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德育教育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马燕

托里县阿克别里斗乡中心学校834501

摘要

德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根本目标,要求学校教育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全体学生的德育思想意识。因此在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知识以及法治知识的传输过程中,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教学理念,务必要融入德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融入

正文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在此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获得走向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在道德情感、道德判断能力等方面存在欠缺,尚未形成固定的行为习惯,思想、性格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这一阶段的德育渗透非常关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包含了品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爱国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德育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学生规范道德情感,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对学生的性格发展、行为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入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教学背景下,实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德育作为一个广泛的主题更是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小学时期更是接受德育的重要阶段,这是落实教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理念的根本目标。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生必须接受的一门教育课程,具有引导学生思想正确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师通过课程内容的知识传输和讲解,可以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以及法治意识,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发展。基于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在课堂知识讲解中融入德育思想很有必要,通过优秀思想意识的教育和讲解,能够让学生从课本知识中汲取精华,传承和发扬我国精神文明、文化素养、德育品质等。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德育教育策略

(一)加强师生互动加深道德认识

师生互动是活跃课堂氛围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情感、表达思想观点的重要途径。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法、动作法、道具法、活动法等加强互动,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此外,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模块开展互动,加强学生的道德认知。

【案例一】“说说我们的学校”

师:(提前拍摄校园中的风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同学们,大屏幕中展示的是我们的学校,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地方,庄严的国旗、高大的校门、温馨的教室,另外还有和蔼可亲的保安叔叔、慈祥的老师、可爱的同学们……我们的学校是怎样的?令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哪里?

1:我认为我们的学校是充满乐趣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教室,我们每天在教室里学习、玩耍、交流,这里充满欢声笑语,充满知识。

师:说得很好,校园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这里承载着大家的美好记忆,伴随着同学们的整个童年。

师:在学校中,如果我们看见有人乱丢垃圾,或者到花坛里摘花,破坏校园的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2:爱护校园人人有责,在看到这种情况时,我们需要及时阻止,或者及时报告老师。

3:我不敢直接阻止,也不想向教师打小报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不要管了。

师:同学们说出了不同的意见,教师比较认可第一位同学的做法。我们的校园环境需要大家共同来维护,在遇到问题时,大家一定要向老师反映,这样才能尽到自己的义务,维护好校园环境。如果每个人都对不文明的现象视而不见、袖手旁观,我们的校园就会变成垃圾场,同学们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清理。将来,同学们都会进入社会,在社会上可能会遇到各种不正确、不公平、不规范的事情,老师希望大家可以明辨是非,采取正确的途径解决问题,而不是去纵容、无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需要抓住机会与学生进行沟通,广泛开展课堂交流和课堂讨论,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增强对学生的了解,使学生提高道德认识。

(二)大力开展德育实践教学活动

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德育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年龄特点和社会上的各种热点事件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德育实践活动。它能够促使小学生积极学习更多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有准备地参与到这些实践活动并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使道德素质稳步提升。例如在学习“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校园中的美丽景色唤醒学生对校园环境的保护欲望再组织学生开展“我为校园做贡献”的课外实践活动如维护基础设施打扫校园卫生等。学生还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就校园建设提出相关建议为实现让校园明天更加美好的愿望出谋划策。这一实践活动不仅能达到渗透德育的基本要求激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还能让学生更加珍惜校园生活爱护美丽的校园环境进而延伸到爱护公共环境。

(三)与生活相融合推进德育开展

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的教学内容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这样不仅会影响学习效率同时还会影响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融合使抽象知识具象化展现出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加深对抽象知识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在学习“我们的好朋友”内容时学生需要掌握辨别益友、损友的方法理解友谊的含义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维护、珍惜和朋友之间的情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给同学介绍身边的好朋友包括自己和朋友相识的过程为什么两人能够成为知己等。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还要认真思考友谊的含义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随后学生就教材中提及的人物进行分析哪些人物可以和其交朋友哪些不适合做朋友说一说自己的理由。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友谊的含义明白友谊的珍贵之处。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会更加珍惜和朋友之间的情谊也学会远离损友和广交益友。

结束语:在教学中教师要创新德育理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寻找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德育相融的结合点实现德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凸显德育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锻炼和培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丛子海.农村小学道德与法制学科实施德育策略[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学术研究论坛论文集(三).[出版者不详],2022:205-207.

[2]董小明.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德育[J].甘肃教育,2019(10):12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