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东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皖东地区,红色文化;地方高校;思政建设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用好区域红色文化是地方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是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途径。
一、皖东地区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包括红色物质文化和红色精神文化。
皖东地区红色物质文化类别丰富,重要党史(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有58处,重要党史(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有44处,烈士墓29处,纪念设施22处,革命领导人故居5处。
其中半塔保卫战旧址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定远藕塘烈士陵园、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纪念馆和天长市烈士陵园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岗村乡村旅游区具有4A级旅游景区美称,凤阳县烈士陵园具有3A级旅游景区称号,藕塘烈士纪念馆及中原局旧址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路线经典景区,部分红色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这些红色物质文化为地方高校思政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载体。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皖东地区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形成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在时代的召唤下和伟大的变革中,形成了军民团结、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力更生的红色精神。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象征,是激发皖东人民对理想和信念执着追求的强大力量。
二、皖东地区红色文化与地方高校思政建设融合现状
客观上说,皖东地方高校已经相当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了,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推动思政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鼓励教师申报质量工程项目,通过思政育人精品专业课程建设来优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育人实效,精品课程建设涵盖医学、教育、美术、声乐、旅游等多个领域;建立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培养课程思政骨干教师;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解员大赛等活动,通过设置“讲红色故事”赛道让学生自主自觉了解地方红色文化,培养红色讲解员和宣传者。
同时我们也看到思政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局限性。课程思政建设
在教学资源运用上与地方红色文化联系不是特别紧密,没能发挥当地红色资源更容易被接触、更容易被感受的优势;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也存在着各自建设的现象,缺少对跨学科教学的探索和研究,而且教学团队虽然接受了比较系统化的思政知识学习与训练,但对皖东地区红色文化缺乏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导致教学中很难实现地方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学生参与的比赛和活动,存在着学生涵盖面小、形式单一的不足,很难激励全体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自觉接受和认可,不利于推动全校红色基因传承工作。
三、皖东地区红色文化赋能地方高校思政建设的价值
红色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军民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探索和突破中形成的伟大成果,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思政建设资源,善用地区红色文化赋能地方高校思政建设意义重大。大学教育是培养广大青年成人、成才的关键,以红色文化育人,丰富教学资源彰显教育功能,有效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形成正确积极的意识形态,提升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用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情怀是内化于心的厚重感情和外化于行的责任担当,是中华儿女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热爱、尊重和自豪。当今时代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结合时代特征形成的。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具有忧患意识和乡土情怀的志士仁人,忧患并非患得患失而是关心国计民生的崇高思想,眷恋故土也并非眼界狭隘而是不忘本源的坚定感情。正是这种思想感情才使得中华民族屡经劫难而不衰。时代赋予了爱国情怀丰富的特征和形态,革命战争年代的英勇战士们用生命诠释的忠诚和热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践行者们用汗水实现的探索和开拓,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体现。爱国情怀正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高校思政建设的初衷和根本就是要把爱国主义情怀厚植于学生内心。
2.用红色文化塑造大学生认知,形成正确积极的意识形态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中,广大青年学生能广泛接触到中西方各种文化思想。在西方各种文化思想中,精华与糟粕共存,既有对生命和自由的尊重、对理性思维的认同,也有对以物为本的追求、对过度个人主义的迷恋,可谓良莠不齐。这些纷繁芜杂的文化思想很容易影响到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形成,而意识形态的形成受制于认知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塑造大学生认知的工作不容忽视。塑造认知并非是简单容易的事,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教育为塑造认知搭建起了基石。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对各种文化思想做出优劣甄别,形成对世界的科学理解。对地方高校而言,帮助大学生塑造认知、提升认知水平,有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那就是善用地方红色文化,用可见可知可感的地方红色文化把爱国情怀厚植于学子内心,广大青年才能形成正确积极的意识形态,才能以正确积极的意识形态面对外部的压力、挑战和诱惑,才能更坚定地捍卫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更好地推动我国的建设和发展。
3.用红色文化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升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这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当今世界的巨大发展和变革是对当代大学生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巨大挑战。要提升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落到实处深入人心,高校义不容辞理应担负起这个重要责任。因此皖北地方高校必须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去,用本地红色文化育人,教会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革命先烈和改革先驱的伟大精神,在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
4.用红色文化教会大学生精神传承,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是我们最崇高的理想信念。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伟大的精神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深入学习红色文化才能传承精神坚定信念实现理想。皖东地区红色文化的形态与内涵将崇高的理想信念生动而具象地展示给了高校大学生们。革命战争时期的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以国家为己任,改革开放时期的先驱们开拓探索敢为天下先,无一不给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带来了心灵震撼和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的内在动力。在这个新的时代里,国际格局风云变化,人们的思想也呈现出多元特点,大学生们主流思想积极乐观,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显得迷茫困惑缺失理想信念,甚至有人拜金享乐缺乏责任担当。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理应肩负起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责任。皖东地区高校有责任运用地方红色文化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认知,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
四、皖东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建设路径
1.校地合作,整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
地方政府吸收包括高校教师资源在内的分散在各个领域的研究力量,成立专门红色文化研究机构,整合红色文化研究者,搭建跨领域、跨学校的研究专家团队,合力梳理、研究党史、地方志、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通过校地合作,搭建红色文化智库,合力攻关完成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系统化建设,赋能红色文化新老传承。
2.厘清思路,建设红色文化传承队伍。
地方高校成立红色文化育人名师工作室,突破学科领域的局限,吸纳不同学科领域的优秀教师进入名师工作室,以此作为扩大红色基因传承队伍的重要抓手,由名师工作室带动,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教育融入新入职教育工作者的岗前培训和广大教师的日常培训。开展老教师与新教师、教师与学生的红色文化传帮带团队建设,打造红色文化课题研究团体,在团队建设和专项研究中实现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
3.依托资源,多形式推动红色文化互动。
依托皖东地区红色资源和地方高校师生资源,多形式创作红色文艺,比如拍摄青春榜样系列微电影,创编红色诗歌,编排红色情景剧和地方曲艺等,将高校学生的能力提升和红色基因传承进行融合,协同地方政府进行展演,让红色文艺走进大众视野。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分享人生经验、理想信念,组织大学生去乡村革命区推广信息化技术,在大学生“请回来”和“走出去”的互动中实现红色文化精神的普及教育。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2] 焦红波.红色文化符号及其传播系统建构[J].新闻爱好者,2022 (07):88-90
[3] 况亚萍,殷博文.红色故事融入大学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以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为例[J].科学咨询. 2023(24):185-187.
[4] 丁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及其破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 14) : 63-65.
[5] 李诗溢.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路径[J].新闻前哨. 2024(12):71-72.
作者简介:汤锦蕾,(1979.12-),滁州城市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22jyxm1104);滁州城市职业学院人文社科项目(2022skzd01);滁州城市职业学院质量工程项目(2021zdjyxm05);滁州城市职业学院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项目(2022szjxtd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