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加减法运算的教学策略分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小栋

江西省丰城市荣塘小学 331121

摘要

小学阶段的儿童有一定的心理特点,也有一定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并运用合理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小学数学学科,它会伴随着枯燥性、乏味性等学科特征,因此,要以学科特征为依据,引入趣味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加减法;教学策略;心理特点

正文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优化调整小学数学加减法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样这项教学可以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思考和计算加减法算式,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习难度更大的数学学科,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以现实层面为基础,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多地小学数学加减法教学状况不佳,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这项教学的教育意义大打折扣。针对这一情况,应该从新课改的角度出发,对优化措施进行探索,从而对小学数学加减法教学进行改进,提高这项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加减法教学现状分析

()教学过于依赖情境

从新课改的角度来看,数学加减法教学中巧妙的、合理地运用情景教学法是非常适合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有效学习。当然,前提是情境教学法的确适合应用于数学教学之中。但现阶段,很多教师片面地认为加减法教学离不开情境,缺少了情境,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当前数学加减法教学过于依赖情境即便是情境的设置比较牵强、比较费时也坚持应用,致使数学加减法教学效果不佳。

()课堂练习时间无保证

数学加减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数学运算能力,使之能够灵活的、准确的运算各种难度、各种形式的加减法运算。为了真正实现这一目的,数学加减法教学之中除了要进行必要的"算理"教学之外,习题练习的进行也是非常必要的。但立足于现实层面,发现一些教师错误的理解新课改要求,认为数学加减法教学中数学练习符合要求,为了避嫌,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反复进行"算理"的讲述,未给学生创造课堂练习的时间,致使学生基本计算技能未能得到训练和提升,相应的学生运算能力难以提升。

()忽略了口算练习

口算是加减法运算的基础,是提高学生数学加减法运算速度和准确率的关键。所以,为了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水平,增强学生运算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同样非常重要。但遗憾的是,目前诸多数学教师口算意识淡薄,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加减法教学的过程中,很少安排时间来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致使一些学生连20以内加减法都不熟悉。

二、小学数学加减法教学有效展开的策略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合理展开加减法教学活动

小学时期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特征,对枯燥的、乏味的、难理解的数学知识比较排斥,这使得很多小学生都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加减法教学中来,被动跟随教师步伐来进行知识学习,致使小学生加减法运算学习不佳。为了改变以往数学加减法教学不足,使之良好展开,教师应当保证此项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心里特点,也就是保证数学加减法教学具有较高的趣味性。为此,教师在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规划设计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详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尤其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学习状态等,进而筛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将其巧妙的融入到数学加减法教学之中,提高该项教学趣味性、有效性、教育性。例如,某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加减法教学时,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动画融入到了教学之中:羊村运动会结束了,村长给运动员发奖品,其中喜羊羊获得了12块糖,美羊羊得到了7块糖,懒羊羊获得了5块糖,那么谁获得糖最多?如果喜羊羊给懒羊羊3块糖,那么懒羊羊有2块糖,喜羊羊有几块糖?得到了喜羊羊给的糖之后,懒羊羊比美羊羊少几块糖?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列出算式,并且让学生思考和探讨,共同解答算式,让学生更加准确的掌握加减法计算法则,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设轻松、愉悦、自然的教学环境,能够放松学生紧张情绪,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为了提高小学数学加减法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节学生良好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效学习,势必能够提高学生知识水平。那么,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呢?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某一生活场景或者动画场景,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画情境等,将其呈现在数学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势必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感染和影响学生,此时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的进行加减法算式的思考与计算。

()巧用教学方法,提高实际加减运算效果

通过对小学数学加减法教学的了解,确定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教授学生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之后是两位数加减法的运算,再次是混合运算。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学习加减法,还要注意巧妙的运用教学方法来组织学生进行不同难度的加减法运算。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10以内加减法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比较喜爱的五子棋、玻璃弹珠等形象的演示加减运算过程,以便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有效学习;在组织学生进行两位数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清楚"十位"和“各位"的意思,进而通过列竖式的方式来简化说明运算过程,以便学生能够清晰的认识两位数计算规律;在组织学生进行混合运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学生一些解题小技巧来帮助学生更加轻松的、准确的解答混合运算式,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总之,针对不同难度的加减法教学,教师应当注意采用适合的方法或者手段,以便简化抽象的、逻辑的加减运算,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结合日常生活,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真正做到这一点,应当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日常生活来创设数学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思考生活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加减法来解决问题,如此势必能够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例如,某教师下达了让学生帮助妈妈买菜的实践体验活动,并且将买菜过程中各种蔬菜付款时产生的加减法运算写出来并计算结果,最后呈现在给教师,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科的实用性,对数学学科产生好感,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之中锻炼自身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加减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实际来掌握加减法运算。比如在学习“三位数减两位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超市买菜时都会用到加减法运算,而现在超市推出了“买一赠一”的活动,有的人买了一斤菜,又买了两斤肉和一瓶酱油,一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课下查找相关资料来解答。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加减法运算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影响其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首先,在小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其提供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帮助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10以内加减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小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对于10以内加减法的理解,从而提高其计算能力。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其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例如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知识归纳和总结,帮助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实际计算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后练习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比如在进行数学加减法运算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一些简单的加减法运算题与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对题目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理解。教师可以将一些简单的数学题与学生一起计算,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理解题目内容,提升学生对计算题的理解能力。此外,在练习中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检查,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七)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加减法运算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加减法运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有五个苹果,可以吃掉两个苹果,还有三个苹果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进行自主思考,通过对题目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小学数学加减法运算教学效率。

(八)加强计算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小学数学加减法运算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练习,通过反复、大量的练习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计算练习题,如20以内加减法、100以内加减法等。教师可以将这些题目作为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对于10以内的加法运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计算20以内的加法,再计算10以内的加法;对于10以内的减法运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计算10以内的减法,再计算10以内的减法。通过练习来巩固学习成果,增强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结语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展开数学加减法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水平,增强学生运算能力。但基于本文一系列分析,确定小学数学加减法教学现状不佳,存在教学过于依赖情境、课堂练习时间无保证、忽略了口算练习等问题,导致数学加减法教学效果不佳。对此,笔者建议通过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合理展开加减法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巧用教学方法,提高实际加减运算效果、结合日常生活,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等对策来改变教学现状,提高小学数学加减法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吴金娥.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J].华夏教师,2022(11):15-17.DOI:10.16704/j.

[2]周应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2,24(07):182-184.

[3]徐乙鑫.项目化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6(02):109-112.DOI:10.16020/j.

[4]林加富.小学数学课堂深度教学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22(06):112-114.

[5]黄文宏.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对策[J].数据,2022(03):177-17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