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摘要
关键词
体育锻炼;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正文
前言
人们的行为习惯不仅包括了人们在生理上自发形成的自动行为,而且还包括了人们的思想、情绪等方面的习惯。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并非天生,它需要通过后天养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成功都有很大的帮助。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通过调查发现,现在许多学生都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形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状态,会给他们日后走向社会,参与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现在的学生,要对他们的行为习惯进行规范,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有利于他们树立目标,敢于挑战自我,具备不畏困难和果断行动的意志和品质。
一、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意义
(一)有益于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体育锻炼的过程并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学生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克服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质。以相关资料为依据可以看出,对于平时拥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来说,他们在面对困难挫折时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通常比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的人要更加积极乐观,在对待目标时可以做到锲而不舍。体育锻炼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通过体育锻炼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此外,通过体育锻炼,学生能够得到健康的身体和突破自我的锻炼成果,获得体育比赛的胜利,都会给学生带来无比的快乐和自信,帮助学生树立乐观、积极和自信的人生态度。
(二)有益于提升学生人际关系发展
身为社会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息沟通和正常的情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而对于处在群体校园生活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是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主要对象,因此,在他们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具有相同的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通过运动活动,使同学们的交往变得更加频繁,从而使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并加深彼此的了解;除此之外,以共同的体育爱好为基础,还可以拉近同学们之间的距离,促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进而建立起一种健康、正面的同学关系,为学生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快乐感
初中阶段正是增长知识、增长能力的时期,中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好动的个性,在完成了一天的课业学习之后,他们需要寻找一种身心上的放松,可以适当地参与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但是,体育课程将教育、健身、娱乐三者融为一体,在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参加和观看体育比赛的时候,学生们可以在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自己的身体进行锻炼,同时也可以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全面的调节,从而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一种心理上的放松和愉悦,这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有很大的帮助。
二、影响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原因
(一)教育方法的合理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当前,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的影响,虽然在形式上已经开始逐渐重视素质教育,但以学习成绩为高低作为评判标准的思想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因此,看似表面的素质教育,实际上很难全面深入地实施,在注重学生成绩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体育锻炼,许多时间被一些文化课无情地挤占,使得学生的基本体育锻炼时间很难得到保障,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其他学科又不能代替体育锻炼,给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带来帮助,但在体育锻炼方面的重视程度得不到提高,势必会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值得我们反思。
(二)家长认识不足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特殊的“老师”,父母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时,必须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理念;然而,由于父母因为经济收入和个人思想等方面的原因,常常忽视了对子女身体的培养,从而产生了“学业最重要”的错觉。
(三)教学单一
在教师的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往往采取的都是按部就班的方式,很少将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结合起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就造成了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能力不强,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
三、基于体育锻炼下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一)转变体育锻炼观念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而忽略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一观念导致了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乏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要真正开发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通过体育锻炼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必须对体育学科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一方面,体育教师应该围绕着“体育学科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在理论层面上明确这两者之间融合的可行性,构建出明确的教学框架。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改变教学目标,由传统的“理论+技能”教学,逐步向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转变。中学体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灵活运用新知识,优化以前的中学体育锻炼内容,改进教学手段等,促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创设活动环境
培养实质上就是帮助学生成长,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从充分利用培养教育的优点出发,做好培养调节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下,这对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在一个优质的体育场地中,无论是拥有一位出色的老师,还是拥有一种体育教学氛围,都会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要做好体育环境的优化,为学生提供优质、浓厚的体育活动,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提升学生的锻炼水平,达到对体育运动的正确认识。
采用符合这一时期学生与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也能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提高其参与热情。初中学生正是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充分利用客观因素的作用着手,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来提升他们的认知层次。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而言,学校体育对他们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老师们要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为切入点,在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程度的同时,加强他们的认识,从而提升他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实施多种形式的体育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要从对运动场所进行优化入手,增加运动器材和设施,进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要提高体育锻炼的质量,要积极地优化教育环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其形成锻炼的习惯。在学校许可的条件下,对其进行教育,从而把握其心理特征,确定其运动项目,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好体育教学模式,保证其主动参与。除此之外,在教育过程中还可以引进体育比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比赛中得到持续提高。
(三)体育资源利用
在初中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传统的体育锻炼形式主要是利用自己身边现有的锻炼项目和锻炼工具,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体育活动已不局限于校园,而逐渐延伸到校园以外。尤其是对初中这一时期的学生来说,要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仅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在家庭和校外的体育锻炼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时候,体育教师就可以将不同类型的体育锻炼资源进行综合,实现多效性,让体育锻炼从学校中走出去,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现代化需要,为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提供了新的思路。
比如,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之外,体育老师可以在课余时间里,通过“空竹”“长绳”等民俗性运动,让同学们按照自己喜爱的类型,积极地参加到平时的运动中,在集体活动中,体会到集体合作的乐趣,培养同学们的正确的行动观念,养成他们的好的行动习惯。另外,也可以和家庭生活相结合,让家长们带着孩子们多做运动,比如“羽毛球”“踢毽子”等等。通过多种要素的综合运用,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体育观念,进而使其养成终生的体育锻炼观念,拓宽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
(四)引入自律的体育锻炼教育
自律就是对自己严格要求,将体育锻炼由被动变为主动,以自觉遵守规则为基础,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那么这种自律性的运动训练,首先是要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很多初中的学生,都觉得体育锻炼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他们不但不愿意参加,还会找机会偷懒。其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学生平时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有很大关系。因此,老师要利用好教育手段,对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端正,让他们在一个正确的体育锻炼环境中,培养出一种自我约束的能力,培养出一种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推动他们的自我发展。
比如,如果要让学生在平时的体育训练中可以进行自主的参与,那么老师就需要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充分发挥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把握他们的心理需要,引进多种的体育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其次,要给学生定一些规矩。学生一旦违反规定,就会受到严惩。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传授体育技能、加强体育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引入自律体育锻炼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的锻炼思维,还能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创造有利条件。
(五)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树立良好的人格品质
教师是学生生活的主要指导者,是他们学习的楷模,因此,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向师性”的正面教育功能。体育锻炼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的,比如篮球运动、接力跑、拔河……在组织团体类体育教学活动的时候,老师应该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慢慢地引导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首先,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其进行了改革,使其最大限度地符合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对其进行了有益的培养。除此之外,老师们还应该对学生们的体育技能和安全意识进行强化,让学生们在一个快乐、安全的体育锻炼环境中,激发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之中,让学生们能够充分地享受到体育活动所带来的身心愉悦的享受。最后,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指导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锻炼坚持不懈的坚强意志力,建立自我管理、互相协作和自我提升品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体育的育人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不仅肩负起了强身健体的责任,还担负起了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责任。在这种状况下,身为一位体育老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联系,制订出一套有针对性的行为体育锻炼方案,对体育锻炼的方式进行创新,建立起一种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的体育锻炼模式,才能持续提高体育锻炼的成效,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在身体锻炼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高振忠.基于体育教学评价的职高学生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培养探讨[J].运动,2019(01):102–103+128.
[2]周文源,国伟,赵龙飞.基于回归体育精神视域的中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和锻炼行为现状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7):91–92+94.
[3]金南,何茂玉.少数民族中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调查研究——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J].体育科技,2018,39(01):98–99.
[4]李宏强,霍智能.中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17(10):83.
[5]王紫菲,田英.中学生体育行为效益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7(05):136+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