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探析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生活化
正文
前言
初中语文写作的生活化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形式,它把写作和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体验生活、深入地思考生活,发掘生活中可供创作的材料,如此才不会空谈,抒发人生感悟时才不会缺乏感情。因此,在语文写作中要充分利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生活化教育,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初中是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写作中来。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的大环境下,应从提高语文的写作水平入手,通过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创造思维和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二)有利于学生积累文化知识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初中生的素养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提高学生的素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期之内就能达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初中语文写作的教学中,应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能力,使其能够流畅地书写感想,体会中华的文化韵味,进而提高其核心素养,为提升其综合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当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问题
1.缺乏生活化写作教学方式,忽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许多初中生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是一门难以接触的学科,一是语文写作知识确实比较难理解,这让很多同学都有一种距离感,同时,因为大部分的语文老师都还在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每节课例行常规的讲课、提问等,在语文写作方面,没有采取生动的教学方法,导致大量的初中生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二是因为在初中语文写作课上,老师们忽略了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训练,教师也只是为应试教育做准备工作,因此学生的写作学习视野较为浅窄,写作的灵活性不够高,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性不够浓厚,进一步导致课堂教学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效果。
2.核心素养式教学体系不完备,工作落实不到位
目前,许多学校和家长都高度关注初中的核心素养教育,各学校已有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制度,不过,许多学校在执行上还需要改进。许多初中都只保证了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教育,而教育系统并不完善,这就导致了其他问题的产生。很多家长、学生都认为语文写作教学只需要学习相应的知识,很多语文教师也只是“纸上谈兵”,缺少生活的课堂教学方面的探索,不注重对学习者进行开放的语文实践训练。许多同学只能掌握浅薄的知识,无法创作出切合实际的、富有内涵的作品。这需要学校健全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及时落实到位并强调规范性实行。教师应及时采用生活化教学措施,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语文写作知识,提高语文学科素养。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写作生活化教学策略
1.联系生活与实际,拉近学生与写作的距离
初中写作的生活教育要求学生以客观的态度看待生活的各种资料,老师要教会他们识别有用的材料,转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的作文更接近于生活,更好地适应现实,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富有内涵的作文来帮助同学们对写作进行恰当的探索,使他们真正学会写作,理解写作,运用写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运用生活化的方法,来开启语文课堂的学习主题,讨论写作的重点和难点。如此一来,不仅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热爱用文字记录生活,也能开阔他们的眼界,使学生明白很多语文写作的新知识。
在初中语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各种写作的题型都有自己的特点,如:叙事诗要注重书写的真实性,书信格式需要运用相应的书信写作模板,小说要充满起伏和运用一定的虚构技巧等。因此,教师可以在各类文章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人物、景色、事件等素材进行二次解读与创造。例如,模仿课文的写作方式来记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叙述过程中要注意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内容讲述清楚,在文字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读者也能因为叙述的细节和使用得恰到好处的文字和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写出更生活化的作品。
2.用多种方式激发兴趣,创设愉悦的写作氛围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写作的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改革。要利用新信息和新技术,全面落实素养教育要求,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老师可以创建写作小组,让各小组观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趣事,并记录下来,然后分主题整理成文字材料,再让同学们将自己搜集到的好材料展示出来,小组之间进行探讨。集群智、策群力,让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新的写作灵感。
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可以运用现代化技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视频、PPT等形式,提供更多的语文写作素材。让学生在观看语文课件、视频的过程中,可以及时与周围的同学、教师就某一部分内容进行探讨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激发灵感,拓展思维,更好地为语文写作做准备。
比如,在学习完课文《济南的冬天》后,学生需要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此时老师可以只将散文作为写作的体裁要求,其余不做限制,任学生在写作中自由发挥,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在完成的基础上进行润色修改。如果学生没有任何写作思路,老师可以播放相关课文的视频内容,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描绘的景色,还可以让学生一起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想法,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写作氛围。同学们在写作中可能会撰写诸如“四季”、“人生”等主题的作文,老师除了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素材和内容之外,还可以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写作风格。如告诉学生记录生活的琐事可以用平实质朴的文字,也可以在文章里夹杂一些口语、俗语,使得文章的生活气息更浓厚。总之,要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写作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尝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写作氛围中开始爱上写作。这样具有生活气息的写作教学可以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禁锢,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实现教学双赢甚至多赢的效果。
3.注重学生主体发展,巩固学生文化基础
培养初中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意识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老师要让学生更接近于生活,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往往会比一些惊世骇俗的事情更加感人。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好奇心要比其它阶段的同学强烈得多,而这种好奇心可以刺激他们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初中生的这种特点,突破传统的写作教学方式,解除固有的刻板思想,让孩子们释放本性,让他们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大自然,让他们体会到生活的快乐。比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老师除了让同学们学习中国的传统建筑和江南特有的建筑艺术,还可以让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本文的指示次序,并根据空间次序来书写一件错综复杂的事情。老师可以在下课后布置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描述一个特定的生活事件时,能根据这段文字的指示次序来写,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可以使同学们学会运用所学内容来描绘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在贴近生活的基础上,提高了其说明性写作能力。
4.紧扣生活元素,丰富作文情感
作文最忌编造,真情实感最重要,教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出发,于平凡细微处抒真情,使得作文中丰富的情感更有张力。传统的作文教学注重形式,凤头豹尾的写作模式忽略了与学生关系最紧密的叙事,逐渐削弱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打破了传统框架式教学的桎梏,充实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感受。作文更多的是要向读者展现自己内心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进而得到高分。要让学生回归到自然中去,回归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有“可说”的内容了。
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本进行读写训练。比如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教师可以抓住文中“母亲不放心我一个人呆着,怕我出事,又想给我空间和静想的矛盾心理”。这是多么深沉的母爱啊。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回想自己的母亲为自己焦急担忧的场景,再动笔写一写,通过心理、神态或者语言的叙述来塑造母亲形象,不至于“无话可说”。生活是作文创作的源泉,是作文教育回归生活本质的重要基础,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要使作文更加真实、充实,就需要避免“假”的情绪。在生活作文的教育实践中,初中作文的有效形式是整合学生感兴趣的情感要素,使生活中的情感在文字的表达中更加的生动。
5.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开展作文创作活动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作文创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但是,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影响了作文质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生活充分发挥想象力,细致描写事物,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写作教学要求学生学会写故事。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学生通常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故事,使得作文内容平淡无趣、毫无亮点。对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自己听到的一些趣味故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人物形象进行重新创作,或者采取写日记的方式,使故事更引人入胜,从而创作出好的作品。例如,在讲述一场火灾故事时,为了表现出火灾带来的悲剧,学生通常会描写火势之大。为了使故事更加具有感染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在怎样的一种场景下火灾显得更加无情,从而使得文章更加具有悲剧色彩,如火灾发生在除夕夜等。
6.挖掘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提升语言的运用能力
初中语文写作的生活化,要求教师要善于指导,要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发掘生活中的材料,使用生动的文字来提高语文应用的水平。在课堂上,教师要思考引导同学们学习哪种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哪种文字可以被选为美丽的句子,怎样用各种风格的文字来记载自己的生活,并将自己的思考与学生充分沟通交流,从而使同学能够更好地选取材料和文字来提高自己的语文写作水平。比如,在学习《学写游记》时,要把握其特征,描绘风景,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出游的经历,想一想观赏了哪些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了解了哪些民风民俗、风土人情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学生在出游的过程中也可以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最后通过学习借鉴经典范文的语言文字来使自己的文章更加圆润,更加准确精炼的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7.创设生活化的写作情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为他们创造一个生动的写作环境,可以是在语文写作的引入过程中,用日常生活的一些问题来激发他们的思维;还可以在课堂上用真实的例子来创设一个情景,让孩子们能够从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生活。通过生活化的写作情境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让他们的写作更富有感情。
比如,在教授《学写故事》时,要求同学们在故事的核心事件上,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等。所以在写作课上,老师可以给同学们创造一个故事的环境,让他们在主题上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接龙式”的创作,尽量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善;或者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听到过的故事进行写作,更好的发展学生思维。
结语
总之,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写作教学要求教师在新的教育观念下,创造一种适合于学生的写作环境,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的生活写作;同时,要让同学们更多地投入到创作中去,注重实践,注重美学观念的养成,提高思维和语言应用的技能,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翠菊.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写作生活化教学探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8)
[2]朱旭.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写作生活化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4).
[3]宋雅文.基于生活化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3):161.
[4]骆爱红.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再思考[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