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双减”政策;初中语文;策略
正文
在国家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既要关注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也要使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以核心素养为基础,重视“增效提质”的应用,由此体现“增效提质”的应用价值。围绕“双减”政策的具体工作目标,初中语文教师应以“增效提质”为出发点,重点分析“增效提质”思想的贯彻现状、课后反响、效应评价等,从学生的身心培养角度出发,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一、巧用课堂提问,激活学生思考
思考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思考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关键点,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和指导,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巧妙有效地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注重优化提问方法,落实准确有效的提问,助力高效的语文课堂建设,从而落实既定的教学目标。提问的角度包括问题设计和问题的基础,即问题的起点。提问角度的创新可以呈现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内容,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在这方面,教师应努力做出改变,不再局限于教材的基本知识,而是从教材的主旨句、重难点、关键字词等方面提问,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深入品味和体验,更准确地掌握文本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此外,教师还应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作为提问的角度,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创新。例如,教授《傅雷家书》时,教师可以从文本人物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评价人物,并在分析人物的过程中逐步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
1.引入微课教学,构建高效智慧课堂
微课是信息化教学的直接形式,也是构建智慧课堂的有效手段,可以有效突出教学重难点,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前,根据语文课程知识点录制和编辑3~5分钟的视频,并将视频发布到学习平台上供学生下载观看并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例如,在教授《范进中举》时,这篇小说具有情节丰富、语言生动的特点。大多数学生在阅读时只被小说的情节发展所吸引,并没有感受到小说中批判现实的艺术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直观地呈现小说内容,体现小说批判和讽刺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人物和背景故事的意义。在微课视频中,教师可先介绍小说的背景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古代科举制度的弊端。小说中的人物是基于当时背景下真实人物的写照。教师通过微课视频的展示,详细介绍了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鲜明的对比让学生对课文中讽刺的现实有了深刻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设置探究任务,如根据课文背景分析课文中“一个邻居早就找到了鞋子,给他穿上了鞋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在微课的支持下,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结合作者吴敬梓的生平经历形成更深入、立体的评价,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
2.开展数字智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中包括许多文学性强的文章,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体验思想内涵和情感意义,提高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数字智慧教学可以使抽象的语言生动活泼,使学生置身于文本创作的场景中。因此,教师可以数字技术为辅助教学手段,收集和引进与教材文本相关的各种材料和资源,扩大原有的教学容量,实现对教材的有益补充,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内容,拓展知识视野。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会对文本、语言和文字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授《壶口瀑布》时,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课文中使用的一些修辞技巧。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融入数字终端设备,呈现壶口瀑布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可以通过屏幕感受到这个令人震惊的场景。教师在介绍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和地理位置,同时介绍关于黄河的更多内容,让学生了解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为我们的人类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最后,教师可以使用数字终端设置问题,比如,作者第一次看到壶口瀑布是什么季节?作者对雨季的黄河感受如何?教师将数字媒体与课文相结合,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品读课文的语言特点,从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三、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大单元教学是指围绕真实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以深入掌握课程定义为主要目标,根据课程研究过程的逻辑发展,由各环节不同特点的小单元组成。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明确情境教学主题、真实学习任务、基本问题、小问题和单元设计理念。
1.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促进思维发展
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对教学主题的详细解释。教师可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来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引导大单元教学,促进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实际上,教师在制订大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时,要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整体上的梳理、整合,从而制定出体现知识间紧密结合的单元整体目标,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指明大致的方向,更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
2.巧用思维导图教学工具,落实思维素养
教师不是直接向学生教授核心素养理念,而是需要辅助工具来帮助学生感知,这个工具就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教学内容与学习对象之间的柔顺剂。清晰的思维导图有助于教师更容易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大单元教学与普通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教师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要充分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巧妙运用思维导图教学工具,在大单元教学中落实思维素养。例如,《三峡》的思维导图可以根据作者描写的景物、抒发的感情以及名句进行划分,作者郦道元的相关信息可以分为地理学家和代表作两个方面。同样,《短文两篇》可以分为《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每篇都可以分别介绍作者描绘的风景、强调的观点和表达的情感;《与朱元思书》可以分别介绍作者吴均描绘的风景、抒发的情感和对风景的热爱;《唐诗五首》也可以根据每首诗的作者所描述的风景和所表达的情感来划分。教师再通过思维导图对课程进行加工后,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文章的背景,实现落实学生思维素养的目标。
总而言之,本文以“双减”作为切入点,以实现“增效提质”为目的,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同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来提出语文教学“增效提质”的策略。希望本文能够为“双减”政策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借鉴经验与相应的理论支持,并为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孙彦伟.“双减”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督导工作的实施途径[J].亚太教育,2022(11):25-27.
[2]满玉廷.“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J].科教导刊,2022(14):80-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