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问题与优化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朱艳丽

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钟楼街道中心学校 河南 平顶 467501

摘要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要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仔细分析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现状,充分了解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重要意义,促进数学作业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关键词

“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正文

引言

作业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回顾和巩固,又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一直以来都是教师的重要日常工作。根据“双减”政策的指导要求,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需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因此,数学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在“控量”的前提下提高作业质量,帮助学生习得知识、提升能力、发展思维,形成关键能力,培养核心素养,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1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过于依赖教材,脱离实际生活

就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情况来看,教师在内容设计上过于依赖教材,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练习较少。即使有一些涉及生活场景的问题,也流于形式,并没有实现与现实生活的深度融合。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数学以计算为主,不少教师列出大量的式子让学生计算,想以此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但枯燥的计算会让学生逐渐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排斥心理。

1.2作业量过多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多数教师会采用题海战术,认为学生练习得多了,考试时遇到同类型的题目自然能得心应手,因此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这就导致学生课后作业量过多,学习兴趣减弱,一定程度上还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对学生的发展不利。这也是“双减”政策提出控制作业量的现实原因。

1.3不具有差异性,学生比较被动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这是客观存在、无法避免的,由学生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先天基因等要素决定。通俗来说,每个班都有学困生、中等生和学优生这几种水平的学生。所以,同样难度的作业,也许学优生轻轻松松就能解决,但是却超出了学困生的能力范围,他们即使花费再多的时间与精力也无法找到突破口。然而,就目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情况来看,不少教师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一刀切”的方式布置作业,学生十分被动,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样的数学作业让学困生“吃不消”而学优生“吃不饱”,所以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2“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2.1设计趣味性作业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趣味性的数学作业,以此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以趣味性的作业拉近学生与数学作业之间的距离,减少学生的抵触心理,有助于学生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比如,教师在讲解“24时计时法”这一节内容时,就为学生布置了“我是小小时间记录者”的趣味性作业。教师通过布置这一趣味性作业,能够让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学会用24时计时法来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初步掌握简单的计算时间的方法。“我是小小时间记录者”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制作表格的方式来展示自己某一天的时间计划,或是自己一天的经历。由于这个作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难度较小,只需要学生记录自己一天的计划或经历,因此班级里的学生基本都较好地完成了作业。通过完成作业,学生不仅掌握了24时计时法,还形成了科学安排时间的意识。趣味性的作业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乐趣,给予学生轻松的思考环境,让学生的思维可以自由发散,进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够从多元化的角度去看待数学知识,并尝试用不同的思路去解答数学问题。

2.2观察生活问题,自主设计作业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可以适当指导他们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鼓励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自已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小组讨论是否有其他解决方案,以便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增强对数学知识的适用性。例如,有一名六年级学生去购物后,自己设计了以下问题:本次购物中总共花了48元,分别买了饼干和笔,其中饼干6袋,笔是12支,结果饼干与笔的价格分别相等,那么它们的单价各自是多少呢?针对这个问题,一-般学生主要使用常规思维回答:先把总价分两份各是24元,然后除以各自的数量,得出单价。当然,这样的解题思路得到结果正确。但是当把这个问题分发到学习小组中进行研究时,有学生却提出了与之截然不同的解题思路:先把两种物品的数量进行对比,因为两种东西的总价格相同,知其单价的数量之比是2:1因此可以列出方程来进行计算,假设笔的单价是x元,则6x2x+12x=48(元),解方程后得出x=2,即笔的单价是2元,则算出饼干的单价是4元,结论一模一样。

2.3作业设计体现层次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布置作业。通过作业设计的分层,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巩固与应用,让所有学生都有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数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作业实现提升与发展。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对作业进行分层:对于一些基础稍微薄弱的学生,布置的作业要相对简单,学生只要通过做作业能够掌握圆的特点、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及其运算规律就可以;对于一些基础较好、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就要布置一些提升性的应用题目,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计算规律,培养空间意识,能够利用圆的知识解答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做到熟练应用。

2.4设计实践型作业

小学生常常由于理解能力不足,导致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或是有所偏差。因此,教师要通过设计实践性强的作业,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获得真实的学习参与感和完成作业的满足感。除此之外,这也能够让教师观察和分析学生是否能够较好地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位置与方向”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实践型作业,借助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辨别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并用语言准确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将自己的思考过程与判断方式用语言表达出来,以达到让学生学会准确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教学目标。实践型作业丰富了学生的作业形式与作业内容,达到了良好的作业练习效果。完成实践型的作业,需要学生摆脱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结合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进行自主探究与学习。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积累经验,锻炼能力,规避自己经常犯的错误,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在设计实践型作业时结合课本上所没有的内容,丰富作业内容和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展学生的学习面,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学习方法。

结语

“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数学作业设计要服务于生活,要符合学生兴趣与爱好,要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与发展情况。数学教师应该以优化作业设计为途径,真正做到控量减负,创新增效。

参考文献

[1]夏冬一.“双减”目标下小学数学有效性作业的设计策略[J].辽宁教育,2019(01):39-40.

[2]陈岳婷,陈振华.“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初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19(34):45-46.

[3]高凤英.落实“双减”政策,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数学大世界,2019(11):73-7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