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
关键词
解决问题;数学思维;教育教学
正文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于我们小学数学学科有其独特的核心素养,其中包括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不再仅仅只停留在要求学生会解决已有的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基本目标: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些都迫使着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以下几个问题:(1)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重视正确率忽视问题的适时性,从而导致学生所提问题简单化;(2)学生缺少生活经验,问题不符合实际;(3)学生在读懂和信息的选择上存在问题。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实施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习惯
就目前来看很多学校中对小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但很多小学老师因为学生的年纪比较小,就一味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老师产生了依赖心理。导致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会主动思考,一遇到问题就想寻求老师的帮助,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摸索前进,在遇到问题时及时把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问题上来,这样经过不断地练习与实践才能养成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老师在培养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时要注意这一问题。
(二)教学方法不新颖
现在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越来越响,但受高考制度的影响,老师们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过多的改变。在数学教学上很多老师都会沿用固定的模板,教授的知识往往随着考试题目而定,并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老师在讲课时教授很多做题的模板,没有深入进行问题的探讨。学生往往喜欢在做题时套用固定的模板,造成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浮于表面,并没有真正深入提升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这种情况下学生遇到一般雷同性的问题便可以轻易解决出来,如果学生遇到其他新颖有变化的题目不能套用模板,就会让学生感到束手无测,甚至对自己所学过的知识产生质疑心理,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更不利于学生数学的学习。
(三)脱离实际生活
数学虽然需要抽象思维和空间思考能力,但和其它学科一样也需要联系实际生活,脱离了实际生活会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产生较大跨度的思想转换,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数学老师只顾学生数学概念的培养,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造成学生学习内容过于专业化。小学生年纪较小,理解力不强,对新知识接受过程缓慢,对专业性较强的词语有的学生会理解不了,这也会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更不利于培养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老师在培养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时,要把数学问题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讲解,这样方便学生理解。
二、培养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合适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根本意义是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寻找数学知识的源头,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探索数学发展规律。因此我们创设的情境必须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的、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适合数学学习内容。
1.情境生活化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永远保持亢奋的学习状态”。《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各种地方的特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根据目前新型冠状病毒全国确诊的人数,老师截取最近一段时间的数据作为教学素材,通过制作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分析疫情,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学生明白可以通过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
2.情境可操作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小学生有识字少,理解能力差,抽象概括、逻辑分析能力弱的学习特征。学生在亲自操作,亲自体验的过程中能更好的观察知识之间联系,更利于理解掌握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例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提出“为什么下水道盖子是圆的”这一问题,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怎么把杯盖放入杯子里,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无论怎么转杯盖就是放不进去,黄老师适时引导,使学生明白直径在生活中的运用,而不是干巴巴的给出数学书上直径定义。
(二)合理安排探究过程
1.探究过程的有序性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如何进行问题的思考,要引导学生去反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要引导学生去感悟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把“解决问题”过程分为三个,分别是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在阅读与理解中,让学生自己去观察问题、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获取有用信息,把信息转化为数学语言。在分析与解答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要学会等待,要给学生足够悟的时间和空间。在回顾与反思中,我们要要创设民主活跃的氛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整个解题过程的看法。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一课时,先让学生阅读与理解把题干中描述的半杯,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在分析与解答中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研究,在回顾与反思环节让学生回顾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可以怎样验算,这个过程的关键点,所用到的知识。
2.探究方法选择的多样性
每一个问题都有其独特性,每一类问题都有其共性,因此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探究方法。小学阶段主要有画图法、列表法、线段图分析法、估算法、比较优化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例如,在《认识圆锥》这节课中,把一张直角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看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教师利用几何画板或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辅助工具,把转动的形状在白板上体现出来,学生观察它的形状,归纳出它的特征。
3.探究内容间的关联性
数学知识很少有孤立的存在,知识间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很少只用一种数学知识去解决的,往往需要多种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才能解决问题。探究内容的关联,有的是横向的联系,也就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有的是纵向联系,就是指同一学科间的联系。因此在探究的过程中要关注内容间的关联性。例如,《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与科学的《种子萌发实验记录》,通过计算种子数与发芽数计算发芽率,沟通了数学与科学的间联系,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对复杂高深的问题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一味的对学生讲授专业性较强的问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老师在讲课时一定要结合实际将数学问题实际生活化,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在学习购物时,如果单纯的让学生计算可能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就可以利用生活常识,带学生去超市,文具店等购物场所进行自主购物,锻炼学生的购物能力和元,角,分之间的转化。可以让学生使用自己的旧玩具和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开办学校的跳蚤市场,让学生自己进行购物体验。再比如,在学习乘法时,学生可能对直接学习乘法不太理解,老师就可以从最基本的方法入手,拿物品分类归纳,让学生从最基本的生活物件入手进行乘法的教学。举个例子,老师可以把作业本发给大家,英语作业本每人两个,数学作业本每人两本,语文作业本每人两本,问学生每人一共有多少本作业本。老师可以先利用加法让同学们知道乘法的来源,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乘法计算,帮助学生理解解决乘法问题。
(四)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只是单纯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也是一味的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很少对老师讲授的知识提出质疑。但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一步,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有所质疑,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所以,老师在讲课时可以先让学生预习一下所讲的内容,然后再讲课前可以让学生把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难题和疑问提出来,师生带着问题共同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图形的变化这一节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这一节的内容,让学生对剪纸和图像的变化提出自己的问题,像对折时是否一定要对齐,剪纸描线时是否要画的很像等问题。老师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在课上和同学们共同探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一步。
(五)设计恰当作业
1.作业设计生活化
数学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它是枯燥无味的,因为每天面对数学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等,除了解题再解题,计算再计算再无其他,所以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越来越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低段学习统计《数据收集整理》这单元后,让学生亲自到学校附近或家附近路口统计车辆的通行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原因,让数学真正地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2.作业设计多解化
新课程标准把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拓展为“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在小学数学问题中,由于思考角度不同,可以得到不同解题方法,在寻找解法多样化的同时,拓宽学生思路,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师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的能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结语
小学阶段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老师在培养学生数学解决问題能力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要通过让学生的预习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在学习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实际生活入手,设立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泽佳,邹琨.核心素养引领下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04):131-132.
[2]汤强强.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与注意、工作记忆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2.DOI:10.27149/d.cnki.ghdsu.2022.002863.
[3]贾红.小学生数学学科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22(09):147-148.
[4]张番伦.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J].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15, 000(004):78-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