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英语教学与德育融合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英语;德育教育
正文
引言
在当今社会快速变革与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教育领域的立德树人任务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英语教师作为塑造未来社会栋梁的关键角色,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应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以及学生的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及劳动技能的全面培育。鉴于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与高标准,道德品质已成为衡量人才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他们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构建。然而,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判断力,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多重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重视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通过指出当前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融合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在信息化背景下推动小学英语教学与德育融合实践的相关举措。从而促进学生英语能力与道德素养的同步提升。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融合面临的挑战
(一)电子产品应用不当
在数字化时代,电子产品已成为小学生课外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们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方式。然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其自控能力相对较弱,课外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潜在问题。一方面,网络世界中的海量信息既包含了宝贵的学习资源,也充斥着各种诱惑,如游戏、娱乐视频等,这些非学习内容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还可能对小学生的视力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增加近视等眼疾的风险。教师在设计课外学习任务和分享学习资源时,通常会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学习能力,不能确保电子资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家长和教师的监督不到位。家长缺乏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监管,没有设定合理的使用时间。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资源分配,保障学生能够合理利用电子产品进行学习。
(二)教师信息素养缺失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融合的过程中,一个显著的问题是教师信息素养的缺失导致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融合策略的不当运用。部分教师过于追求课件的视觉效果与动画的吸引力,导致在课件制作上投入过多精力,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本质——知识的有效传递与学生的深度参与。这种倾向使得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占据了过多比重,挤压了传统教学手段的空间,减少了师生间宝贵的面对面交流、思想碰撞与情感互动的机会。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尽管教师普遍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重要促进作用,但他们在信息素养方面仍存在显著的短板。首先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不足,许多教师因为年龄、学习经历或工作环境限制,不能熟练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1]。他们对于多媒体课件制作、在线教学平台操作、网络资源搜索与筛选等基本技能感到力不从心。其次是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深,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持保守态度。他们大多认为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是创新传统教学方式的核心力量,因此缺乏主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动力。另外,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新的信息工具和教学理念不断涌出,部分教师却缺乏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这就导致部分教师难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英语教学与德育融合实践策略
(一)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健全家校监督体系
部分教师在教授学生课程时,不能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策略合理利用起来,很多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上。针对这一问题,应强调信息技术应作为辅助工具而非主导力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挑选信息技术资源,并注重其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避免形式大于内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优先考虑利用身边的环境与实物作为教具,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英语。例如,在教授“Summer is coming”时,教师可结合季节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实际穿着,用英语进行表达;在“My day”一课中,则鼓励学生展示自己一天的生活,进行互相交流与词汇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还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此外,小学英语课堂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积极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这一模式旨在构建一个积极、参与式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从而深化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课件设计应避免冗余信息干扰学生注意力;同时,板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态生成性与持久性有助于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此外,学校也应加强对小学生课外电子产品使用的指导和监管。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和学生普及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大家的自我管理能力。学校还应建立家校监督体系,定期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和使用电子产品的表现,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监管措施。
(二)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精准融入德育元素
小学英语教材作为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双重载体,其丰富的内容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在文本选取、教学设计上的巧妙布局,既展现了英语学科的知识体系,还深刻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确保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过深入剖析小学英语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丰富多彩,既涵盖了适应环境变化、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实用指导,也涉及了遵守公共秩序、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等社会公德的培养,更不乏通过英语表达展现环境变迁、深化本土文化认同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敏锐捕捉这些德育元素,以教材内容为基石,精准定位德育渗透的切入点。针对现代经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团结协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英语课本教材中也不乏此类德育元素的体现。在教授如“Food and Drink”等单元时,教师可以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学习任务。通过分组探究,如第一组研究北方和南方食物的差异,第二组聚焦词汇与语句应用,第三组探讨国内与国外食物的不同之处,第四组则对比分析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异同,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化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能在实践中学会团队协作,培养起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这种基于教材内容、融合信息技术的德育渗透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主线,增强教师信息素养
在推进小学英语教学与德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牢牢把握英语教学的主线,同时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德育元素自然融入教学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以“Animal friends”单元为例,教师可围绕“动物”这一主题,设计一系列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如通过电子白板展示丰富多彩的动物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让学生猜测动物种类并用英语表达,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激发他们对动物世界的兴趣[2]。随后,教师可播放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动物与人类之间的情感纽带,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在进一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电子白板设计动物宣传卡片。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他们对动物保护的认识。学生间的作品展示和交流,更是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优势。为了确保每位学生在课堂参与中都能获得个性化成长,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层次,精心策划差异化的教学任务。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中融入爱护动物、尊重生命的德育元素。
在小学英语教学与德育融合的实践中,教师也需秉持多元化原则,创新教学方法,以信息技术为媒介,让学生在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深刻领悟其中的道德情感价值。情境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两种高效策略,尤为值得推广。针对道德知识的抽象性特点,教师应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渗透。例如,在“We love animals”单元教学中,通过播放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视频,构建强烈的情感对比情境,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下深刻感受到保护动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爱与保护之情。这种直观而深刻的情感体验,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则强调团队协作与互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在“We love animals”单元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观察与描述活动,让学生共同观察动物特征并轮流用英语表达[3]。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帮助学生学会了倾听与尊重他人意见,意识到个人努力对团队成功的重要性。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增强集体归属感,促进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
综上所述,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英语教学与德育融合时,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渗透策略,结合情境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知识,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四)运用信息技术,深化德育评价实践
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评价促进学习与教学,将评价机制贯穿于英语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既要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构建一个多元化、多维度、素养导向的英语评价体系[4]。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常采用口头表扬、奖励机制等即时反馈方式,而在信息技术赋能的现代教育环境中,评价方式得以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以冀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My Family”的教学实践为例,教师可以创新性地运用网络问卷工具,设计一系列自我反思问题,如“你是否能准确识别并说出家庭成员的英文名称?”、“你在朗读课文时是否富有感情且流畅?”以及“你是否积极参与了课堂中的角色扮演活动,展现了良好的学习态度?”等。这些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还能促进学生自我认知与反思能力的发展,体现了以评促学的教育理念。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强在信息技术下德育与英语教学的融合,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如在学习“My Favourites”单元时,鼓励学生通过手绘形式表达个人喜好,并将作品上传至在线平台供师生及家长共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既丰富了学生的创作体验,还促进了家校共育,让学生在展示自我、接受他人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欣赏他人、尊重差异,同时反思自己的学习与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教学与德育的深度融合是我国素质教育“立德树人”核心理念的具体实践,尤其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一融合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巧妙地将适宜的德育元素融入到小学英语教学之中。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教师应积极探索并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互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吉德.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英语教学与德育融合实践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09):44-46.
[2]林夏.小学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探究与实践[J].校园英语,2024,(23):103-105.
[3]王青.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融合创新路径的实践研究[J].漫画月刊,2023,(32):2-4.
[4]梁苑文.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英语教学与德育融合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22,(12):2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