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问题驱动;小学数学;小学策略
正文
新问题有新的可能,有新的想法,才是科学真正的进步。许多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智慧都证明了提问的重要性。问题是学生不断进步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不竭动力。将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驱动力,可以有效地优化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学科思维发展。
一、问题驱动教学法概述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个具体问题,从而以问题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关于问题驱动教学法的研究,在国外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采取问答的方式,从而使学生进行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教学法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一方面,问题驱动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意愿。我国教育家孔子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一理念对我国教育影响深远,古今教育家都曾指出启发式教学对学生的积极影响。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意愿,可以使其更多地参与到知识探究环节中,成为课堂的主角。另一方面,问题驱动教学法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结合自己的困惑,参与独立思考活动,并不断提出新问题,以交流探讨、合作互助等方式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分析、概括、归纳、知识运用等素养都可以得到提升。
二、问题驱动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凸显学生本位
问题驱动法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能起到凸显学生课堂本位的作用。课堂问题的产生能引领学生思路,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主动整合相关数学信息,关联旧识经验,投入探究思考中。学生能在持续性问题探究中逐步占据课堂主体地位,自觉自发地尝试解决问题,追寻数学问题的本质。这对师生角色地位的转变、学生主观意志的激发起到积极作用。因此,问题驱动法的融入有助于学生本位教育理念的落实。
(二)增强学习动机
以问题驱动学生课堂学习,能增强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小学生具有好奇心重、探索欲强、易于接受新奇事物等特征。将问题融入课堂教学,向学生抛出课堂问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唤醒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能在积极学习情感的趋势下主动投入课堂活动,增强数学学习的心理动机。
三、基于问题驱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讨
(一)以情境式问题为驱动,叩开探究心扉
国内学者李吉林认为:“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场景、情节与形象唤醒学生认知情感,关联学生个人经验与新知思路的有效方式。”情境式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催化剂,是调节课堂氛围与节奏的重要抓手。情境式问题,是指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借助故事、视频、照片、日记等媒介,创设教学情境,并结合情境提出问题,不仅有助于营造兼具探究性和趣味性的课堂氛围,还有助于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环节,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小组互动和师生交流环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问题融于情境,启发学生借助情境展开思考,自主发现问题所在,导入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情境作为学生探究课堂驱动问题的工具,让学生借助情境信息中的数学要素内在联系启迪思考,为个人解答、推断提供依据。情境式问题能有效构成情、境、思的内在联系,叩响学生心扉,助力学生深化数学思考。
以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节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以下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并提出问题:母亲节到了,小明为母亲精心挑选了一个造型新颖的水杯。通过与店员沟通,小明发现礼物店的包装盒较贵,且缺乏新意,小明决定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包装盒。经过测量,小明发现自己需要制作一个长13厘米、宽18厘米、高9厘米的包装盒。哪位同学能帮小明算一算,制作这个包装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为提升情境创设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漫画、杯子的照片帮助学生想象故事情节,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意愿。
这一故事关注到小学生爱听故事和希望为父母精心准备礼物的心理,可以叩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的求知意愿。这样,在教师提出的情境式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结合过去的学习经验,主动提出本课的关键问题:“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以生本式问题为驱动,诱导内化新知
“以生为本”是新课标背景下学科教育的一大转变。生本式问题,是一种基于生本教育理念提出的问题,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期间的表现、想法或最近发展区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作为问题教学的主体,引领学生参与一个数学问题由发现、提出、分析、解决到获得经验规律的全过程,助力学生深化数学学习,内化数学新知。对学生而言,此类问题更具启发性,有助于使其在生本式问题的驱动下逐步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促使其内化所学数学知识。
以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教学为例,教学“乘法分配律”相关知识期间,部分学生在研读例题时会出现机械记忆(a+b)×c=a×c+b×c这一等式,但却无法真正理解其内涵,在实际练习中很容易出现将乘法分配率和加法结合律混淆的问题。鉴于此,为帮助学生内化新知,教师需要提出生本式问题。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观察例题前,尝试自主解决“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这一问题,并请学生展示自己列出的算式,使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4+2=6(人)”计算出每组人数,并通过“6×25=150(人)”求出总人数;也可以通过“4×25=100(人)”和“2×25=50(人)”分别计算出植树和浇水的人数,在此基础上进行求和。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主计算成果,分析例题中的算式,提出:“例题中两个算式分别用了那种解题思路?”最后,教师应提出问题“为什么两个算式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文字,在分析、归纳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率的内涵。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设计了多个问题,充分关注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其逐步提升思考深度,不仅可以学习结合(a+b)×c=a×c+b×c记忆乘法分配律,还可以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实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目标,真正内化新知识。
(三)以现实性问题为驱动,启发灵活运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数学核心素养归纳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是一门诞生于现实生活的学问。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与现实生活存在紧密关联。数学与生活关联紧密,可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生活技能。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期间巧妙设计现实性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以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教学为例,生活中很多计算活动都可以用运算定律解决,但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运用意识不足,难以提升其计算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练习环节有意识地引入生活案例,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运算定律灵活完成计算。如教师可以提出“每副乒乓球拍25元,超市老板购进了12副乒乓球拍,如何通过口算计算乒乓球拍共计花费多少钱?”根据“口算”这一要求,学生会发现自己需要探索简单的计算方案。首先,学生会列出算式“25×12=”,但却无法顺利完成计算。而教师要请学生尝试结合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此时,学生会得到教师的启发,将算式修改为“25×(4×3)=”从而通过计算得出“共计花费300元”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提出更多现实性问题,从而实现启发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标。
以上所述,教师通过设计现实性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尝试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快速解决问题。
(四)以探究式问题为驱动,锻炼思维品质
探究式问题,是指教师驱动学生思考的问题。此类问题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现有的认知素养联系到一起,也可以适当引入难度更大的问题,有助于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教学为例,在完成“5的乘法口诀”教学后,教师可以提出第一个探究式问题:“能不能编写出更多关于5的乘法口诀?”此时,学生可以继续通过画图、计算等方式,自主探究出“五六三十”、“五七三十五”等乘法口诀,进而更加高效地解决与“5”相关的计算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第二个探究式问题:“除了5的乘法口诀,同学们还可以编写出更多乘法口诀吗?”在学生感受到乘法口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后,会主动进行探究,自然地编写出更多的乘法口诀,锻炼其思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最后,教师可以提出第三个探究式问题:“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用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敏捷性。总之,通过以探究式问题驱动,学生可以有效锻炼自身思维品质,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都有着积极影响。
(五)通过问题驱动深化课堂教学
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问题的设置需要得到创新,避免过于单一且传统而导致效果无法体现,而且对于客观问题无法激发挥学生的思维,同时难以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必须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优化,这样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及时对问题设置模式进行优化,设置问题目标,保证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而且在综合优化阶段,还应该借此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规范,这样可以融入丰富的生活元素,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以便于丰富课堂内容,使得课堂更加活跃。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在创设情境的同时需要导出问题,让学生探索在日常生活中钟表能够为我们提供什么信息,我们可以通过钟表完成哪些活动。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知识,同时可以指向班级内时钟继续提问,让学生观察现在几时几分,为学生提供问题思考的机会,使得学生可以保持思想活跃状态,从而有着良好的热情,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六)通过问题推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知识较为丰富,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一定时间内无法全面讲解与分析更多知识内容。所以,教师可以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这样可以在课外主动学习数学内容,从而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学生日后的数学知识学习带来更多帮助。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应用”相关知识时,百分数的运用具备一定的趣味性,运用在于它的基数,同时也是百分数运用的难点,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教学创新的重视,并科学合理地引入教学案例,如小明第一次考试85分,第二次提升了5%,第3次比第2次进步了5%,问三次考试都是多少分?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若不认真思考,则认为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这样答案是错误的,主要就是参考级数不同,通过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生活中说一些知识的应用,同时还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更好地对项目教学模式进行规范,从而能够真正实现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教师要重视问题驱动教学法的运用,以问题驱动学生思考,使其顺利融入新知学习环节,帮助其掌握新知识,强化其灵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锻炼其思维品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利华.小学数学课堂上实施情感教育的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6):242-244.
[2]李恒.“互联网+”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2,24(12):182-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