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道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探索
摘要
关键词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黄河;文化
正文
引言:黄河是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河流,它从山东,河南,安徽,甘肃,陕西,山西六省流过,造就了一片绚烂多彩的人文风景。黄河故道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它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宝藏,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和认识。近几年,随着对黄河文化的宣传,这一现象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新时代的到来,“黄河游”已经形成一股风潮,并对古道文化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黄河文化在学校的运用,如何发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结合学科特色,把黄河文化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黄河故道资源中可供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
首先,我们对教学资源进行了开发,并选择了最有实际意义的资源。首先,运用相关的文献资料,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地方的历史文化背景,突出地方的文化特点,通过课堂、现场、竞赛等方式,与现实相结合,把黄河古道文化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精神传递给学生;其次,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如民间歌谣、祭祀文化等,进行测验,促使学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阅读,进行深度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开发视频资源,对当地草原生态美景、特色建筑和文物进行展示,通过视频传播,让学生和社会人士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并学习这片文明古国的精华。
(一)历史资源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黄河文化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治黄思想,在人民的治黄实践中,创造出了举世无双的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汲取、吸收外国的水文化传统与实际经验,组成了一座优秀的、贯穿古今的黄河文化宝库。黄河文化通常被看作是人们在处理黄河流域问题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对其进行了总结。黄河文化的构成与形态可分为精神形态、制度形态、行为形态、物质形态。黄河文化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江河之危,水源之危,关系到我们的生活环境,关系到我们的民族。随着我国水安全形势的不断恶化,水灾害的频繁发生,对我国水文化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黄河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几年,“黄河文化”与“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各有成效,但在“黄河文化”与“黄河文化”整合方面,在理论与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近年来,我国古黄河流域相继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文化遗存。黄河南岸阜宁县地区的古代文化遗址,包括陆庄,都是新石器中、晚期的遗存。北沙镇的北边,有一座清顺治年间的土城,城墙高约八百余丈,是唐代王征辽的大本营。本文通过对大禹,贾让,潘季驯,黎世序,李仪祉等著名的水利名人的故事,来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道德情操教育。利用以水言志、以水寄情等大量水诗歌、水文字、水绘画、水歌曲等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培养爱国之情、忧国之情、思乡之情、友谊之情、爱恋之情、离别之情、愁绪之情等积极的人生情感,完善人格、健全心智。
(二)庙宇楹联
沿河的地方,有很多寺庙。在这些寺庙中,最著名的当属天王寺、卢蒲寿安寺、三元观、羊寨洪武庙、北沙大寺。其中,罗逻的天王寺更是雄伟壮丽,雄伟壮观,为武汉市第一大寺院。乾隆和嘉庆皇帝都亲自题写禹王庙的牌匾,使禹王庙声名大噪。现在我们看到的禹王庙是清朝时期的建筑,四四方方,坐北向南。一进门,就是一座大殿。在正厅的后面有一个小小的寺庙。在小庙的后面,有一块大约两米五高的石碑。禹王庙的创建和建造过程,建造时间,建造地点,建造资金,建造过程都做了详尽的说明。在小庙的后面,是一个名为“望海楼”的大殿堂。门边有一幅对联说:“不与水相争,八年之力只注入大海;“朝天思肯构,目穷千里,更登天坛。”
(三)历史人才
刘邦和项羽在淮河一带崛起,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英雄。以阜宁为例,由裴荫森,王文锦,水安澜,到“二次革命”中的臧在新,伏龙,再到一批著名的革命先烈,无一不是英雄人物。王景,东汉时期最早大规模地治理黄河,被誉为“王景治黄河,千百年来,从未发生过水灾”。王安石是一位北宋的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在治理黄河的技术方面,我国还采取了许多新的措施,如采用机械疏浚、引黄、引汴等。贾鲁是元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他曾经率领17万将士和军队,在黄河上进行过一场“治水”运动。靳辅是清代著名的治水官员,他所著的《治河方略》是清代治水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清代治水的重要理论基础。陈潢是清初著名的治水大师,金辅则是负责治水的人,两人都是真正的创作者。林则徐以兴修水利、兴办农业为己任而著称。林则徐在任东河总督期间,亲自考察了黄河的河道情况,并提出了一条科学的黄河经山东流入海洋的战略。他还提出了治理水患的好办法:“一人购买,派州人负责”,“一人开凿一段,不派文官,只派军人。”在黄河溃决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历史故事
民间有句话叫“十三州之地,无一能及”。传说,烈士陵园下面有一口井,与古代的黄河相距一里多远,井水和古代的黄河一样高,所以,一根扁担就能从黄河上飘过去。这口井的结构精妙绝伦,由下而上,每个台阶上都有一尊惟妙惟肖的“金罗汉”,故名“罗汉井”。童营乃元至正十二年,巴延南伐安东州,驻兵于此,故名童家。阜宁的停机坪,就是新四军总部所在地,也就是华中局一届扩大会所在的老房子。古黄河上的刘老庄之战,著名的单家港之战,陈集之战,都是十分英勇的。在古老的黄河堤坝下,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盐阜区抗战烈士纪念碑”,堤坝上,矗立着一座“北沙抗战烈士纪念碑”。
(五)现代名人
李秀春,曾经9次以身犯险,跳进南京的莫愁湖,拯救了11条生命。司万平获2014年度“最美乡村教师”奖,“感动江苏的教育家”。王花是“阜宁好人”,她瞒着她的老公去外面打工了。他们的身上洋溢着一股积极向上的能量,对促进中华传统美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黄河故道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的价值
(一)弘扬先辈精神
黄河故道文化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是一种丰富的教育教学素材,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养成优良品格的重要材料。在黄河地区有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革命烈士,把他们的英雄事迹融入课堂,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回顾百年峥嵘岁月,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与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奉献和伟大牺牲密不可分。革命先烈们为了人民而不畏艰险、舍生忘死地追寻真理的坚定信念,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推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在这里,我们要把革命烈士的精神发扬光大,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守正创新,使我们的工作在新时代得到更大的发展。把黄河故道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乡贤精神等内容纳入到课程中,使优秀的地域文化能够在青年一代中起到很好的作用,使他们能够以自身的文化品质和人格修养,促进人文精神的传播。
(二)培养师生对地方文化的探究能力
黄河故道文化是一种丰富而又生动的文化资源,它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实践探索需要。比如参观红色遗址,整理民间传说,收集民谣民谣,寻找名人故居,收集民风民俗,等等。在本民族的文化情境中,积极地参与并实践,培养出乐于探索、敢于探索的精神。黄河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把课题研究作为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建设特色课程、设计体验活动的抓手,这既可以引导教师和学生在继承和创新地方文化中获得发展,也可以推动学校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增强乡土文化的美学素养。在本土文化中,人们对美的推崇与追求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来,例如,气宇非凡的庙宇碑亭和遒劲有力的楹联匾额,群众所创作的家喻户晓的传说神话等等。让同学们在浓厚的民俗风情中,在追寻名人故里,踏访红色圣地,在黄河两岸的桃花源中,体会故乡之美,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黄河文化学的研究表明,文化是一种天然的地理属性。因而,在其发展的进程中,地域文化必然会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从本土文化中汲取养分,既是对本土文化的一种尊重和继承,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三)构建地方特色课程
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给学校的课程注入鲜活、生动、生动的生活因子,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开放。在教学过程中,对本地文化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时候,要注重课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让课程不再局限于课本、学校,有效地将学生学习的视野扩展到了整个生活世界。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血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在对青年进行培育和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在第18条中,就“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整个国家教育活动中,构建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点和高校特点的高校文化”这一主题中去,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学校可以开设“黄河文化”的专门性课程,或者把“黄河文化”与教学相结合,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始终坚持“价值引领为先,人文素养为重,全面发展为本”的文化教育思想,遵循“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价值引领”的文化教育思想,大力推动地方优秀文化进校园,并以苏区和客家文化为载体,积极进行特色文化课程的改革,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进行了创新,探寻出了一条以地方优秀文化为基础,开展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道路。构建以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价值引领为思路的特色文化课程体系,形成“知识传授型、技能训练型、素质拓展型”课程模块,对文化育人环境进行优化,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塑造和完善。
三、校本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步骤
(一)确定主题,明确分工
首先,我们梳理了黄河故道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整合,从黄河故道文化资源、庙宇楹联、历史人物、传奇故事、红色文化、当代名人等6类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然后,按照所列出的类别,将学生和学生按照不同的科目,分为不同的小组。
(二)收集资源,整理文档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带领学生们游览童营清水塘,古黄河大堤,周门裴氏祠堂,羊寨桃花源,走访乡里贤人,学习黄河的历史,搜集民间传说,搜集民间故事;参观“卢蒲抗战烈士纪念塔”,“华中局会议旧址”,“单家港战役旧址”,“让我们感受到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战的光辉岁月,缅怀他们的精神;通过对民间艺术家的走访和邀请他们来学校授课,让他们体验到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同时,教师、学生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形成文件、照片等。
(三)展示交流,拓展延伸
通过校报、作品展、课堂教学、论文出版等方式,对黄河故道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的展示,并将其编入校本教材,为广大师生提供参考。这不仅是对黄河古道文化的一种继承,也是对教师和学生能力的一种锻炼,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的一种尝试,同时也是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应用的一种尝试。在对黄河故道文化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故乡”这一资源是极其丰富的,而我们现在所开发的这一资源,还只是冰山一角。今后,我们将不断开拓当地的资源,重视对这些资源本身的教育意义的发掘,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黄河文化。
同时,我们也要通过改善教学方式来强化和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在进行故道文化课程的时候,可以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将多媒体、网络实时互动等多种元素相融合,以激发习惯与习惯相一致,大胆运用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置身其中,动听情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此外,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与社会实践情境相结合,使学生从压缩的区域中阐释出更为宽广的真谛,在提高语言表达技巧的同时,还能使学生迅速融入地方的文化,使他们在体味黄河故道文化的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结语:因此,如何开发黄河故道文化的校本课程资源,是一项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重大课题。在发展过程中,可参考传统文化资源,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将其与校本课程相融合,使学生认识并深入探索这一富有深厚底蕴的传统文明,提高黄河文化的认同感与认同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姬惠光,黄小林.运河文化视域下学生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2,(09):120。
[2]杨越,李瑶,陈玲.讲好“黄河故事”:黄河文化保护的创新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12):8-16。
[3]徐玲.浅谈黄河文化对中华文明的现实意义与创新发展传播[J].国际公关,2022,(15):179。
[4]袁媛,高霖.黄河文化的形成演进及内涵特征研究[J].文化学刊,2021,(11):1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