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时效性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妍芬

甘肃省酒泉市西大街小学 73500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课题项目:《小学学科教学德育时效性问题研究》课题研究

前言

小学是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学生的发展有无限可能,同时学生接受的教育对其后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德育是整个小学阶段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正确三观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分析,在此阶段除了发展学生智力之外还要树立优良的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然而,当前时期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应立足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对策,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时效性。

1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现状

1.1德育教学方法单一

小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部分教师采用落后的说教方法。虽然学生认知能力较强,但是其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采用了说教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理解德育知识,汲取德育精髓,无法取得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课程改革深化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有利于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纵观实际,部分教师并没有改革落后的教学理念,仍然以传统说教方式为主,但是小学生对生动具体的教学需求度较高,因此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2教师对德育教学的理解不足

对于学科的理解对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近年来德育可从改革深化推进,部分学校不够重视德育教学活动。从学校的角度分析,德育教育在人全面发展方面的认识不足,存在学校轻德育的问题,在师资和资金方面的投入较大。其次,德育教师对德育教学的认识不足,课堂教学存在走过场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和教师对德育工作的理解不足有很大的联系。

1.3德育教学脱离实际

一直以来德育教学对理论的重视度较高,轻实践的问题并不少见,甚至还有一部分学校没有开设任何德育实践课程。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重理论,且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和德育教学的目标基本一致。德育工作不单单是知识,重要的在于在生活中的运用。可见,单纯理论的学习无法全面发挥德育课的价值。此外,德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更新方面存在较多的不足,导致学生接触的德育知识和生活存在脱节的问题,因此虽然其了解德育方面的知识,但是无法灵活的应用。这样的德育教育流于形式,自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2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2.1德育是中华民族之魂

德育是中华民族之魂,这是不可忽视的。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德育在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凝聚了上下几年前的中华民族精神,聚集了中华民族底蕴。我国小学教育中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是我国小学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课,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注意的问题。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工作开展期间,每个优秀的栋梁之材都必须发扬德育这个中华民族之魂。

2.2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小学生思想比较单纯,这个阶段的启蒙教育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由此可知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小学生心智还处于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在此阶段开展德育工作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发展。这个阶段中任何因素都会对其道德观念产生影响。这个时期,任何因素都会对其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对其人生的改变造成影响。因此,小学生人格的建立期间不可忽视德育教育。若没有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德育价观念,其路程可能一片灰暗;若其树立优良的道德观念,就会让其受用一生,激励其走向光明。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对世界认识模糊的状态,教师应给其正确的价值判断、道德意识和道德理念,交给其其做人的道理,让其合理的利用所学的知识,增强其道德观念,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其立足社会发展。

2.3对祖国未来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还是国家的希望,其是一股巨大的潜力股,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有利于祖国全面发展。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全球化和现代化问题相当突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中华民族传承的关键。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发展阶段,教师给学生传递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和思想道德有利于其受益终身,对提高其道德素质起到促进作用。

3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时效性

3.1加强榜样示范,以身作则

众所周知,言传不如身教。教师说再多、说得再好,都不如学生自主体验。小学生的向师性较强,其潜移默化的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这是因为学生年一方面龄较小,另一方面因为其和教师相处的时间较长,教师在学生心中扮演指挥者和教导者的形象,其向师性较强。教师基于学生这一特点,在德育工作开展期间应以身作则,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通过优良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其更多教育。此外,除了教师的榜样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发挥学生榜样的作用。小学生年龄较小,无法避免其对这个群体造成影响。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自身的干预和引导给学生提供正向引导,其教育价值较高。这就要求教师全面发挥学生的优势,引导其向其他同学学习,又或者借助明星评选的活动激励其自觉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如此,学生得到这样的引导,更好的对其进行德育教育。

3.2遵循教育规律,重视培养优良习惯

培养优良的习惯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师如何引导和教育学生就会让其成为怎样的人。教师应将教育内化成学生的习惯,让其将思想教育当做形成思想品德的基础。习惯是一种反复训练和人为形成的行为特征之一。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但是,部分教师认为习惯的养成在整个初中阶段相当有效,因此在小学阶段不够重视。但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久的工作,越早抓就越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阶段高度重视培养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

3.3建立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言行举止

德育工作并非是喊口号这么简单,是实实在在的工作。由此可见,教师要综合多个方面考虑,从多个方面着手提高德育工作效率。很有必要高度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营造优良的德育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让其行为规范逐步得到规范,让其明事理且知对错。教师应立足学生班级情况的不同,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完善班级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从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细节着手,让其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培养其优良的习惯,从而达到习惯成自然的教育目标。各班级应将习惯养成教育细化、做实、做细,基于学生的特殊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总之,规章制度越细,意味着德育的效果越好,且要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

3.4家校合作,提高教育合力

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时无法依靠学校的教育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确保家校在教育方向上一致,互相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德育教育效果。一方面,教师应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便于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另一方面,利用家校合力,提高德育教育效率。但是在此期间,教师应坚持家校一体,共同施教。比如,定期开展家长培训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加强家长沟通交流,给家长积极宣教家校合作的意义,提出家庭教育方面的具体要求。互联网时代,为了提高育人效率,教师可借助QQ、微信、校园网等和学生家长合作,比如可以建立家长微信群,利用网络向家长每日反馈孩子在校情况;家长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零缝隙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对德育工作的效果进行巩固。对于网络方面的德育工作,教师同样需要合理的指导,联合学生家长监督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理念。

结束语

当前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现状并不乐观,存在的问题有德育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对德育教学的理解不足、德育教学脱离实际。为了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时效性,教师可从加强榜样示范,以身作则;遵循教育规律,重视培养优良习惯;建立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言行举止;家校合作,提高教育合力等方面着手,深化德育教育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