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动点问题的解题思路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陈君

汉滨区恒口高级中学 725021

摘要

动点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较于传统题型,动点的存在,增加了解题的难度,导致学生在解题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严重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探讨初中数学动点问题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关键词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思路

正文


引言

动点问题在初中数学解题中较为常见指的是在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在线段、直线上运动的点的一类开放性试题该类题目十分灵活不少学生遇到此类试题时都会产生逃避心理与畏难情绪其实处理动点问题的关键点在于确定未知量和已知量存在的联系教师应适当加强动点问题专项解题训练使其理清脉络让学生找到最佳解题思路与方案

1初中数学动点问题的特点

1)题型繁多且具有创新性。动点问题可以分为穿越型、定点型、极限型、几何计算型及行程型等多个类别。这些类型各具特色,又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在这些多变的题型中,创新的空间巨大。命题者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数学工具和概念,设计出新颖的题目,考验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能力。(2)跨学科的知识融合。由于动点问题涉及的内容广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需要借助物理、化学甚至是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还要能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3)结合生活实践。动点问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与生活实践结合。它通过模拟现实中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的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学生的亲身体验来看,那些经常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在面对此类问题时,通常能够更快地找到解题的切入点,因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对于那些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分析和解题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2初中动点问题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

2.1解决方法单一

在解决动点问题时,部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解题方法的单一性。他们习惯于依赖一种或几种固定的解题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这种解题习惯使得他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动点问题时,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容易陷入困境。具体来说,这些学生可能过于依赖公式和定理,而忽视了问题的本质和背景。他们往往按照固定的步骤解题,缺乏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的能力。这种单一化的解题方法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新问题时束手无策。

2.2计算错误

在解决动点问题时,往往需要运用到复杂的数学知识和技巧。这类问题通常涉及到多个变量和方程,计算过程繁琐,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部分学生在面对这些计算时,由于缺乏足够的练习和经验,容易出现计算错误。这些计算错误可能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在代入公式、代数运算、求解方程等环节。例如,在代入公式时,可能会忘记乘以某个系数或者加上某个;在进行代数运算时,可能会出现符号错误或者运算顺序错误;在求解方程时,可能会忽略某个解或者得到错误的解。由于计算错误的存在,导致解题结果不准确,进而影响到学生对动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这不仅会让学生在考试中失分,还会影响数学学科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减少计算错误,对于解决动点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初中数学动点问题的解题思路

3.1建立坐标系

选择合适的坐标系是解决动点问题的关键。在物理学、学以及数学等多个领域中,坐标系的选择对于描述和分析动点的运动轨迹具有重要意义。通常,我们可以选择直角坐标系或极坐标系来建立坐标系。在直角坐标系中,动点的坐标随时间变化,这种表示方法直观且便于分析。具体来说,直角坐标系由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组成,通常称为x轴和y轴。在直角坐标系中,动点的位置可以通过其坐标(x,y)来表示。当时间变化时,动点的坐标也会随之变化,从而形成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是动点的运动轨迹。因此,直角坐标系在分析动点的直线运动、抛物线运动等情况下具有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在极坐标系中,动点的位置由极径和极角表示。极坐标系由一个极点(原点)和一个极轴(通常与x轴重合)组成。在极坐标系中,动点的位置可以通过极径(r)和极角(θ)来表示。极径表示动点到极点的距离,而极角表示动点与极轴之间的夹角。这种表示方法在分析动点的旋转运动、圆周运动等情况下具有明显的优势。

3.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动点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数学学习,更让我们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例如,想象一下火车行驶的场景,火车从车站缓缓启动,沿着铁轨行驶,它的运动轨迹就像一条曲线,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动点问题。再比如我们观察一个物体在空中的运动,如篮球在空中飞行,它的运动轨迹同样是一条曲线。这些生活中的例子,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动点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动点的运动轨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动态变化的过程。例如,通过动画演示火车启动、加速、减速直至停止的全过程,或者通过动态图像展示篮球在空中的抛物线轨迹。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动点的运动,还能激发他们探索数学奥秘的热情。

3.3翻转课堂,引导学生探究解题方法

在初中动点问题教学中,翻转课堂的灵活应用尤为重要。在翻转课堂实践中,教师使用课前微课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内容,并对典型例题进行初步解读,进而为课堂讨论打下基础。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讨论空间也至关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科学分组,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再适时引导,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在教师反复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逐渐发掘出解题的线索与策略,从而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的尾声,教师需带领学生一同梳理、总结,寻找最为简洁高效的算法。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动点问题的本质,还能在反复的思考中开阔思维,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以“运用化归思想解决动点问题”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第一,课前自学:分层微课预习与反馈。教师为基础层、提升层的学生分别准备微课:基础层学生的微课用于回顾基础知识,如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夯实基础;提升层学生的微课聚焦动点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化归思想解题,拓宽解题思路。学生需撰写预习学案,记录在微课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与疑问,以便在课堂高效学习。第二,课上讨论:投影点评与分组研讨。课上,教师借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预习学案,对学生的自学成果进行点评,明确他们学习中的优点与不足。随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和班级人数合理分组,要求学生围绕动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运用化归思想。最后,教师在每组中挑选一名学生总结解题思路,提出疑点难点。抛物线y=ax2+8/5x+c与x轴交于点A和B(点A在点B的右侧),点A的坐标为(2,0);与y轴相交于点C,C点坐标为(0,-4)。直线l的表达式为y=-12x-4,l与x轴交于点D。(1)求a和c的值。(2)抛物线上有一动点P,过点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E,PE与直线l交于点F,第三象限是否存在一点P,令点O、C、F、P四点组成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对于第一小问,学生能够自主解答,教师可请学生说明解答思路。对于第二小问,教师可提出问题:“C、O、F、P这四个点中有几个固定点,有几个动点?”据此,学生可发现这道题包含两个动点P和F,明确这种题型就是双动点题型。在此基础上,教师先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动点,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使用几何画板移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P,让学生观察F随P点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知道这两个点的横坐标始终相等。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自主讨论,总结解题思路,并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记录在黑板上,最后与学生讨论哪一种解题方法是正确的,哪一种解题方法是最精简的,并教授学生在解答双动点问题时通过找到动点之间的关系,就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化。第三,课后巩固:知识梳理与小组互评。课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梳理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解题思路,将学习成果系统化、条理化。教师还可设置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知识。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小组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实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结语

总之,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中一种富有挑战性的题型,通过掌握正确的解题原则和策略,学生可以更好地解决这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动点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志.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教学实践研究——以二次函数动点问题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3):158-159.

[2]陈福德.初中数学动点问题的解题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14):2-4.

[3]冯璐.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与相关对策[J].新课程(下),2013,(09):134-13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