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冯翔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

高校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是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当前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面临挑战,但也迎来了良好的机遇。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推进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视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建设、思想建设。对于此,本文针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以及有效路径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意蕴;路径选择

正文

前言:中华民族在发展中逐渐形成多民族文化交流模式,建立形成强大的共同体。在共同体的发展中形成积极认同、有效依托、大力传承、传播文明、传承文化的价值理念以及情感认识,汇总形成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精神世界。党的二十九大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应积极推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此,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逐渐形成,并且趋于完善。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以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化等作为主要载体,以提升中华民族形象以及促进政治整合等作为发展方向,进而针对性振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

1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

1.1教育事业应对社会发展挑战的重要路径

在当下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极其关键和重要,所以在具体工作中应有机结合现代教育的转型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在高校教育工作中需要有效落实中华民族复兴相关教育工作,辅助学生发展成为助力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引导学生积极承担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的责任。强化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全局意识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素包括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

对于外界因素分析,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人们价值观念方面产生了影响,在发展的同时互联网中一些不健康文化思想逐渐渗透到了我国教育体系中,对于思政教育、道德教育工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基于内在因素分析,高校部分学生欠缺正确的价值观,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没能形成很好的民族团结意识,学生内心难以产生民族荣誉感。一些高校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全局意识工作也没有充分重视,而且由于问责制度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质量。

1.2促进国家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民族之间的团结发展进步,推动社会稳定,是促进国家稳定发展和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同时也是振兴国家、促进统一、民族认同、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国家教育工作重要会议中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推进民族之间的团结融合和发展进步,所以需要明确教育历史发展中民族融合发展的价值内涵,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而这有助于国家各个民族和谐发展[1]。

针对当前阶段我国发展现状分析得知,为了更快达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推进国家的稳进发展,不但需要发展社会经济,而且还应以建立完善教育体系作为关键,积极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承担振兴国家民族复兴责任使命的人才。

高校学生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坚力量,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在教育工作中,一些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自身心理素质不理想,学生思想认识方面以及文化学习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这就需要高校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有效展开思政教育工作,这样学生逐渐形成良好思想意识,坚定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从而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以马列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依据我国发展现状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文化观念意识、历史观念意识、社会观念意识、民族观念意识、国家观念意识,学生在接受教育中可以认识到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通过实现自身思想和行为的发展,从而维护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为国家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在当下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加强创新教育,对于教学工作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结合理论与实践。在高校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据高校社会职能、社会责任、社会现状以及教育优势,将党的治党理论、治国理论以及政策方针有效渗透,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社会性做法与高校创新性做法有机融合,以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作为主要教育模式,以政治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方针作为重要路径,并以推动文化交流、知识交流作为切入点,以理论探究促进实践工作实施作为主要方法,从而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达到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2]

2.1强化党的建设,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

在高校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重视展开思想教育,应强化党的建设,而高校师生需要提升自身思想认识,契合党中央的思想高度要求,积极促进社会团结、民族复兴、国家发展,应将高校打造成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阵地,有效展开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将高校建设成社会大众认可满意的教育综合体。

高校应坚定党的引导和指导,积极履行高校教育职责,需要贯彻党的教育政策方针,依据地区高校实际情况以及文化特色特点,并且结合社会发展形势制定满足高校教育发展的机制,重视建设符合民族区域特点的大学,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

对于此,需要明确政治立场,提升政治站位,通过在高校中展开党建工作,从而增强高校师生的思想政治认识,这样有助于高校营造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体现党建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推进学生成长发展。因此,需要有效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高校师生中通过采取不同方式而展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丰富教学内容,借助教学载体,逐渐提升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

在高校中应普及宣传民族文化,促进教学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文化教育气氛。此外,高校还需要强化落实工作,学生与教师应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共同提升政治监管质量效果,对于高校干部领导等实施监督,这也确保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量。

2.2深刻重视思政教育,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阵地

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应明确社会发展形势基于经济发展特点有机结合高校学生具体情况积极展开符合地区特点的思政教育,从而体现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在高校教育中需要逐渐渗透落实思政教育工作在全力推进教育转型发展背景下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渗透到高校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展开爱国教育并且需要总结教学经验引进先进教育观念建立并优化教育教学模式,以维护国家利益以及促进民族复兴作为重要内容建立完善成熟的教育体系[3]

校园文化则可以体现高校教学宗旨理念,全面展现文化教育及内涵价值,所以需要高校以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目标,组织展开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在高校中以不同形式、不同角度、不同渠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教育教学趣味性和有效性,这样学生可以将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并且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形成正确价值观念,激发学生产生认同感。

基于校园文化与专业教学展开思政教育,创造优越教育环境,学生与教师可以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而这可以确保民族之间健康和谐共处。

另外,需要体现校园文化特点,展现多种形态的文化内涵。在尊重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协调发展,将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体现精神内涵价值,这样高校师生可以在同一思想水平上深刻认识思政理念,积极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高校可以组织展开不同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以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作为主题,以辩论比赛、演讲比赛、歌唱比赛、舞蹈比赛的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以及伟大国家的情感认知,有助于营造和谐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作用[4]

2.3促进教育改革,健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载体

为了使得高校学生提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产生强烈的认同感,那么需要积极创新当前教育教学模式。以党的政策方针作为指导,促进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转型发展,需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对于教师,应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基准目标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建设和壮大教学师资队伍,培养教育教学人才,提升教师教学认识、职业素养、思想政治观念认识以及综合素质水平,逐渐健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体系和课程载体,从而建立形成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体系。应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理念展开高校日常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学习,应设计以思政教育作为主题的课程教学内容,加大力度宣传党与民族政策,建立形成完善系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课程。

高校应重视理论教学中渗透德育元素,以思政课程作为基础协调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的关系,优化创新人才培育模式,以现代化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为良好机遇,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建立校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一体的教育平台,对于教学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

结语:高校是我国展开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需要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政策方针,以立德树人作为主要教育目标引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思想理念,提升国家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等。对于此,需要认识到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价值,包括教育事业应对社会发展挑战的重要路径、促进国家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包括强化党的建设,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深刻重视思政教育,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阵地、促进教育改革,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载体,为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促进中华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奠定坚实基础,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赵刚蒲俊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概念价值、内容与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4):12-18.

[2]胡平徐莹徐迩嘉.从心理空间生产看学校教育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4):19-24.

[3]李海凤,卢林保.新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34-36.

[4]郑明浩.高校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