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宗教与文化》中的主题词及相关学术动态简析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左沂平

西藏民族大学

摘要

《藏族宗教与文化》以其语言凝练、内容丰富为主要特征,是一部关于藏族宗教与文化方面的通识性著作。本文以该书为蓝本,从中提取凝练出书中所涉及的有关藏族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主题词,以宏观的角度梳理出学界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动态,探求研究现状。


关键词

《藏族宗教与文化》;主题词;研究现状

正文


A Brief Analysis of Subject Headings and Related Scholarly Developments in Tibetan Religion and Culture

Abstract:Tibetan Religion and Culture, with its condensed language and rich content as its main features, is a general work on Tibetan religion and culture. This paper takes the book as a blueprint, extracts and condenses the theme words related to Tibetan religion and culture in the book, sorts out the research dynamics of the academia in the related aspects from a macroscopic point of view, and explor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Keywords:Tibetan Religion and Culture; Theme Terms; Research Status.

 

《藏族宗教与文化》由魏强、周润年、嘉雍群培编写,是一部有关藏族宗教及文化各方面的一部介绍性论著。全书共分为十三个章节,第一章概述了西藏的地貌和物产,并对藏族地区从远古时代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作了简要回顾;第二章对苯教的情况作了概述,分别介绍了苯教的实质、苯教的神祗、苯教的仪式、苯教对世界起源的解释及苯教与藏族社会的早期生活等;第三章对佛教的内容与修习方法及佛教传入吐蕃的原因、过程进行了介绍;第四章介绍了藏传佛教各宗派: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的教义、派系代表人物等情况;第五章为藏族的寺院介绍,包括前宏期寺庙、后宏期寺庙以及格鲁派六大寺;第六章是寺院教育,对寺院教育的组织机构、藏族医药学、天文历算教育及寺院教育的历史作用进行了介绍与分析;第七章介绍了藏传佛教各寺院每年定期召开的法会,按照地区将这些法会分为卫藏地区(今西藏的大部分地区)的法会:拉萨大祈愿法会、小祈愿法会、达孜仲曲法会、甘丹阿曲法会、火龙年法会、曲弥法会、冬季大法会、楚布寺夏季法会、桑耶寺煨桑法会;康区(今四川、云南的藏族地区及西藏的昌都和青海的玉树)的法会:黄龙寺法会、归化寺法会;安多地区(今青海和甘肃的藏族地区)的法会:拉卜楞寺祈愿法会、时轮大法会、米拉劝法会、塔尔寺正月法会、三大节日法会、却科推钦法会、拉巴推钦法会,并分析了寺院法会的特点。第八章到第十三章,分别介绍了宗教与藏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学戏剧、乐舞、艺术、生活之间关系,反映了宗教对藏族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

该书是一部有关藏族宗教与文化较为全面的介绍性著作,书中包含了该领域内各种主题词及其介绍,因此本文将提取书中主要的主题词,并对与主题词相关的有效文献进行梳理分析,旨在从宏观上把握当前学界关于藏族宗教与文化方面的研究现状。

主题词一:“本教对早期藏族婚姻仪式的影响”

《藏族宗教与文化》一书指出:本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宗教,它原本是吐蕃的巫教,也是地名,即。在藏族历史的长河中,本教先是受祆教的影响后又受到了佛教的冲击,但是它仍延续至今。本教的发展经历了笃本、洽本和觉本三个阶段。笃本和洽本为原始本教,俗称黑本;觉本属雍仲本教,又称白本,它是受佛教的影响后,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系统的本教。本教认为万物皆有灵,这就是所谓的泛神论。本教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巫术克敌制胜,制服妖孽。

《藏族宗教与文化》中引用了名为《兄妹分财与祈神》藏族史料,史料中提到了藏族婚礼中招福和祈神仪式以及箭、纺锤、绳和吉祥绳这四件物品,这些都与苯教息息相关,体现了苯教对早期藏族婚仪仪式的影响。在切吉卓玛的博士论文《藏族传统婚姻文化研究》[1]中介绍了传统藏族婚姻礼仪与苯教婚姻仪式,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互对应,可以看出苯教对于传统藏族婚姻的影响;宋友成的《嘉绒藏族婚仪与原始苯教仪轨》[2]一文从历史和宗教的角度论述了原始苯教与嘉绒藏族婚仪的关系及影响。

主题词二:“吐蕃时期佛教经典的翻译”“《旁塘目录》《秦浦目录》和《丹噶目录》”

《藏族宗教与文化》一书中指出:赤松德赞时期,着手译经事务,迎请汉地和印度僧人进藏译经。经过译师们的努力,大量佛教经典被译成藏文,后又由僧人将所译经典编入目录,即《旁塘目录》、《秦浦目录》和《丹噶目录》。

相关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吐蕃时期佛教经典的翻译”的研究:热贡·多杰卡《藏族古代佛经翻译史略》[3]周润年《藏族古代佛教典籍翻译概述》[4];夏吾李加《吐蕃时期的藏文文献编纂问题》[5];康噶·崔臣格桑、班玛更珠《有关藏传佛教前弘期的几个重要问题》[6]。二是关于佛经目录的研究:张延清《翻译家校阅大师法成及其校经目录》[7];南杰多吉的硕士论文《吐蕃时期佛经目录研究》[8];萨尔吉《<甘珠尔>中保存的于阗僧人尸罗达摩译经》[9];李加东智《藏文第一部佛经目录<丹噶玛>研究》[10];王黎《从吐蕃佛经目录分类看汉藏文化交流》[11];刀吉才让《旁塘目录》的历史渊源及卷帙研究[12];徐丽华《论<旁塘目录>的编纂及其学术价值》[13]

主题词三:“宁玛派伏藏文献”

《藏族宗教与文化》一书中指出:伏藏是宁玛派传承中很重要的一部,在宁玛派的经典中,有一部分是伏藏得来。伏藏”,指从地下或山洞中挖掘出来的经典,相传寂护、莲花生、无垢友等,为了经典能传承下去,把一些经典埋藏起来,还用定力加持,使其经久不坏。宁玛派认为只有有佛缘的人才会遇,有些藏宝上还著有预言,将在什么时间、相征和发掘人的姓名相貌等。约从12世纪开始,宁玛派就陆续有挖掘出伏藏的人,其中最早发现埋藏经典的人是娘·尼玛沃色(1124-?)因他是江孜一带的人,故称为上部伏藏,后古若. 却吉旺秋也挖出不少伏藏,因他是康区德格一带的人,下部伏藏。到1516世纪,还有获得伏藏的,如后藏堆绛(北拉堆,今西藏日喀则专区昂仁县及周围地区)有一位宁玛派大师叫仁增敦吉登曲坚,也发现了不少伏藏,并把它刻印出来,这就是经史上所说的北藏,还有一位名叫热特那巴,也将自己挖掘的和前人挖掘的编辑在一起刻印出来,这是经史上所说的南藏,在西藏多吉扎寺和敏珠林宣讲南北密藏。

学界关于“宁玛派伏藏文献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伏藏文献的专门研究,主要有:夺机卓玛完麻加莲花生伏藏传记<铜洲版>[14];宁玛扎西《藏文伏藏文献<神鬼遗教>史料来源及叙事母题探析》[15]还克加莲花生传记<铜洲遗教>研究[16]尕藏张平平流动的经典:<西藏度亡经>及其在西方的传播研究[17];卢茜《伏藏文献<柱间史>的编译及研究价值》[18];杨毛措《婚姻与善法:藏文伏藏<柱间史>的王权表述》[19];完么《伏藏文献的发展研究》[20];诺布旺丹《伏藏传统学术源流考》[21];还克加《藏文伏藏文献的研究价值初探》[22]等。第二类是对伏藏文献的相关研究,如姚婧媛《吐蕃王统书写的流变》[23]一文中论述了伏藏文献及教法史等宗教性文献中对吐蕃王统的记述;王黎,刘辞涛《古代西藏佛教藏书的历史发展概述》[24]在论述分裂割据时期的佛教藏书中提到了“伏藏”藏书;还克加,拉姆布织《藏族堪舆学的历史渊源及其相关伏藏文献概述》[25]一文以藏族堪舆学为研究对象,指出了藏文伏藏文献中的堪舆学文献;还克加《刍议莲花生大师的传记类型》[26]一文将莲花生大师的传记分为伏藏传记和撰写传记,并对这两种传记类型分别进行了分析;杨措卓玛《浅谈宁玛派对藏族文学的影响》[27]一文论述了宁玛派伏藏文献中所体现的教义思想对藏族文学的影响;在索南才让,张安礼《西藏分裂割据时期藏传佛教文学论略》[28]一文中也提到了宁玛派的伏藏文献。

主题词四:“活佛转世系统的创立”

《藏族宗教与文化》一书中指出:噶举派是藏传佛教中最先采用活佛转世制度。它从传承中发展成两个小支系,一个是黑帽系、一个是红帽系。黑帽系第一世转世活佛是噶玛拨希(1204-1283)1256年他应蒙古大汗蒙哥邀,去蒙古的和林会见了蒙哥。蒙哥赐给他一顶金边黑色僧帽和一颗金印,后这一支派便成为黑帽系。红帽系第一世活佛扎巴僧格(1283-1349),以得到元朝帝赐给金边红帽而得名。扎巴僧格曾是黑帽系第三世活佛攘迥多吉的弟子。他学识渊博、摄徒众多,于1333年建立乃囊寺,后又建羊八井寺。这一支系的活佛在元、明、清三代有多名僧人召进京、封为“大宝法王”、“大国师”等。

当前学界与噶举派最先采用活佛转世制度的相关研究有:张屹,周润年《藏文史籍<贤者喜宴·噶玛岗仓史>的内容及其史学价值》[29]一文引用《贤者喜宴·噶玛岗仓史》中的相关史料,指出最早实行活佛转世制度的是噶玛噶举教派;周润年《噶玛噶举派黑帽系活佛的封号及传世年谱》[30]一文指出噶玛噶举派黑帽系最早采用了活佛转世制度;切排,霍续龙,杨凯《金瓶掣签形成的历史背景》[31]一文将金瓶掣签制度形成的源流追溯到噶玛噶举派创立的活佛转世制度;相关类型的研究还有尕藏卓玛的《活佛转世制度的创立与历史文化背景》[32]和颜民政的《简析西藏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33]

主题词五:“藏传佛教与寺院建筑”

《藏族宗教与文化》一书中指出:佛教传入以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整个藏族地区建造了大量庙宇,仅西藏一地,大小寺庙和其他宗教活动场所就有3000多处。有些寺院是建在较为平坦的地方,有些则是即冈峦之体势,在峰峦之麓构筑“山门”。有的寺院因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容量,所以规模很大,从远处望去,绵延起伏、层楼迭阁,给人以神秘、肃穆之感。从寺庙的外观建筑和内部的装饰布局上看,最能体现佛教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的韵味。

学界关于“藏传佛教与寺院建筑”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涉及两方面的研究,一是对藏传佛教建筑的研究。张文燕《关于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及壁画艺术的调研报告》[34]一文分别对格鲁派、噶举派、宁玛派寺院的分布选址、布局和建筑组成进行了叙述,相关研究还有王浩的硕士论文《藏北藏传佛教寺院研究》[35];王东,冉璐《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建筑艺术略述》[36]一文对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建筑的技术工艺、建筑类型及细部装饰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分析;刘伟,刘春燕《四川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外部空间特点解析》[37]一文主要描写了四川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胡晓海,董小云《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群体布局研究初探》[38]中对影响藏传佛教寺院选址的因素及寺院不同形式的布局进行了分析;相关类型的研究成果有:柏景,陈珊,黄晓《甘、青、川、滇藏区藏传佛教寺院分布及建筑群布局特征的变异与发展》[39];吴晓红《拉萨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研究》[40];周晶,李天《从历史文献记录中看藏传佛教建筑的选址要素与藏族建筑环境观念》[41];李臻赜《川西高原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研究》[42]。二是藏传佛教思想,尤其是曼陀罗思想对寺院建筑的影响研究。龙珠多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装饰文化探析》[43]一文从建筑装饰的角度分析出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中的装饰艺术是藏族宗教、文化及建筑艺术的综合体现;杨志远《藏传佛教文化影响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营造思想》[44]一文从藏传佛教的思想出发,即对山川、河湖的崇拜、曼陀罗思想、“缘起性空”,探讨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营造的空间理念和主要思想;龙珠多杰的博士论文《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45]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佛教对寺院建筑文化的影响;吴晓红,王一丁《曼陀罗在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中的体现》[46]通过对大昭寺、桑耶寺、贡嘎曲德寺等建筑的分析,指出曼陀罗思想在藏传佛教寺院中的体现;康·格桑益希《天人合一的藏传佛教密宗曼荼罗艺术》[47]一文对曼陀罗的艺术种类、表现内容、表现形式、艺术特色等进行了综合分析。

主题词六:“格鲁派寺院教育”

《藏族宗教与文化》一书指出:随着“政教合一”制度的确立,藏传佛教寺院凭借着宗教和政治上的双重权威,控制了藏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寺院教育成为当时唯一的教育事业,可以说一座较大的寺院就是一所大学或一所专门的学校,旧时藏族社会上有文化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僧侣出身。由于藏传佛教的派系复杂,所以各寺院学经制度亦存在着一些差异。藏族地区格鲁派的寺院教育以拉萨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以及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等六大寺院最为完备,其规模较汉地寺院大,为藏族地区最高的教育中心,各地数以万计的寺院就是各地的中小教育中心。

罡拉卓玛《藏传佛教格鲁派学经体系特点及现状分析》[48]一文对格鲁派寺院学经系统中的学院学位设置、学经制度特点及现状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王秋花《试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中的辩经制度及其教学特色——以拉卜楞寺的实践为样本》[49]中以拉卜楞寺闻思学院的实际情况为样本,对格鲁派寺院辩经制度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及教学特色进行论述;德却卓玛的硕士论文《试论宗喀巴大师对格鲁派寺院教育的贡献》[50]探究了宗喀巴大师建立健全寺院组织机构的经过以及在规范寺院教育内容、设立僧人学经制度、继承和完善辩经制度等方面的贡献;周润年《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寺院教育综述》[51]综合论述了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寺院教育的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位制度等方面。

主题词七:“政教合一的封建地方势力——朗氏家族”

《藏族宗教与文化》中指出,西藏地区的“政教合一”制度具有相对较长的历史,在建立萨迦派地方政权以前,已经在一部分割据地方实行。13世纪中叶,元朝皇帝封萨迦派教主八思巴为帝师监管西藏地方政权,“政教合一”的统治开始全面推行。在以后的“帕木竹巴”地方政权、第悉藏巴政权以及五世达赖建立的黄教政权等,都是对“政教合一”统治的延伸和发展。

相关研究成果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帕竹地方政教合一制度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增太加的硕士论文《论公元14-15世纪西藏帕竹地方政权的政教合一制》[52][53]对家族式政教合一制,即帕木竹巴时期的政教合一制度进行了系统研究;达瓦玉珍的硕士论文《西藏帕竹地方政权的组织形式研究》[54]对帕竹地方政权的发展过程、组织形式及其破坏和衰亡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论述;董莉英《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产生、发展与衰亡》[55]指出了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其中包括对朗氏家族对控制下的帕竹政教合一制的论述;二是对朗氏家族重要人物及《朗氏家族史》作者——绛曲坚赞的研究,其中有布桑《试论大司徒绛曲坚赞的政治思想》[56];马睿《从<朗氏家族史>看大司徒绛曲坚赞的爱国主义精神》[57];布桑《浅论大司徒绛曲坚赞的文韬武略》[58];佘万治,阿旺《藏族杰出历史人物绛求坚赞——读<朗氏家族史>[59]

主题词八:“国内藏戏研究现状”

《藏族宗教与文化》中指出,藏语称藏戏为“阿佳拉莫”,意为“仙女姐姐”。在藏族群众中的影响很大,据说,14世纪时,一个叫汤东结布的噶举派僧人,为修建桥梁,造福百姓,组织歌舞演出团体,到西藏各地演出,筹集建桥资金。这个歌舞演出团体的成员是山南地区琼结县一户叫百纳的七姐妹,演出时,由二人扮演猎人,二人扮演王子,二人扮演仙女,一人击钹伴奏,藏戏便由此开端。传统的八大藏戏有《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瓦桑姆》《苏吉日玛》《朗萨姑娘》《白玛文巴》《顿月顿珠》《赤美滚登》等。

    当前学界关于藏戏的研究成果丰硕,本文主要对“国内关于藏戏研究现状”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贺健,黄玲珠《现状、热点及趋势——国内藏戏研究(19512021)知识图谱分析》一文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库为样本来源库,运用Cite Space等工具,从高被引文献、高被下载文献、作者、研究力量、基金、关键词等方面对1951-2021年近70年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整体分析,提出未来藏戏的研究应注重其时代性[60];李野,吴永强《近三十年藏戏研究的发展脉络与趋势——基于计量可视化分析》[61]一文运用Cite SpaceVOS viewer等工具对国内近三十年藏戏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藏戏研究处于缓慢发展阶段,但研究内容逐渐向多元化、跨学科方向发展。藏戏研究的核心作者和机构较少,且合作关系不明显。如何服务公共文化体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目前藏戏研究最新主题。蒋建华《改革开放40年国内藏戏研究综述》[62]一文对有关藏戏不同主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从总体上把握了藏戏的研究趋势,同类型的研究综述还有李宜的《近十年以来国内藏戏研究述评》[63]

主题词九:“藏族传统节日”

《藏族宗教与文化》中指出,藏族的大部分节日都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人们一年一度地向佛祖、佛教大师举行大规模地祭祀活动;人们还要举行一系列其他伴有宗教色彩地庆贺活动。当前学界关于“藏族传统节日”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介绍性研究:宁世群《藏族传统节日》[64];林继富《藏族宗教节日文化试论》[65];周润年,莫福山《藏族的传统节日——雪顿节》[66];张昌富《嘉绒藏族的节日文化》[67];张福慧的《安多藏族传统节日文化研究》[68];罗桑开珠的《藏族节日文化研究》[69]

(二)从文化功能的角度对传统节日的研究,如高慧芳《白龙江流域藏族传统岁时节日文化研究》[70]一文介绍了白龙江流域藏族传统的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和庆贺节日,并深入分析了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功能;李舒琴《文化视域下甘南藏族香浪节研究》[71]一文对甘南藏族香浪节的历史源流、所体现的藏族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从中探求该节日的文化意义及功能。

(三)创新性视角的研究:林晓华,邱艳萍《媒介化社会与藏族传统节日文化变迁——以2015年拉萨藏历新年为例》[72]一文分析了藏族传统节日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岗措《藏族传统节日的地域性特点》[73];袁联波《节日制度与康巴藏族民间表演艺术》[74]一文探讨了节日特定的文化情境对康巴藏族民间表演艺术形态及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综上所述,笔者从《藏族宗教与文化》一书中共提取出十一项主题词,分别是:“本教对早期藏族婚姻仪式的影响”“吐蕃时期佛教经典的翻译“宁玛派伏藏文献”“活佛转世系统的创立”“藏传佛教与寺院建筑”“格鲁派寺院教育”“政教合一的封建地方势力——朗氏家族”“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学”“国内藏戏研究现状”“宗教与藏族丧葬”“藏族传统节日”,并对与上述十一项关键词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一方面反映了当前对有关藏族宗教与文化的研究成果丰硕,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领域的深入,学界在主题词选取方面呈现出选取角度细化、多学科交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等特点。另外,笔者通过对“藏族宗教”一词进行检索时发现,有关这一主题的发文量近年来逐渐下降,而对所提取的主题词进行检索并分析其研究现状后则发现,相关领域的研究从期刊论文到硕士论文层出不穷。由此,从发文数量、发文类型、研究主题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在有关藏族宗教研究主题词的选取上经历了从单一主题的宏观研究到多主题的交互研究,这一变化趋势有利于促进学科领域内更多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简介:

左沂平(2001.01—),汉,女,河南省邓州市,硕士研究生,西藏历史与文化

 

参考文献:

[1]切吉卓玛. 藏族传统婚姻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2]宋友成.嘉绒藏族婚仪与原始苯教仪轨[J].西藏研究,1997,(01):110-116.

[3]热贡·多杰卡.藏族古代佛经翻译史略[J].西藏研究,1996,(02):60-66.

[4]周润年.藏族古代佛教典籍翻译概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04):75-79.

[5]夏吾李加.吐蕃时期的藏文文献编纂问题[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04):82-88.

[6]康噶·崔臣格桑,班玛更珠.有关藏传佛教前弘期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国藏学,2014,(02):5-11.

[7]张延清.翻译家校阅大师法成及其校经目录[J].敦煌学辑刊,2008,(03):75-93.

[8]南杰多吉.吐蕃时期佛经目录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

[9]萨尔吉.《甘珠尔》中保存的于阗僧人尸罗达摩译经[C]//藏学学刊(第6辑).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2010:58.

[10]李加东智.藏文第一部佛经目录《丹噶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

[11]王黎.从吐蕃佛经目录分类看汉藏文化交流[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03):37-44.

[12]刀吉才让.《旁塘目录》的历史渊源及卷帙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9.

[13]徐丽华.论《旁塘目录》的编纂及其学术价值[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03):120-127.

[14]夺机卓玛,完麻加.莲花生伏藏传记《铜洲版》研究评述[J].西藏研究,2023,(03):60-67+160-161.

[15]宁玛扎西.藏文伏藏文献《神鬼遗教》史料来源及叙事母题探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02):36-44.

[16]还克加.莲花生传记《铜洲遗教》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01):100-107.

[17]尕藏,张平平.流动的经典:《西藏度亡经》及其在西方的传播研究[J].西部学刊,2023,(02):27-30.

[18]卢茜.伏藏文献《柱间史》的编译及研究价值[J].西部学刊,2022,(21):9-12.

[19]杨毛措.婚姻与善法:藏文伏藏《柱间史》的王权表述[J].民族研究,2020,(04):116-129+141-142.

[20]完么.伏藏文献的发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21.

[21]诺布旺丹.伏藏传统学术源流考[J].西藏研究,2017,(05):35-46.

[22]还克加.藏文伏藏文献的研究价值初探[J].青藏高原论坛,2014,2(01):57-60.

[23]姚婧媛.吐蕃王统书写的流变[J].青海民族研究,2022,33(02):168-172.

[24]王黎,刘辞涛.古代西藏佛教藏书的历史发展概述[J].民族学刊,2020,11(04):74-79+136-137.

[25]还克加,拉姆布织.藏族堪舆学的历史渊源及其相关伏藏文献概述[J].青藏高原论坛,2017,5(01):1-4.

[26]还克加.刍议莲花生大师的传记类型[J].青藏高原论坛,2016,4(02):106-108.

[27]杨措卓玛.浅谈宁玛派对藏族文学的影响[D].西藏大学,2016.

[28]索南才让,张安礼.西藏分裂割据时期藏传佛教文学论略[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5):93-96.

[29]张屹,周润年.藏文史籍《贤者喜宴·噶玛岗仓史》的内容及其史学价值[J].民族研究,2016,(01):107-116+126.

[30]周润年.噶玛噶举派黑帽系活佛的封号及传世年谱[J].西藏研究,1986,(02):142.

[31]切排,霍续龙,杨凯.金瓶掣签形成的历史背景[J].红河学院学报,2011,9(05):14-17.

[32]尕藏卓玛.活佛转世制度的创立与历史文化背景[J].甘肃社会科学,2011,(05):247-249.

[33]颜民政.简析西藏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J].西藏研究,1985,(03):123-125.

[34]张文燕.关于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及壁画艺术的调研报告[D].辽宁师范大学,2018.

[35]王浩.藏北藏传佛教寺院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3.

[36]王东,冉璐.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建筑艺术略述[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120-128.

[37]刘伟,刘春燕.四川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外部空间特点解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02):32-36.

[38]胡晓海,董小云.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群体布局研究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21):109-110.

[39]柏景,陈珊,黄晓.甘、青、川、滇藏区藏传佛教寺院分布及建筑群布局特征的变异与发展[J].建筑学报,2009,(S1):38-43.

[40]吴晓红.拉萨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6.

[41]周晶,李天.从历史文献记录中看藏传佛教建筑的选址要素与藏族建筑环境观念[J].建筑学报,2010,(S1):72-75.

[42]李臻赜.川西高原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研究[D].重庆大学,2005.

[43]龙珠多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装饰文化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24(02):20-24.

[44]杨志远.藏传佛教文化影响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营造思想[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8):7-9.

[45]龙珠多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46]吴晓红,王一丁.曼陀罗在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中的体现[J].山西建筑,2006,(23):39-41.

[47]·格桑益希.天人合一的藏传佛教密宗曼荼罗艺术[J].西藏研究,2004,(01):49-59.

[48]罡拉卓玛.藏传佛教格鲁派学经体系特点及现状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9,(06):37-41+61.

[49]王秋花.试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中的辩经制度及其教学特色——以拉卜楞寺的实践为样本[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76-83.

[50]德却卓玛.试论宗喀巴大师对格鲁派寺院教育的贡献[D].中央民族大学,2008.

[51]周润年.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寺院教育综述[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7,(03):83-94+105.

[52]增太加.论公元14-15世纪西藏帕竹地方政权的政教合一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53]达瓦玉珍.西藏帕竹地方政权的组织形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54]董莉英.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产生、发展与衰亡[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4):14-21+38.

[55]布桑.试论大司徒绛曲坚赞的政治思想[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04):59-65.

[56]马睿.从《朗氏家族史》看大司徒绛曲坚赞的爱国主义精神[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7,26(03):19-23.

[57]布桑.浅论大司徒绛曲坚赞的文韬武略[D].西藏大学,2009.

[58]佘万治,阿旺.藏族杰出历史人物绛求坚赞——读《朗氏家族史》[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2):77-84.

[59]贺健,黄玲珠.现状、热点及趋势——国内藏戏研究(1951—2021)知识图谱分析[J].四川戏剧,2023,(01):28-31.

[60]李野,吴永强.近三十年藏戏研究的发展脉络与趋势——基于计量可视化分析[J].民族学刊,2021,12(04):101-109+122.

[61]蒋建华.改革开放40年国内藏戏研究综述[J].中国藏学,2018,(03):195-200.

[62]李宜.近十年以来国内藏戏研究述评[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1):53-56+70+140.

[63]宁世群.藏族传统节日[J].青海社会科学,1990,(02):96-101.

[64]林继富.藏族宗教节日文化试论[J].民俗研究,1991,(04):50-55.

[65]周润年,莫福山.藏族的传统节日——雪顿节[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06):2-97.

[66]张昌富.嘉绒藏族的节日文化[J].西藏艺术研究,1998,(03):46-51.

[67]张福慧.安多藏族传统节日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9.

[68]罗桑开珠.藏族节日文化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51-56.

[69]高慧芳.白龙江流域藏族传统岁时节日文化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02):111-117.

[70]李舒琴.文化视域下甘南藏族香浪节研究[D].兰州大学,2015.

[71]林晓华,邱艳萍.媒介化社会与藏族传统节日文化变迁——以2015年拉萨藏历新年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7(08):153-157.

[72]岗措.藏族传统节日的地域性特点[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06):132-137.

[73]袁联波.节日制度与康巴藏族民间表演艺术[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79-82.

[74]袁联波.节日制度与康巴藏族民间表演艺术[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79-8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