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推进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要性;策略分析
正文
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旨在明确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并帮助学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必然的。与大学专业结合的职业生涯教育不只能够给学生未来以清晰的规划,还能优化学生的学习导向,提升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在此背景下,教师要从学校的教育观念出发,重新审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并探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使之得以落实与完善。基于此,本文从与学校实际密切相关的策略出发,对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途径进行了探索,希望能够实现大学教育的更好发展。
一、研究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规划意识、认知能力、职业知识、职业规划方法、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他们能够正确地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从而改变对教育和就业的错误观念。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并指导其制定合理的学业目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之前,教师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为以后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要性分析
2.1增强学生自信
很多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社交活动中都很不自信,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总是有一种自卑感。这是由于学生对自身真正的实力不够清楚,导致他们缺少信心,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激发他们的自我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发展和调节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并能更加积极地面对身边的人和事物。
2.2刻苦精神养成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前途发展、培养学生思想观念的关键。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为其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培养其理想与信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地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在长期的学习中,学生能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进取心,并能对日常生活进行合理的计划。因此,在大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时,应培养学生的勤勉意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1]
2.3促进教育发展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有利于适应新的人才发展趋势,健全学校的内部教育制度,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第一,大学能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促进学生的思想发展与进步,这与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相适应,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适应新时代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战略。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增强学校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的实用性,既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又能满足家长的要求,有效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三、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措施研究
3.1考虑实际,夯实基础
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必须要对其所处的教育观念、教育状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把它的总体内涵与学校的现实联系起来,使之融入到学校的教学之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理念,帮助学校处理特定的发展问题。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勤勉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的主要教学思想之一,老师重视学生的勤勉意识,使其形成积极的竞争意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自知之明。为此,我校教师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中,要把教育思想融入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活动中去,把“勤奋”思想传播到学生的身上,使他们在刻苦的思想指导下更加刻苦地学习。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接受教育的意识。[2]
3.2加强认识,培养意识
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干扰,从而出现诸如个人兴趣不明确、职业定位不准确等问题。所以,在学生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高校还需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 一般来说,企业的发展方向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应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而为他们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当然,在帮助学生确定目标时还需要考虑到学生个人情况,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该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同时,自主学习意识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所需知识,并自主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一种现象,即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很少主动与教师沟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回答。因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通过各种途径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首先,高校可以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竞赛等方式来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产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中来。其次,高校可以将学生的个人简历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以增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识。
3.3建立队伍,贯穿始终
在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是决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首先,高校需要选择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并对其进行培训和考核,使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其教学水平。其次,高校需要加强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培养专业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此外,高校还需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高校应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并配备专业的辅导员来负责指导和督促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此外,高校还应该为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教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此外,在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明确学习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具体来说,高校应该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活始终,让大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随时对自己的就业方向进行调整和优化,并使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精彩。比如,可以在大学四年中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通过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来对自己的就业方向进行调整和优化。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和校友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使学生能够了解更多关于就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之,高校应该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始终,这也是当前高校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途径。
3.4考虑专业,引入规划
在大学阶段,除了基础课之外就是专业课。在此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难以得到充分的教学时间。为了确保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各专业的教师要在课程知识的讲解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课程教学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自信,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专业不同课程学习目标的确定,从而使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在介绍特定的知识内容前,各门课程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来确定课程的学习目标,然后再对其进行改进,使其达到合理的学习目的,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进行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提问中获得成功,并能大胆地回答问题,适时地夸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学设计的特定内容,强化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之间的联系,将与专业教学有关的产业结合起来,充实课外知识,增强课程的综合能力。
3.5组织实践,升华教育
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流程,达到教学目的。通过开展社会实践,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从而更好地了解现实世界,更好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大学教师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个体能力。因此,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增强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校外合作演讲宣传、校内实践、担当社会小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老师们可以在学校与社会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让同学们了解社会各个岗位的现状。在社区义工活动中,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到养老院和文化馆等场所参观及服务,了解志愿者相关工作,使学生在劳动中树立职业意识,培养他们的勤勉精神,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应该加大实践环节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通过聘请企业专业人士到学校来举办讲座,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职场信息。或是主动联系企业,让企业积极参与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中来。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企业环境和工作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制定更加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积极地为自己的人生做好计划,为自己的将来找到前进的道路。
3.6融入素质,促进发展
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培养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创新教学内容,使之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普遍重视各类学科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的教育。为解决这一问题,大学教育应把优秀的思想品德教育与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社会规范与国家情感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师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可以引进诸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之类的话语,并将有关国家精神的主题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之中,使学生能够继承优秀的奋斗精神。老师要让学生理解不同行业的职业规范,并根据各行各业的不同指导他们对各种社会环境进行适应。在职业规划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培养,使其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为祖国和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能使学生去思考自己将来将从事什么行业,推动学生对职业规划的深入研究。[3]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渐受到重视。随着海量毕业生的涌现,职场竞争愈发激烈,让许多大学生面临就业困境,往往无从下手。因此,推进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奋斗的意义,树立科学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对他们的成长来说也至关重要。因此,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大学教师仍要充分认识和掌握学校的教育思想,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教学手段,努力创造出适应学校发展的生涯教育校本课程,以此为学生营造更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吴清英.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初探[J].中大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0):31-33. DOI:10.3969/j.issn.1671-2684.2018.20.009.
[2]焦蒲.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三种定位和取向[J].教育科学论坛,2018(29):7-10. DOI:10.3969/j.issn.1673-4289.2018.29.003.
[3]梁晓刚,李经天.大学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讨[J].现代大学教育,2016,32(6):5-7. 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6.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