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德育教育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融入
正文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在此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获得走向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在道德情感、道德判断能力等方面存在欠缺,尚未形成固定的行为习惯,思想、性格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这一阶段的德育渗透非常关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包含了品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爱国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德育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学生规范道德情感,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对学生的性格发展、行为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入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教学背景下,实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德育作为一个广泛的主题更是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小学时期更是接受德育的重要阶段,这是落实教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理念的根本目标。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生必须接受的一门教育课程,具有引导学生思想正确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师通过课程内容的知识传输和讲解,可以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以及法治意识,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发展。基于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在课堂知识讲解中融入德育思想很有必要,通过优秀思想意识的教育和讲解,能够让学生从课本知识中汲取精华,传承和发扬我国精神文明、文化素养、德育品质等。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德育教育策略
(一)加强师生互动加深道德认识
师生互动是活跃课堂氛围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情感、表达思想观点的重要途径。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法、动作法、道具法、活动法等加强互动,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此外,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模块开展互动,加强学生的道德认知。
【案例一】“说说我们的学校”
师:(提前拍摄校园中的风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同学们,大屏幕中展示的是我们的学校,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地方,庄严的国旗、高大的校门、温馨的教室,另外还有和蔼可亲的保安叔叔、慈祥的老师、可爱的同学们……我们的学校是怎样的?令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哪里?
生1:我认为我们的学校是充满乐趣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教室,我们每天在教室里学习、玩耍、交流,这里充满欢声笑语,充满知识。
师:说得很好,校园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这里承载着大家的美好记忆,伴随着同学们的整个童年。
师:在学校中,如果我们看见有人乱丢垃圾,或者到花坛里摘花,破坏校园的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2:爱护校园人人有责,在看到这种情况时,我们需要及时阻止,或者及时报告老师。
生3:我不敢直接阻止,也不想向教师打小报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不要管了。
师:同学们说出了不同的意见,教师比较认可第一位同学的做法。我们的校园环境需要大家共同来维护,在遇到问题时,大家一定要向老师反映,这样才能尽到自己的义务,维护好校园环境。如果每个人都对不文明的现象视而不见、袖手旁观,我们的校园就会变成垃圾场,同学们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清理。将来,同学们都会进入社会,在社会上可能会遇到各种不正确、不公平、不规范的事情,老师希望大家可以明辨是非,采取正确的途径解决问题,而不是去纵容、无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需要抓住机会与学生进行沟通,广泛开展课堂交流和课堂讨论,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增强对学生的了解,使学生提高道德认识。
(二)大力开展德育实践教学活动
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德育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年龄特点和社会上的各种热点事件,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德育实践活动。它能够促使小学生积极学习更多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有准备地参与到这些实践活动,并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使道德素质稳步提升。例如,在学习“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校园中的美丽景色,唤醒学生对校园环境的保护欲望,再组织学生开展“我为校园做贡献”的课外实践活动,如维护基础设施,打扫校园卫生等。学生还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就校园建设提出相关建议,为实现让校园明天更加美好的愿望出谋划策。这一实践活动,不仅能达到渗透德育的基本要求,激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还能让学生更加珍惜校园生活,爱护美丽的校园环境,进而延伸到爱护公共环境。
(三)与生活相融合推进德育开展
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的教学内容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这样不仅会影响学习效率,同时还会影响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融合,使抽象知识具象化展现出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加深对抽象知识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在学习“我们的好朋友”内容时,学生需要掌握辨别益友、损友的方法,理解友谊的含义,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维护、珍惜和朋友之间的情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给同学介绍身边的好朋友,包括自己和朋友相识的过程,为什么两人能够成为知己等。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还要认真思考友谊的含义,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随后学生就教材中提及的人物进行分析,哪些人物可以和其交朋友,哪些不适合做朋友,说一说自己的理由。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友谊的含义,明白友谊的珍贵之处。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会更加珍惜和朋友之间的情谊,也学会远离损友和广交益友。
结束语:在教学中,教师要创新德育理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寻找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德育相融的结合点,实现德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凸显德育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锻炼和培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丛子海.农村小学道德与法制学科实施德育策略[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学术研究论坛论文集(三).[出版者不详],2022:205-207.
[2]董小明.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德育[J].甘肃教育,2019(10):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