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研究
正文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014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1]中明确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我国而言,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既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路径,也是新课改的实践途径。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针对每名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发展需求,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开始对固有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反思,试图探索出 一条创新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具有更主体性,能自己进行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在阅读中实现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语文阅读现状及问题
(一)阅读教学缺乏积极性
语文阅读一般在课堂中以一种传统的教师讲授来教学,教师讲述过多,学生没有进入到教材中去阅读,去挖掘,去思考,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来讲授文章的表达和立意,语文教学本应是一个师生互动到过程,如果教师过于把握主动权,留给学生到主动权将会减少,这种“一言堂”到教学方式也无法使师生之间的信息无法交换、情感无法交流,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学生无法获得语文思维能力,难以主动去阅读,去挖掘文章内容,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习惯于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那么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成了空谈。
(二)阅读提问缺少启发性
在课堂中,教师往往让学生进行几分钟阅读就开始了对文章对提问,这时候学生阅读深入不够,理解也比较浅显,这要求教师一定要布置好课前阅读预习工作,并适当预留一些问题,让学生带有目的性去阅读、思考并解决问题。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中设置的提问是需要技巧性的,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旨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而通过课堂提问,教师也能更好地掌握学生阅读情况,对教学环节有的放矢,针对性地对某一环节进行教学。
(三)阅读语言缺少建构性
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量不够,语言积累较少,语言表达也相对比较薄弱,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范围广泛、体裁丰富、图文并茂的课文,这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优质资源。教师要通过阅读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从而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知识。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依托情境有效地理解隐含在文字中的含义,从而让学生逐渐积累汉字、词语和句子等语文知识,并进一步锻炼形成组词和连词成句的技巧、初步掌握相关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方式方法。
(四)阅读审美缺少创新性
在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初读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再次细读要求要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体会作者的情感,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没有直观地要求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无疑会导致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单纯地重视任务性阅读,以及直接地向学生输入价值观,而忽视在作品文字背后潜藏的内在美感。学生在朗读时没有注意语调语气,没有注意措辞停顿,没有带着情感去朗读,对文章对感触不深,导致为了完成任务而阅读,无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策略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对学生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培养,首先就应该在阅读中对学生对语言能力进行训练。小学阶段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主要表现在:有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有较强的识字能力,有自主阅读的习惯与方法,正确流利地用普通话朗读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别人讲话,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2]教师要注重课文阅读师在小学生阅读教学中,要让提问具体化,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图片等工具辅助学生学习,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之中,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阅读过程中还要使学生不断积累汉字知识,提高学生组词造句的能力,掌握一些基本语言建构技巧和语言运用方法。
例如在小学语文三年级的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教师导入课文“我们的祖国疆土辽阔,有许多美丽的景色,小兴安岭就是其中的代表,我们一起来欣赏小兴安岭的风光。”多媒体播放小兴安岭的课件。在了解了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和美丽风光的基础上,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这时候教师组织学生初读课文,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准确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进一步指导他们深入理解文中重点的字词,并分析其语言具有哪些特点,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在课文中教师也要给予学生更多语言表达的机会,通过对课文对梳理整合,在学生掌握好生字词的基础上,利用言语经验,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其特点是儿童逐渐脱离表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能够进行一定的逻辑思考,所以小学阶段对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尤其重要。小学语文学习对于学生的想象力的发展有比较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置问题则是培养小学生思维和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针对课本内容设计提问, 同时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形式解决问题,利用相互交流间的思维碰撞,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思维品质。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设置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与启发性,提问要具体层次性,贴合课文内容,由浅入深,通过问题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发言,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进而培养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
以小学语文一年级的课文《乌鸦喝水》为例,教师出示课件图片乌鸦看到一个瓶子,瓶子里面有水。引导学生阅读并提问“乌鸦找到水可高兴了,好想马上一饮而尽呀!但是它又遇到什么困难了?”朗读和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教师抓住关键词“水不多”“瓶口又小”等词语引导学生感悟乌鸦的处境和心情,让学生带入情境阅读。教师出示课件乌鸦将石子放入瓶子的动画过程。教师引导提问“石子放进去之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学生回答“水升起来,乌鸦能喝到水了。”最后提问“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明白了乌鸦不怕困难,用智慧积极地解决问题的道理。”整个教学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故事情境,主动地阅读课文寻找答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与语文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时,审美鉴赏素养必不可少。培养学生的审美可以从文字本身的美,即汉字的结构美,还可以从语言文字所蕴含的诗意美,还可以是从书本配有的插图美等等多种方式。学习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除了感受美、鉴赏美还要学会创造美以及对美的事物的追求。[2]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范围广泛、体裁丰富、图文并茂的课文,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化抽象为直观,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创设集图片、视频、动画、音乐等为一体的阅读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课文中的文字。
例如三年级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体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和教材中的插图,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找景物,抓特点,赏析西沙群岛的美,美在哪里。组织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描写景物的相关句子,并进行讨论和思考,深刻地感悟美。面对同一篇课文,学生的感受也不相同,审美也不是单一的,教师在鉴赏阅读时可以适当留给学生开放性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请你来续写,给予学生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小学阶段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水平主要表现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表现出热爱、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逐渐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继而积极地主动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阅读技能,另一方面更要注意把课文中所蕴藏的文化元素发掘出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例如一年级课文《端午粽》是节日习俗的散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棕,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形状、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习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然要将知识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教学目标的基础定位上。小学阶段是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来开展文化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
四、结语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阅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思维能力。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要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为导向,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的阅读课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教学方式,构建生动的语文阅读课堂,让学生在思考中提升思维能力,在阅读中提升审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http://ol
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xxgk_167226.html,2014-04-08.
[2]肖哲.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期刊),2022(04):59-61.DOI:10.13525/j.cnki.bclt.202204020.
[3]郭文丰.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 报,2020,39(06):94-96.
[4]梁丽萍.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