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摘要
关键词
高校教育;大学生;非认知能力;重要性
正文
引言
在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点区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两种不同的概念和特点,从而采取针对化的教学措施来培养学生其中的不同能力要求。在此过程中非认知能力对于学生来说之所以发挥出重要的价值,是因为这种能力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进行认知与学习过程中随之产生的一系列思想、情感和学习态度,其中也受到学生自身性格的重要影响,对于学生增强认知过程的积极性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非认知能力和认知能力之间可以实现相辅相成,共同帮助学生来完成自身的学习目标,因此在日常的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加强学生的非认知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树立核心价值观念,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的责任,能够在认知学习过程中发挥自我价值。
一、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认识性格缺陷,塑造积极健康人格
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教育过程中之所以要强调对于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这些能力在不同方面影响着学生个人的性格和思考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性格上所存在的一些缺陷。例如,一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好胜心比较强,因此更容易与他人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在看待一个事件或一个观点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进行灵活变通,因此也很容易“钻牛角尖”,将自己陷入到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这样的性格特点不利于学生在大学阶段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和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社交关系[1]。因此教师需要通过非认知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性格上的不同缺陷,然后采取针对化的教学措施进行弥补和改正。在日常对学生加强管理的过程中也可以更好地给学生塑造一个积极健康的人格,让他们以更多正能量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自己所需要跨过的一些障碍和困难,加强对学生个人道德思想修养的培育,能够在认知学习过程中形成坚忍不拔的态度,并且懂得如何进行灵活性的转化,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自我认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端正学习态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当前高校育人过程中由于所面对的学生都是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监督和管理相对而言比较宽松,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学生都有较为灵活的主动权,可以为自身的行为做出选择和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就导致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突然缺失了来自父母和教师的严格监管,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放飞自我,以更加宽松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在学习中往往不端正自己的态度,不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讨论,也不认真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大力加强学生的非认知能力,通过开放式的监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规范自身在学习生活中的行为举止,认识到怎样的学习态度才是学生应当追求和遵从的。这有利于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的非认知能力,以更加饱满的姿态给学生的思想注入更多的正能量,这样才能使得高校教育发挥显著的效果[2]。通过对于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全面发展,真正提升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有利于提高积极性,丰富学生大学生活
在非认知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学生性格等方面的先天因素之外,还需要增强学生在面对专业知识学习中的积极性,让他们可以意识到这些领域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从而在其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这对于提高学生积极性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高校生活中学生的日常也不是全部被学习和课程占满,学生有更多的空闲和自由时间可以进行自我分配,这就需要再培养学生非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加入更多的课外活动,并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以及促进他们性格外放型发展具有有力的引导作用。除此之外,多元化的校园活动还有利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活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非认知能力。
二、加强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衔接专业课程教学,提高学生思想认知
在当前高校育人过程中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教师应当采取专业化的措施认识到学生当前在非认知过程中的发展现状,在其中有效衔接专业的课程教学。在初步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进行认知能力的引导和铺垫,让学生在专业课程中获取到一些关键的学习信息,从而对于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转变为学生的自我认知。这样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予以学生更多积极的鼓励,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专业课程的信心,在其中充满荣誉感和满足感,为了获取专业知识的答案而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这对于提高学生个人的思想认知发挥着关键性作用[3]。
(二)增加课外生活实践,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为了培养非认知能力因素下的学生个人性格、态度以及学习积极性等方面,教师应该在现有的专业课程教学基础上给学生增加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展现出真实的自己,表露出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一些性格特点和真实情绪,这样有利于教师增进对于不同学生的了解,为他们定制更加精确化的非认知能力培养策略。同时,课外实践活动的增加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之余有更多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对于一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来说可以在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向其他同学传输自己的看法,而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有效发挥锻炼自己的作用,在群体中大胆进行交流,让学生的性格特点发生改变。因此,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在非认知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
(三)开展心理健康课堂,重视学生情感引导
在高校育人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教师还需要注重对于学生心理和情感的引导和纾解。在此过程中可以在高校范围内给学生开展专业化的心理健康课堂,欢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并向教师进行主动的咨询,可以给教师表露出一些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寻求教师的帮助和解决[4]。这样的做法可以更好地排解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心理压力,驱赶他们性格和情绪中一些消极的元素,以更加积极和正能量的姿态来面对生活,更好地处理生活中一些难题,也可以让学生掌握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的情感引导,让他们认识到什么样的情感才是积极健康的情感,从而避免一些不良思想对于学生乐观态度的侵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大学生而非认知能力的重要性,意识到这种非政治能力对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从而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科学措施进行教学优化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婧. 浅谈教育体系中非认知能力建设[J]. 好日子, 2021(29):1.
[2]周莉. 大学生活场域与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J]. 教育研究, 2021, 4(9):3-4.
[3]刘龙雾, 程俊. 本科新生非认知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2):9.
[4]李凡, 吉书扬, 李雯. 大学生参与社团对其非认知能力的影响——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J]. 高教论坛, 202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