环境和公物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教师可以开展“尊老爱幼小标兵”系列活动,让学生探望孤寡老人,帮助福利院打扫卫生,等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心,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生活感悟,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

(三)德育劳动课程与多学科教学相融合

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劳动课程,教师可以考虑多学科融合教学,使活动更加有趣、丰富。比如,教师可以将德育劳动课程与美术教学进行融合,开展“变废为宝”的设计活动,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废品”进行设计与加工,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勤俭节约精神,增强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教师可以将德育劳动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开展“心理疗愈盆栽种植”活动,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关案例指出,“园艺疗法”是可行的,可以帮助青春期的学生调整情绪。在种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园艺材料来美化盆栽,缓解心理压力,与同学进行友好相处。学科融合是德育理念融入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结语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生中一项重要的活动。通过劳动教育,能够使初中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德育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行的重要途径,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从而更好地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傅添,姜啸.劳动教育需要新的时代内涵[J].中国德育,2017(10):4.[2]张子睿,郭传真.农林高校劳动教育融入德育内容刍议[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6(5):35-41.[3]檀传宝.开展劳动教育必须解决好的三大理论问题[J].人民教育,2019(17):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