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探究
摘要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课;文化自信
正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一百余年的实践与探索中不断验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局势,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又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真理,既不是因为“先哲”所讲,也不是因为真理永恒,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1]马克思主义不会“过时”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结合实践的具体需要不断给其注入新的理论成果。那么新时代,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习总书记给了我们答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有何时代价值?
(一)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以及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3]一个民族,如若失去了文化上的自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诸多的道理,从“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到“道法自然”的生态观点,再到“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大同”的未来展望,都蕴含着古代先贤们的治国、治人、发展哲理,种种理念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性,更是对新时代面对复杂局势中国应该如何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案例指导。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侵略史,也是一部探索救国救民的斗争史。受制于这段历史,我们一度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怀疑,甚至经历了一段“全盘西化”的历史。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被侵略被压迫的原因不在于文化,我们也曾经历过“大一统”,经历过“开元盛世”,也曾有过“万朝来贺”的辉煌,这些都告诉我们,中华文明是璀璨的,经历过坎坷波折后,它依然熠熠生辉。所以,我们要对我们的文化充满自信。在当前文化全球化背景之下,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袭,面对国人对自身文化的怀疑,面对传统文化与现实发展之间的疑惑,我们更加应该积极挖掘传统文化中有益于国家发展与个人提升方面的价值底蕴,从而增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更加有助于文化自信的形成,自觉做中华的传承者与发扬者。
(二)引领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
尊老、崇礼、诚信、孝悌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提供宝贵的历史传承。中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伦理道德,儒家的“仁”“义”
“礼”“智”“信”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有仁爱之心,不恃强凌弱;要有责任感,勇于担当;要相互尊重,注意言行;要讲诚信、守道德,为自己言行负责。这些内容在当今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有效的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内容无一不涵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2]当前,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受到西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我们的价值观收到了极大的冲击,诸多的社会现实使得很多同学对于传统文化中很多内容产生了怀疑。尊老爱幼与公交车让座问题、“老人扶不扶”产生了冲击,诚实守信与个体利益产生了冲击。社会越来越商业化,美德越来越边缘化,在这种现实情况之下,我们更加应该将传统文化摆在学习教育的重要位置。青年才是祖国的未来,青年人的主流价值观决定了社会未来的价值走向。人人都向往美好社会,我们也期待和谐社会,而这一期望的实现必须通过传统文化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教师,融入力度不足
首先,缺乏课程资源。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课资源整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思政课教学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机制,但是,要将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需要建立相关在线合作平台,让更多的老师(包括思政课教师与历史文化相关背景专业的教师)参与尽来,这样教师才能在集思广益中更好的融入教学。但是,当前社会条件下,由于师资问题、经费问题以及学校重视程度问题等导致相关活动很难顺利开展。此外,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当前高校思政教师主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对于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在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时,会有力所不及的感觉,会导致在融入过程中融入力度不足或者生搬硬套、零散不系统等问题。
(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缺乏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采众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得以发展,要想学好传统文化,必须静下心来深入挖掘,但是当前社会现状是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越来越缺乏吸引力。首先,大学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课内容较多,由于考试、考级、证书、绩点、评奖评优的要求,他们更愿意花费时间在需要进行考试的专业课程上,对于非课程内容缺乏兴趣。其次,进入大学生活,学生的可自由分配时间增加,学习自由度提升,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去听音乐、看综艺、打游戏等来放松自己或者外出兼职提升社会能力而不喜欢去图书馆查阅相对枯燥的传统文化相关书籍。此外,学校及社会的重视程度也关系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进入高校,学校及社会经常会举办相关活动来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然而这些比赛、活动的绝大多数都与学生的课程息息相关,例如英语竞赛、数学建模大赛、体育竞赛、汽车比赛等等,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相关方面的比赛寥寥无几,因此学生更倾向于花费时间在这些可以得到社会认同,取得直观结果的比赛方面。最后,要让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仅仅依靠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入了解,感同身受,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此外还要举行相关的活动、比赛等,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认同感和获得感,而当前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相关条件。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单一
当前社会越来越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思政课建设,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政课的课时和收重视程度也有所增加。此外,为了能够更好的将思政课的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现阶段思政课程除理论课时外,还增加了8个实践课时,这项改革使得思政课程更加具有系统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们的实践形式主要是参观博物馆、纪念碑或者学习原著等,很多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缺乏兴趣,如果讲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就必须做到系统融入,而我们当前短短8个实践学时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创新实践形式、加强理论学习的系统性等方面多下功夫,同时还要得到学校和学生的大力支持,要让学生明确,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接力下去,但是当前基于学生人数较多、经费问题、安全问题以及文化资源问题等现实状况,我们的实践形式没有办法做到多种多样,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热情,积极性不高。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践探索。教师需要在历史实践、课堂分析、学生实际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当前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于融入模式进行研究,找出二者相互融合的路径。
(一)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环境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网络时代,快餐式、信息化的方式更加适宜其喜好,我们需要将传统文化以更加时代化、信息化、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既能贴近学生喜好,同时还要保留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这也是当前我们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有珍贵的技艺传承。戏曲、刺绣、乐器、制陶等等,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特色,[4]高校可以结合地域发展实际开设相关课程,或者将这些内容纳入实践课程中来,拓宽学生学习渠道,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达成互动,加深学生兴趣。例如,广西少数民族众多,传统技艺包括酿酒、采茶、壮锦、坭兴陶、竹编、藤编等等,可以搭建平台让学生亲身尝试,从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还可以组织相应的学生社团学习民间技艺。学校要给与相应的支持。此外,还可以多渠道拓宽学生可以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方式,改进传统教学手段,讲座研讨、实地参观、小组分任务探讨、AR模拟等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搭建学习平台。
(二)提升思政教师自身素养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思政教师是其中坚力量,要牢记:“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传为人之道,授为学之方,解偏蔽之惑。只有把做人最基本的德性做好了,师者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德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要把这些和传统文化联系起来,继续汲取无穷养料,就是把我们的师德师风建设得更好,也让整个社会有更大的受益。因此,对于教师自身的素养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自身要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积极践行学习。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做到立德树人。立德,就是要用传统文化中对于教师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品德高尚,以诚待人。此外,要教授学生做人的本领。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自身应该有扎实的传统文化素养,此外,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到灵活运用,教授学生运用知识的方式方法,将传统文化深入学生内心。
(三)打造一体化“大思政课”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既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人一课之力,需要多方联动互通,才能达到真实有效的效果。在实际教学当中,必须要把辅导员队伍、社团、党支部、校团委、学生工作处以及相应实践实训基地等都纳入进来,打造多方互联互通的“大思政课”。其次,面对课程实际、学生实际以及发展要求实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在理念交互与路径融合上的研究及探索。在具体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应当坚持“价值引领、文化搭台、多维联动、融合育人”的理念引领。[5]除理论课堂之外,还应打造实践“第二课堂”,联通当地实践研修基地,做到实景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双向互动。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一体联合,将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达到有机统一。理论与实践、虚拟与现实、历史与当下等融合发展,让学生多方位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所在。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要做好“两个结合”[6]。而新时代积极弘扬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对中华民族五千余年历史传承的续写,更是对本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饱经磨难之后依然熠熠生辉,中国人民历经艰辛后依然奋勇向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更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切身实践。新时代,面对复杂国际局势,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铸牢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觉,推动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发展,让大学生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4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22 - 05 - 29.
[4] 曹 卉.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J].文化产业,2023.
[5] 查广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J].思 想 教 育 研 究.2023.
[6] 新华社.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 2023-0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