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途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途径
正文
前言:
德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班级管理思想和方式,更注重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层面出发,尽可能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扫除每一个学生心灵上的尘埃,展现学生个体的人格魅力,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整体水平。围绕这种全新的班级管理理念,小学班主任需要摒弃自己以往的管理观念和方法,在日常的班级管理活动中多践行德育管理的教育目标,利用民主、自由、宽松的教育氛围影响班级的学生。为此,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必须完美地进行,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难点
(一)当前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整体效果不高
在进行班级管理和授课的过程中,班主任不仅仅需要组织班级的纪律,提高班级的成绩,更是需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而对于“做人”的定义却没有具体的教育标准,所以这也导致很多班主任在实际班级德育管理过程中,忽视了其中所包含的德育教育内容,导致班主任仅仅是严格要求孩子能够遵守教师所提出的一系列规则,忽视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这样的教育管理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进步,不仅仅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了畏惧的情绪,也造成很多学生的潜能和天性无法得以激发,最终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无法达到德育教育的最佳目标[1]。
(二)学校所组织的德育教育工作不够全面
现阶段,在我国社会整体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得到了良好的提升,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都逐渐开始意识到,校园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对于人才培养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但是很多学校对于班级之间的评比仅仅是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这也决定了为什么教师要采取应试教育的模式。所以整个德育管理工作的组织开展不够系统和全面,导致学校没有重视到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教师也降低了重视的程度。所以很多德育教育工作在学校内部无法顺利地实施和完成,严重抑制了学校教育水平提升,也阻碍了学生后期的良好发展。
二、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的意义
(一)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
当今小学生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崭新时代,不论是社会环境、校园环境还是家庭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也使学生面临着较大的思想冲击。另外,由于小学生缺少强大的自控能力,在接触新事物的时候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所以学校必须积极地开展德育管理工作,尤其是要加强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思想,这样才能对学生的错误思想观念进行及时的干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2]。
(二)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在小学时期强化德育,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基础,还能激活学生的多种潜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才。所以,现阶段开展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还能通过有效的知识传授与情感思想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性修养,成为国家所需的人才。这就要求小学阶段的班主任转换自己以往的教育思想观念,着重对学生的三观品行进行培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使学生时刻保持着良好的状态,提升其道德品质,促进全面发展。
三、小学班主任实施德育管理工作的具体途径
(一)以身作则,做好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
作为班主任,代表着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所以班主任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以自身的言行举止和品德为榜样,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影响。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身教重于言传”。要知道,班主任教师的一言一行,比千百次的说教更能起到作用。而身为班主任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能让他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因此,要想更好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必须在学生的心目中塑造出一个好的品德形象。所以以身作则,提升班主任自身的道德修养是至关重要的[3]。
(二)革新教育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在以往的教学中,班主任也重视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但是教师并未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比较远,并且部分班主任重视学生的成绩,对德育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开展德育教育的方式也比较固定,多以说教的方式展开,或者将其当做知识点向学生解读,学生的接受程度并不高,而德育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在新时期下,班主任要采用新颖的、学生接受程度高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为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4]。要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修养,能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开展学习劳逸结合。班主任也要向学生传授高效的学习方法,带领学生进行探索,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开展家校合作,渗透德育教育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性格,还会影响学生的思想。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时,需要与家长建立起联系,开展家校合作,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让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班主任要与家长及时沟通,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动向。针对学生思想上和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在共同商讨下,制定出针对性的措施,并切实落实,让德育渗透到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家长和班主任要进行分工,班主任关注学生的学校生活,家长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并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5]。
(四)引导学生开展德育实践
现阶段,德育虽然已经开展和实施,但还没有真正将其融入现实生活中,基于此,教师需要弥补上述缺陷和不足,将生活中存在的真实事件与德育中涉及的知识进行有效结合,促使学生能深刻地了解良好品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自我意识。例如,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和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在解决困难后,可以让学生与同学一起交流感受和感悟,分享收获,这样才能增进师生、学生之间的情感,成为真正的朋友。此外,教师可以适当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为社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让他们为老人表演才艺,让老人感受到孩子们的热情,同样让学生直面某些群体生活中的艰辛,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感悟生活,从而学会满足和感恩。通过上述多样化的活动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合作、创作能力以及主人翁精神,进而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
(五)学生遵从道德细节,匿名监督并评分。
虽然仪式感和激励机制对学生来说可能更有力量,但它们是坚持道德标准的道德教育实践,适用于小学的道德细节标准包括部分学生的课堂活动和学校生活细节。上课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认真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与他人讨论交流;在课后活动中,学生要注意举止端正,如升国旗,与老师沟通,积极尊重学校各科老师,养成礼貌的习惯;还要求学生诚实守信,不欺骗学生,不说脏话,积极承担责任。提出这些硬性指标,能提高学生的自觉性,遵守道德规范,开展道德教育。与此同时,班主任将实施匿名监督机制,作为考核的依据。匿名监督是指每一位学生都需要抽取并监督的校友姓名,及时在课堂和学校生活中进行监督,记录道德教育严重失衡的现象,并实施一定的激励和惩戒机制。教育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更好地遵守道德规范[6]。
(六)继续开展集体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团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开展集体教育活动,是加深学生团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的重要平台。一是有利于身体和心理的体育活动。同学们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运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集体练习比赛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作用,提高团队战斗力。此时,学生才能感受到团队发展的行动,在动态体验和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团队的团结感和责任感,形成了德性教育的自觉与行动。另外,还可以参加读书俱乐部、辩论赛等活动。在参与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与其他学生合作,相互鼓励,共同帮助,实现美德行为的价值和意义,有效地体现为他们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更多地适应班级或社会群体,提高德育背景水平。总而言之,小学班主任要有效地渗透德育理念,对全班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管理,必须从制定严格的数字设置、奖惩机制、德育教育等方面着手。推广活动,以及各部门教师与家长学校联合进行全面探索,确保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得到全面发展。
(七)推动自主管理,提升班主任管理质量
责任意识是德育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也是班级中每一个学生应有的集体意识,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将自己作为班级管理的小主人,这样他们才会对班级这个“小家”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在班级管理中,传统的管理模式中都是班主任说了算,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在班主任的指令下履行各项职责,很容易衍生出不情愿的情绪,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所以,在德育背景之下,班主任可以改变“教师为主”的管理模式,尝试采用“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措施,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使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实现高质高效的管理效果。
第一,在班级的管理职位方面,班主任可以通过自主投票的方式,公开竞选班级的主要管理队伍,如班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卫生委员等,让一些有工作热情的学生担任对应的管理职务,这样他们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也会尽心尽力,自觉树立责任意识。
第二,在班级的监督管理方面,班主任可以将班级中的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各小组分别承担不同的管理使命,如班级纪律管理小组、班级卫生管理小组、班级学习指导小组等。各小组的成员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每一个小组还担负监督其他小组的职责。这样一来,班级中不仅有各个小组维护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确保班级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而且每一个小组之间的互相监督也能成为督导小组工作的动力,确保他们能更好地完成班级管理工作。
第三,在一些班级或者学校公开活动中,班主任可以扮演“协助者”的身份,将整个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权力下放给学生,鼓励他们根据活动的主题和要求,自己动手设计、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寻求班主任的帮助。如此一来,班级中的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他们也会各司其职,高质量地完成各项管理任务,在摸索中增强自身的职责意识和管理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班主任帮助学生构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与人文素养。在德育盛行的今天,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也要做一些灵活的调整和改变,从传统、陈旧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将德育中的一些教育内容与班级管理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从各种体验方式、自主操作中感受德育的力量,并将这种德育品质反作用到班级的日常活动中,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班主任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并优化自己的立德树人教学策略,这样会让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活动锦上添花,让学生在形成正确三观的同时拥有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陈丽华.感受语言魅力——沟通艺术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1(11):73.
[2]李晓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甘肃教育,2021(22):20—22.
[3]刘博武.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32):29—30.
[4]缪全章.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探析[J].课外语文(上),2020(5):141-142.
[5]王世晓.浅谈德育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J].文学教育(下),2020(9):161-162.
[6]张衍梅.浅析小学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管理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7):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