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探讨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莫坤容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第三初级中学537100

摘要

近年来,“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但由于各地区教育水平、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对于“双减”政策的落实程度也存在差异。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仍存在部分问题亟待解决。为有效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师应充分重视并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依据“双减”政策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双减”背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升

正文

引言

自我国颁布“双减”政策以来,关于如何优化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已经引起了教育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初中数学教师要明确自身工作职责,进一步提升自身课堂教学质量,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切实将“双减”政策落到实处。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繁杂,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首先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努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初中数学教师应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及学生学习特点进行有效改革,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综合素养。

一、我国“双减”的基本内容

1.学生作业的减轻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形成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以往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通常会布置大量的作业,甚至一些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还会进行多次重复练习。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必须要进行学生作业的有效控制和优化,使其不能占用学生过多的休息时间,而教师布置作业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提高难度和广度。比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比较简单、易掌握且具有一定深度的练习题,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圆柱、圆锥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可以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2.课堂教学的优化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再是以往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进行自主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高自己对教学内容的驾驭能力,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来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进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工作。

3.课后服务的落实

课后服务是指学生在放学后,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一种辅导和答疑的一种服务形式,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解决课后作业问题,同时也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随着我国“双减”政策的颁布,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后服务方面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以往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后服务时通常会安排一些班级管理工作、组织一些班级活动等,这不仅会占用学生宝贵的休息时间,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面临的问题

1.教师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也不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数学教学,这样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恐惧感和不信任感,不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知识都不感兴趣,导致了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这也是“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初中数学的教学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没有及时地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将高中课程内容提前到初中学习,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去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在高中阶段,学生们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都是与初中阶段的课程内容有所不同的。所以在初中阶段提前学习高中课程并不利于学生们去进行学习,这也是导致初中数学教学实效性提升的重要问题之一。

3.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强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会忽略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只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背诵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当前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只停留在记忆层面,并没有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措施

1.充分重视并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较为传统,不利于“双减”政策的落实,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教师应充分重视并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通过结合“双减”政策要求、学生学习情况等方面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此外,教师应积极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完善自身知识体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法等方式来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并进一步推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工作开展。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积极拓展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课堂教学内容,并以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双减”政策颁布后,学生的学业压力逐渐减小,对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提升其课堂教学效率。在“双减”政策颁布后,初中数学教师应重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在课堂中,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与教师积极互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函数与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抽象的函数图像转化为具体的图形,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并结合图形进行判断。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

3.注重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要改变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充分准备,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时间,做好巩固练习工作,这样才能将“双减”政策落实到位。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等合理设计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前预习,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借助数学课本、数学辅导资料等查找有关圆的信息,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4.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双减”政策的颁布,为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一机会,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并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式。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工作时,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与思维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多媒体技术具备的趣味性、丰富性等特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以丰富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使学生了解到勾股定理的形成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前准备好相关图片,并在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帮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形成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还可将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融入到多媒体技术中,通过视频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勾股定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勾股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到勾股定理的形成过程,还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合理利用课堂练习,强化知识掌握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课堂练习,让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和强化。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课堂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将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教师应充分重视课堂练习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并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练习题,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练习中来,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另外,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自主探究与交流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在交流与探究中,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根据自己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

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和强化,教师可以提前下发相应的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6.开展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分享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为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并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将学生分组,每组设一名组长,要求各小组在课前制定本组的学习计划与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在课前应主动收集、整理资料。课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背景资料供其阅读、查阅和分析,并组织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分享学习成果。

结语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是对“双减”政策的落实,更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一次考验。教师应准确把握“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以学生为本,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创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从“双减”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提升新举措.高泽荣.亚太教育,2022

[2]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陈思永.西部素质教育,2022

[3]探索“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刘琴.新课程,2022

[4]“双减”背景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沈木勇.中学数学,202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