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对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几点探索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标背景;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正文
前言
新课程改革带来新的需求、新的教学内容、新的目标和新的方向,这给老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学业压力、自身的身体状况与心理状态都值得我们关注。因此,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怎样顺应时代潮流,提升教育教学的效能和品质,是目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学是一门很难的学科,在很多教学工作中都很重要,寻找这一环节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寻找出相应的对策,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于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1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就核心素养而言,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自身的学科特性,对其进行社会适应性训练,从而使其具有终生发展的潜能。素养是指通过日常学习、实践和训练逐步获得的知识和技巧,它包括学习习惯、道德品质、行为修养等各个层面。对数学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依托于数学教学。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他们了解数学文化,并能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利用数学思维进行生活探究和思考,从而使生活中的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高中数学的核心素养包括: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训练,能够显著地提升学生的整体数学能力,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实现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育的真正目标。
2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2.1数形结合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要以“以学生为本”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在数学课上的效率,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高中数学内容的学习中,函数是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困难的部分。直摆公式以及传统的计算方法,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比较繁琐,但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问题简单化明朗化。
对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的综合训练,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一个很好的保证。在函数模块的学习中,如果有效地提高了这一素养,就可以为以后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对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的求解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效果。在数与形的结合训练下,有利于学生对数理的认识,协助同学建立起系统的数理架构,加强对数理的了解,并使他们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
2.2开展自主式教学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核心素养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它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业水平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在高中的传统教学中,大多数的孩子都没有独立的学习能力,更别说是训练他们的自学能力了。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活动空间,以提高他们的自主性,从而实现高中数学有效的课堂建设。“自主性”的教学,指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以及努力为他们创造自由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的知识。同时,我也会给学生制定一个学习的指导方针,让他们不至于误入歧途。比如我在讲授《复数的四则运算》的时候,我会事先安排好学生学习目标的设置和学习内容的指引。让同学按照明确的要求来进行,确保在自主学习的时候不走错路,不走弯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2.3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高中的数学运算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它要求学生们在做的时候要有充足的耐心和细心,因为可能一个不小心,就会偏离正确的运算过程,陷入死循环。所以,在进行数学教育时,如何提高学生的算术操作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举个例子,在高中数学圆锥曲线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要求学生在课本中的原有公式的基础上推导二级结论,以便在测验中节省更多的时间。在求解某些圆锥曲线问题时,二级结论可以有效降低计算工作量。其中对于二级结论的推导常常蕴含着对通性通法的训练。如果让他们自己充分地去领悟和推导这些公式,可以更加夯实他们的基础学习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尤其是当他们学会了椭圆的相关知识后,就可以对圆锥曲线其他家族成员做出同样的推测和探索。这样可以极大地降低关于圆锥曲线模块的学习困难程度。另外,这也是算是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有些题目里可能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不过学生们可以设定一个未知数,而不必去求它,而把设定的未知数引入到所列出的公式中去,一般情况下,这种未知值都会在后面的运算中被抵消,不会对学生造成任何的干扰,也就是类似的设而不求的思想方法。关于数学运算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细致全面的引导。
2.4开展分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高中这种特殊的学习氛围下,不同的学生将会逐步拉开他们的学业差距,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整体发展。所以,在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同时,高中教师必须主动进行层次分明的教育。教师要对班上的同学进行全面的分类,可以根据他们平时的学习特征和个性特征进行分类,针对他们的水平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师要使每个同学都能在课堂上获得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建设一个有效的数学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分级式的检验和探索方法,注意到每个人的不同特点,从而使每个人都能跟上自己的学习速度。在“等差数列”的知识的学习中,运用实例进行分级。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例子:“在-1与7之间依次插入三个数a,b,c,使这五个数成等差数列,求此数列。”本题解答时,教师可以让那些不擅长的同学提供等差数列的有关公式,至于中等的同学,而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问题框架已经明朗的基础下求解问题。而对那些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寻找问题的核心所在,对问题的原理进行推理,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核心框架。
2.5数学概念中结合数学史
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概念的教学占有很大的比例。在进行数学概念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数学的历史知识的讲解,从而激发同学们对数学概念、数学问题的发展、产生背景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通过给孩子们讲解这些数学的起源,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发展,理解数学界在传统的数理架构下,是怎样产生新的观念的。通过运用趣味的数学故事,激发了同学们的想象力,促进了他们和思想家之间产生交流。例如《复数》的教学章节,老师可以在开始实施复数的概念之前,先给孩子讲解数字的发展。自然数是人类最先建立起来的,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了零、分数、无理数、有理数等各种观念。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又引进了虚数的观念。到了十七世纪,虚量的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了,于是就出现了复数。1799年,高斯通过使用复数论来证明了其存在的意义,使得复数的重要性得到了提升。直到19世纪,复数才被建立起来。利用对复数发生的背景的认识,激发了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另外,老师在讲解概率课程时,最早运用概率是博彩,再利用概率运算,赚取更多的奖品。后来,把概率发展成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个数学学科。通过这种方式,老师不仅可以使他们了解到,数学起源于现实,而且可以创造出一种教室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数理基础的讲解,从观念源头上来理解,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6借助实物创设教学情境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直观的物理手段,清楚地让同学了解所学的课程。这是一种直观而形象的知识获得方式。通过营造特殊的情境气氛,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所学的内容,并能熟练地运用这些技巧。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各类信息技术在我国的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比如对于概率统计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鼓励同学们通过电脑等手段来求解复杂的统计问题,让学生们从复杂的运算中脱离出来,真正感受到统计的魅力。同时,老师还要运用计算机软件和投影等,对学生的数学公共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解释。
2.7留给学生探索空间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多种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积极地感受和探索数学问题。
在课堂上,学生能说能想能做的事,就要让学生自由思考,猜测,探索,动手操作,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问题的场所。例如,在几何课上,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量一下、剪一下、折一下、画一下等方法去探究几何的概念。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还应使学生进行试验的探索,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思考中去。对存有疑虑的思路不能盲目地加以否认,要在讨论的基础上加以排除或确认,使学生在探究的同时,体验和尝试探索的乐趣。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表达解题的方法、完成解题的步骤以及对问题的检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改善以教代学的教学方法,做到“先学后讲”、“先试后导”,抛弃“被动的”、“机械”的模仿,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结论的发展历程和思路的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绝好机会。而我们老师必须要把握好机会,主动地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使学生具有创新性的思考和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8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学生的实际理解力有很大的关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知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合格的教师要创造一个好的教学环境,搭建一个高质量的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得更容易,使教学效果更好。例如,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设定以下问题:(1)你能否在你的周围发现面面平行的具体事物?(2)如果你发现的事物一条边与桌子平行,则该事物是否与桌子平行?(2)当此事物的两个边与桌子相平行时,它与桌面的位置关系会发生变化吗?(3)这两个边有具体限制条件吗?让学生们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去,激发了整个教室的探索气氛,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9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
很多学校,都是从早上学到晚上,再加上大量的功课,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力都没有了。教学活动应该是以丰富的课外活动为媒介,如果没有了时间的保障,如何才能找到这种活动的场所?所以,在实践中,教师要切实加强素质教育,切实搞好课堂的实效性,使学生摆脱“题海”,于此同时,要引导学生合理规划丰富多彩、自愿性、多样性、创新性和实践相融合的课外实践。鼓励学生通过拓展自身的活动范围,寻求新知识,拓展自己的学习空间。只有节省了时间和解放了活动的空间,学生们就可以收集大量的材料,开阔他们的认知视野,并充分锻炼他们的创新力。
结语
总之,在新课标新高考的指引下,高中的数学教育工作要紧扣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只有在新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下,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使高中的教育与新课标改革的期望相一致。同时,还应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求知欲,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园萍,孙亮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J]学周刊,2021(09).
[2]林栏.浅议核心素养引领高效高中数学课堂的途径[J]考试周刊,2021(11).
[3]陈晓琴.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J]成才之路,2021(03).
[4]李英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J]小学教学通讯,2021(03),
[5]陈汶森.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1(01).
[6]孙海平,刘建坤.高考改革背景下职业高中数学学习及教学策略研究[J]职业,2018(026).
[7]冯秀桃,张文丽.注重基础,强调应用——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探索[J]新课程(中学),201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