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中职学校劳动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中职、劳动教育、劳动实践基地
正文
前言:
通过对中职院校劳动教育课开展现状进行调研发现,许多院校并没有建立科学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劳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且未能与中职教育有机融合等问题。随着“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教学理念在中职院校中普遍采用,以及产教融合型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中职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结合劳动教育目标和中职教育目标以及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功能及运行,研究将校内外实训基地打造成以教学过程实践性为前提、以学生参与主体性为核心、以课程组织动态性为关键的专业实训型劳动教育基地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国内中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
(一)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到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当前,不重视劳动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家长高度重视孩子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劳动技能锻炼,甚至认为劳动教育无关紧要,导致了当下中职学生劳动技能偏弱、自理生活能力较差,普遍缺乏正确的劳动教育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不爱劳动、不想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1]等问题在中职院校中职学生身上体现非常明显。
各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开展情况也不尽相同,有些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较早,有些开展得较晚;有些学校设有劳动教育专门教学机构或教研室,有些学校则没有;有些学校把劳动教育基地课程挂在教务处,而有些学校则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名下;一些学校劳动教育基地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另一些学校则以劳动实践为主;有些学校以专任劳动教师为主,有些学校则以兼职教师为主。总之,劳动教育基地课程开设内容不尽相同,教师授课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使得劳动教育课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比较突出。
(二)劳动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实践场所不足
目前,中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课程资源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劳动教学资源不多,劳动实践平台较少。部分中职院校的劳动实践项目依然停留在挖坑种树、打扫卫生、站岗执勤等传统劳动形式上,还有一些学校把劳动教育教学以顶岗实习或专业实践代替,甚至出现“开设的社会实践就是劳动教育课”的现象。再加上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不足,学生劳动实践项目不多,劳动教育内容和学生专业技能关联度不大,导致劳动教育基地课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劳动教育基地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考查含金量不足
当下,各中职院校劳动教育课一般为考查课,理论考核往往是开卷考试,学生很容易过关;实践考核要么是养个花、种个菜,要么是炒个菜、做个饭,或者是站个岗、值个勤就完成任务顺利拿到分数,这样的考核评价与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基地课程评价体系方面存在差距。只有评价体系科学合理,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中职院校中职学生的劳动教育评价与中小学不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也不同,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来设计,这个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反馈评价、学生作品成果评价,而且还包括公益劳动社区活动评价、专业工坊技能竞赛评价以及非遗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评价,通过这样多方式、多途径和过程性的评价,切实解决了劳动教育课“拿分容易、含金量不足”的问题。
(四)劳动教育经费少、缺师资缺编制
目前我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师资队伍以非专长兼职教师为主体,稳定性不强,整体水平不高,所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精、能力强、讲奉献的校内外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专业指导教师队伍是确保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提质增效的根本保障。多数学校特别是中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课程建设刚刚开始,处于既缺人又缺钱的状态。劳动教育专任教师不足、劳动教育专门机构不全,导致劳动教育教学团队短时间难以形成。解决劳动教育师资不足、经费短缺和人员编制等问题已迫在眉睫[2]。
二、中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的有效建设策略分析
(一)构建劳动教育基地课程内容体系
构建由“劳动理论+公益劳动+专业实践+非遗传承”组成的劳动教育基地课程内容体系,实现了予劳动于实践之中、予劳动于专业之中的教学改革目标,避免了中职院校劳动教育两极化倾向:一是劳动教育授课内容和教学形式存在与中小学劳动教育同质化倾向;二是纯理论讲授,存在劳动教育思政附属课倾向。通过重构内容体系,让学生感受劳动之美、享受劳动之乐,爱上劳动教育这门课。新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把劳动教育基地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劳动实践两部分,以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劳动观、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来进行;劳动实践内容主要结合专业实践进行,并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社会公益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辅以各种劳动实践特色班,比如木工技艺、非遗手工制作、劳动与绿化、校园劳动与防护技能、专业劳动实践、社会公益劳动等,以达到丰富劳动体验、传承非遗文化以及与专业相结合的目的。通过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与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相关的各类劳动实践课程,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既培育了学生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又提高了学生的劳动能力与专业技能水平[3]。
(二)构建劳动教育基地课程教学平台
构建由“劳动教育基地课程管理软件平台+公益劳动服务基地+专业实践工坊+数字化劳动教育基地课程资源”组成的劳动教育基地课程教学平台。此平台能够有效进行课程教学管理,有利于学生实践项目的开展,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进一步实现劳动与专业实践的有机融合。具体内容包括开发劳动教育基地课程管理软件、挂牌社区公益劳动服务基地、拓展校内外劳动园地、建设专业劳动工作室、非遗大师工作室,等等。实现“软硬件平台相结合、校内外劳动相结合、劳动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劳动与非遗传承相结合”。技能大师工作室是中职院校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平台和途径[4],通过建设劳动技能实训室、大师工作室、专业实践工坊等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有力解决了劳动教育实践场地不足、学生兴趣不高以及劳动实践与专业实践联系不大的问题。
(三)建设基地,优化校内外两个劳育实践平台
校企合作,共建劳模工作室、大师工作室,以创新劳动为核心开展劳模、工匠精神教育。校内打造宿舍生活社区、图书馆、实训室、教学楼等劳育实践基地,推进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与服务奉献意识培养;校外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开展专业劳动教育,锤炼技能、磨炼劳动品质,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发挥地域、行业资源优势,拓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深度和广度,建立企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拓宽学生劳动实践体验平台。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共享机制,为中职院校提供职业岗位特色劳动教育资源。校内外两个劳育实践平台共建共享,既服务校内学生提升生活劳动能力、修炼公益服务劳动素养、锤炼专业技能,为学生实习就业增值赋能,又能服务校外中职院校、优质生源基地,传播职业文化,提升中职教育美誉度。
(四)建设专业实训型劳动基地课程群
中职学校要突出院校特色,以劳动教育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为目标,构建企业文化体验、职业素养培养、生产岗位实践、职业发展探索为主题的四大专业实训型劳动基地课程群[5]。通过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将课程思政与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教育有机融合,彰显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活力和亮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实现劳动教育与校内外实训基地课程融通、基地融通、文化融通和实践融通。
此外,还要将学生带入企业中,在该基地开设专业认知、认知实践、企业跟岗等课程。此类课程可以通过开设讲座或学生体验互动课等形式开设,由企业主管或企业导师担任主讲教师,校内教师辅助完成。通过开设认知和体验跟岗类课程,目的是让学生首先对企业进行初步的了解与认知,在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讲授课程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在企业身临其境地感受与认知,亲身感受企业工作的环境与工作的氛围。在感知体验的同时,逐步深入地了解企业背景,熟悉企业工作性质,认知企业文化,感受企业魅力精髓。在对企业进行了全面全方位的认知后,学生才能对企业有了初步的认可,激发学生作为员工的使命感、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和成就感,以后在该企业开展职业素质培养和岗位技能训练等课程才有了基础。否则学生不了解企业,不认可企业,难以进行后续课程的开展[6]。
(五)构建劳动教育基地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要构建包含“劳动理论知识考核评价+公益劳动服务效果评价+专业工坊劳动成果评价”等构成的劳动教育基地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提高劳动教育基地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具体包含理论知识学习反馈评价、公益劳动社区活动评价、专业工坊技能竞赛评价以及非遗作品成果评价等。通过多方评价,引导学生求真求实求美。只有评价体系科学合理,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基于劳动基地模式,要打造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企业等五方主体评价,劳动教育实践前、中、后多阶段,劳动观念和态度、劳动知识和技能、劳动素养等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课程考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等方式,将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情况融入第一课堂进行评价,并纳入劳动教育成绩单管理,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实现劳动教育管理的数据化全过程纪实、科学评价的信息化[7]。
(六)打造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打造由“专职劳动课教师+校内专业教师+企业技能大师+相关事业单位技术与管理人员”构成的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团队成员包含劳动课专职教师、专业课骨干教师、企业技师、社区公益组织人员和非遗大师等,多方合力联合打造适合学生特点的劳动实践项目。积极聘请校外劳动模范、企业工匠、非遗传承人等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合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既挖掘了校内教师教学资源,又充分利用地方人力资源,有效解决了缺人缺编问题[8]。
结语:
总之,第四次工业革命,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迅猛发展需要具有高素质、技术技能突出的劳动者,这对中职院校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职院校应继续开发完善课程软件和教学管理平台,进一步增加劳动教育校内外实践基地,继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再添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杨银琪. 论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读与写(上,下旬), 2021, 018(031):25-26.
[2] 姜萍, 沙依甫加玛力·加拉力. 新时代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探索研究[J]. 时代教育:中旬, 2021(8):0152-0153.
[3] 吕金鹏. 浅谈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思考[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2(3):4.
[4] 杨德芳. 浅谈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与方法[J]. 学周刊, 2022(27):3.
[5] 陈晓明. 中职学校劳动教育"三化"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21(23):2.
[6] 白志荣. 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 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