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微课 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摘要
关键词
微课 课堂教学 效率
正文
“微课”是围绕某个知识点,特别是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或某个教学节环,以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向学生讲解知识的过程。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它集教学设计、多媒体素材、课件资源于一体。它可以针对新课教学、教学的重难点、课前导入或课后巩固等,选择其一进行设计。微课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也能帮助教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得更明了,除了要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还可以结合教学的实际,适时播放微课,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一、课前借助微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根据小学生天生好奇的年龄特点,在新课引入环节,我们可以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新课学习的需要设计一个微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在新课引入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微课视频:孙悟空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休息时唐僧给仨徒弟分甘蔗的故事,其中分给猪八戒0.3m,孙悟空0.30m,沙僧0.300m,但贪吃嘴馋的猪八戒总以为自己比他们少了,吵着要重新分。猪八戒这样一吵,孙悟空他们都哈哈大笑起来,同学们也大笑起来……老师紧接着追问:孙悟空他们笑什么呢?同学们又是笑什么呢?教师根据新课的学习需要以微课形式播放同学们喜欢的故事,不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还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为新课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作好了很好的铺垫。
二、课中借助微课,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的重难点作用。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明确指出:借助直观生动的动画视频去理解和认识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对新知形成深刻认识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微课,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一)合理修改微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小数点怎样对齐,特别是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时怎样对齐小数点,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爱种子平台上原来提供的微课,包含了小数加减法的竖式教学和两道巩固练习的指导,时长是4分49秒。但实践后,觉得这个微课时长太长,重点不够突出,于是我们进行第1次修改,时长只有48秒,效果还是不理想。最后,我们参考了粤教翔云数字教材的微课资源再次修改,时长是1分38秒。第2次微课的修改,包含了当初预设的三种计算方法,一是利用元角分对位来计算,二是利用相同数位对齐的方法来计算,三是强调列竖式时,两个加数小数点如何对齐,和的小数点又怎样处理。
这个微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出示学生熟悉的两本书:《十万个为什么》和《格林童话》及其单价,马上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被激活。第二部分是提出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①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6.45+8.3)②《十万个为什么》比《格林童话》少多少钱?(8.3-6.45)第三部分是微课的重点内容,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指导算法时,先是利用元角分的对位进行教学,让学生清楚地看到:
元 角分 元 角分
6. 4 5 8. 3
+ 8. 3 - 6. 4 5
1 4. 7 5 1. 8 5
我们把微课安排在个别探究后播放,目的是通过动画闪烁小数点,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明白“被减数的百分位上为什么添0?怎样减?”的道理,也就是小数点对齐即是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知道结果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等知识,然后让学生修订自己的学习单。
(二)合理选择微课,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求一个数的倒数这个知识难度不大,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1的倒数为什么还是1?0为什么没有倒数?实践中我们安排了两个微课。第一个微课的内容主要是认识倒数的概念,让学生明白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知道符合倒数的条件是:乘积是1,而且强调是两个数的乘积。但练习检测时,发现有相当部分的同学对新知掌握的不够好,特别是对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的方法未能掌握,对“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其中的道理理解不清晰,导致练习检测的正确率比较低,其中判断“0的倒数还是0”的正确率只有36.7%”。
实践后我调整了教学的内容,在练习之后又安排了另一个微课,重点突出求小数的倒数要先把小数转化成分数再求倒数,而求带分数的倒数则要先化成假分数后再求倒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因为1×1=1,所以得出1的倒数是1,而0×( )=1却找不到一个数跟0相乘等于1,所以得出0没有倒数的结论。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的安排微课的使用,这样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知,微课中有声有色的动画效果很容易就让学生明白了“1的倒数还是1,0没有倒数”的道理。
(三)熟练使用微课,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时空想象力都比较差,特别是几何图形的教学都比较抽象,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学得就比较吃力。如推导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就可以制作简单的微课,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跟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其中每个三角形或梯形的面积就等于拼成后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底×高÷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学生借助微课,很快就突破了新课的重难点,而且学得透,学得活。
同样,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原爱种子平台上的微课,前半部分主要是把圆平均分成8等份、16等份,甚至分成更多等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由原来的圆变成近似的长方形,它们的形状变了,但面积没变的过程,也就是得出原来圆的面积跟拼成后的长方形面积是相等的。但后半部分的微课,在推导拼成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这个知识点时,显得不够简洁清晰,学生比较难理解。
原来的微课: 修改后的微课:
C÷2×r C÷2×r
=πd÷2×r =2πr÷2×r
=π(2r)÷2×r =πr×r
=πr×r =π
=π
微课不受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它动静结合,声像合一,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直观,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而且理解透彻。
三、课后翻看微课,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微课是学生课后个性化学习的最好资源,学生可以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可强化巩固知识。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重点,把一些习题制作成短而精的微课,用于课后巩固。课后我们把相关微课下载到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上,然后发送到班级的微信群或钉钉群,供有需要的学生学习,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学生通过翻看微课,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重现再现。通过翻看,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其次,家长也可以借助微课资源,更好的辅导孩子的功课。课后,我们可以建议有需要的家长陪同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这样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学习的情况,及时反馈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家长辅导孩子的学习,也为我们的家校合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沟通途径。
总的来说,微课的作用不可忽视,它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我们要合理科学的选择有效的微课,充分发挥微课的效应,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聆听微课课堂中的“好声音”——对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的思考.《考试周刊》.2015年70期.林吉.
注:本文属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微课与数学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2214021)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