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关键词
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
正文
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培养建筑施工领域管理人才的重要学科,其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现代化改革,对于该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职业适应能力有重要意义。当前,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还存在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薄弱与考核方式过于传统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成长。对此,针对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建筑施工类课程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依次实施改革,以此提高教学质量、适应行业发展以及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一、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内容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如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方面的专业内容,当代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要求,除了需要具备工程技术基本知识以外,还要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以此成为复合型中级管理人才。在建筑施工领域,核心课程为《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改门课程则侧重于讲解组织施工资源的合理,以实现项目质量、成本和工期目标,课程整体涉及流水施工原理、网络计划技术以及施工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此外,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所学的施工类课程内容上,还需学习《建筑工程计价》《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计价》课程的主要内容主要为材料、构造、施工工艺的掌握,以及定额使用、工程量清单编制和计价软件操作的技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装配式建筑设计、构件生产和现场装配技术,培养学生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专业能力;《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内容主要为建筑法规、招投标法相关内容,以及建设工程招投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二、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从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的内容特点上看,整体的课程内容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技能体系与管理思维等均具有一定要求,在当下的人才发展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同步提升专业理论素养、技能水平以及管理思维、创新思维,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对建筑行业人才发展的要求。
(一)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需求。当前的教学改革要求,需要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上,更新教学理念、采用互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学改革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动力[2]。
(二)响应国家教育政策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强调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必要性,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政策中提出的立德树人,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在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同时,高校应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建设的规划性和系统性,以推动高水平教材的编写和使用,确保学生能够学习到前沿的知识和技能。深化新工科建设的号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主动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加强与产业的对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工程管理人才。此外,政策中提到的加强专业学院建设,如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为工程管理专业提供了发展平台,要求专业在教学改革中加强与产业的合作,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3]。
(三)满足产业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产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BIM技术、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应用,要求教学内容跟上行业发展的技术趋势变化,确保学生掌握行业的最新工具和方法。在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发展趋势上,建筑专业的课程内容与教学也应做出相应调整,顺应绿色建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课程改革应强调可持续性的设计理念和实践。此外,建筑行业产业链的整合趋势要求工程管理人才一方面要懂技术,另一方面还要具备供应链管理、风险管理和合同管理等综合能力,当前的教学内容应加强相应领域的课程内容与行业趋势信息,确保人才成长适应新时期建筑行业发展需求[4]。
四、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内容与课时不匹配
随着建筑行业知识的迅速扩展和深化,传统的课程体系在有限的课时内,较难以覆盖所有关键知识点,造成学生难以全面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影响其学习效果和知识应用能力。部分学生在实践中会发现由于课时限制,相关重要的主题和案例分析得不到充分的讲解和讨论,从而限制对专业知识深入理解的机会。
(二)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应用需求
建筑行业作为技术与设备迭代相对较快的行业,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的持续涌现,需要在该方面的专业课程上进行调整,而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更新还跟不上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变化,该方面的滞后也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发现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差距,影响其职业适应能力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慢,使得学生难以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实践,限制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发展。
(三)教学模式相对滞后
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对传统讲授法的过度依赖,该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适应现代教育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在该种模式下,学生大多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参与和实践的机会,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此外,单一的教学模式也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成长。
(四)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当前工程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在考核方式上对建筑施工类课程中过于单一,主要依赖期末考试或闭卷考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主要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估。该种单一的考核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也不利于激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积极参与和深入探索。此外,缺乏形成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机制,也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缺乏及时反馈和调整学习策略的机会,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的提升。
五、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优化课程结构
在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结构的优化过程中,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优化课程结构,即一方面更新教材内容,淘汰过时和不实用的知识,另一方面引入具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新知识,强化实践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使抽象的理论知识能够形象和生动传输,高校方面也可实施三阶段教学法——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和总结深化阶段——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以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为例,进行教学改革时,可将传统的、以手工计算和图纸阅读为主的教学内容,更新为包含现代建筑信息技术,如引入BIM软件操作的实践课程,让学生运用BIM技术进行施工模拟和项目管理。在案例教学方面,可结合具体的建筑工程案例,如高层建筑的施工组织设计,让学生分析施工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并讨论施工优化方案。三阶段教学法的感性认识阶段,可组织学生参观施工现场,通过实地考察增强学生对施工过程的直观感受;性认识阶段可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和分析施工现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总结深化阶段可通过项目报告和答辩,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并与实践结合,深化对施工技术的理解[5]。
(二)课程教学融入产学合作
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可与建筑行业的企业合作,确保课程内容紧跟行业的最新发展,让学生所学与工作需求紧密对接。对于建筑施工类的课程内容整合,企业可参与课程的开发,提供实际案例和最新的行业知识,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与前沿性。学校方面也可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项目中学习与应用施工技术与管理技能,培养学生专业课程的理论实践能力。此外,学校与企业还可合作开展研究项目,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或技术开发,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企业也可在与高校合作育人的过程中,赞助相关专业竞赛项目,借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期间的可融入职业规划和发展指导,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行业趋势,使其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6]。
(三)推进多元化教学模式发展
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改革目的主要是为应对行业发展趋势与人才发展需求变化。对于工程建筑行业的施工类课程教学工作而言,应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应用上,积极引入多元化教学理念、方法与设备,以满足新时期工程建筑行业的人才发展需求。如,混合式学习可结合线上资源和线下互动,使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平台学习课程内容,同时在课堂上深入讨论和实践;项目导向的学习模式,可让学生在真实的建筑施工项目中,学习和应用管理与技术知识,增强实践能力[7]。
(四)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结合了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多领域知识,现阶段的工程建筑领域,主要强调人才的工程项目规划能力、组织能力、指导能力、控制与评价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基础上,也应结合考核方式的调整、优化,构建全面、科学的教学体系。在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的改革过程中,也应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其综合能力发展。在建筑施工类课程的教学上,通可过项目报告,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展示其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优化能力,学校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情况实施评估。在口头报告和演讲汇报的教学评估环节上,除了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和演讲技巧以外,也能同时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实践操作考核方面,学校与教师可直接在实验室或施工现场进行,以评估学生的实际施工技能。对于传统评估模式中的期末考试,可在其作为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多种考核方式,客观、全面、科学衡量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情况、知识能力与实践技能等,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效[8]。
六、结束语
综上,在当前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作为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领域,其教学改革具有紧迫性、必要性与关键性。建筑施工技术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理论知识涉及面广的特点,对于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代人才培养需求的情况。现有的教学模式应面向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建设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新工科理念的影响下,教学改革需要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雷海涛,陈妮,杨谦. “1+X”证书制度下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课证融通研究——以BIM建模技术课程为例 [J]. 住宅与房地产, 2023, (05): 241-243.
[2]刘颖.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以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为例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3, (01): 17-20.
[3]章颖. 智能建造背景下高校土建类专业智慧工地仿真教学实践项目建设探索[D]. 中国矿业大学, 2022.
[4]赵培莉. “智慧工地”背景下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创建——以“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为例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2, (13): 66-69.
[5]陈晶晶. 基于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课程改革探究——以建筑施工图识读为例 [J]. 现代交际, 2021, (21): 13-15.
[6]赵迪. BIM技术与专业课程的对接分析——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为例 [J]. 陕西教育(高教), 2021, (04): 64-65.
[7]张卓如,王志强. 工程管理专业BIM实训教学改革的研究——以青岛理工大学为例 [J]. 山东教育(高教), 2020, (Z2): 100-103.
[8]周伟,肖佩民.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优化与株洲市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协同研究 [J]. 智库时代, 2020, (03): 251-2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