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教育融入小学科学课堂的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亨巴特·马奎

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第一中学 839200

摘要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劳动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最近几年,随着劳动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并逐步将劳动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小学科学的实践和探索性比较强,在它里面渗透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和价值。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劳动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就“劳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途径作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小学科学;劳动教育;实践与思考

正文

引言

小学科学本身就有着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功能,然而,在现实的科学课堂上,大部分的老师都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导致很大一部分的小学生对劳动的认识性不高,不愿意劳动。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强化对劳动教育的渗透,并对采取什么样的有效策略进行积极的积极的探讨和思考,这样才能把劳动教育融入到科学教学中来,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他们的劳动素质。

一、劳动教育的概念

劳动教育指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以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生产技术知识、劳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对知识、技能、态度、习惯和价值观的整合的素养教育活动。从劳动教育的理念出发,既要通过劳动技能的培训,让学生掌握劳动的知识与能力,又要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让他们意识到,劳动能够使一个人更加有担当,更加有责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而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领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文化、有奉献情怀的工作者。

二、劳动教育对于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意义

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倡导的是探索性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动手动脑、主动体验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结合该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参与一定程度的劳动,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劳动素养,这就是科学教学应该担负的学科职责。教育改革的形势要求学生学习和继承劳动精神,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生活中养成积极参与劳动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以,科学教师可以将小学科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氛围,并在劳动中体会到快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使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热爱劳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水平,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当今社会,物质条件提高了,劳动机会减少了,学生们普遍缺乏劳动意识,也容易形成浪费现象。而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进而在生活中学会勤俭节约。

三、劳动教育与科学学科融合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思想上重视不够

部分学校因受到基本教育条件和地方办学条件的制约,没有适当地开展劳动课程。有的学校,甚至于很少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或是将劳动教育理解为让学生从事体力劳动,从而导致劳动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没有得到体现。一些老师缺少先进的教育观念,在授课时,不能严格遵守《劳动教育》的课程标准,不能有效地运用劳动教育的学科特性,融入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从而造成了劳动教育课枯燥乏味,劳动育人的观念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学校的劳动课程只是一个空架子,无法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二)课程安排上形同虚设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在教育理念上还存在着忽视劳动教育的问题,尽管学校的课表上有劳动教育课程,但是它都被当作自学,或者被语、数、外课程所占据,导致学校上到领导,下到师生,都忽略了劳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作用。有些学校即使开设了劳动课程,也不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而是组织学生进行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工作,因此,在劳动课程中,学生们并不能真正学习到一些技能和常识。

(三)授课方式单一陈旧

部分学校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而且存在着严重的老化现象,在学校开设的劳动课程中,很少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也缺少科学的育人理念的支持,因此,上课的方式比较单一,课堂上缺少了热情和生机,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四、劳动教育与科学学科有机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整合课程资源,让劳动与科学携手

将科学思想渗透到小学劳动教育中,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有利于提高边远地区小学劳动教育的水平。因此,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应积极研究课程特色,更新教育观念,把现代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中去。特别要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用科学的头脑来适应教育变革,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富有科学化的手段。让学生在先进的教育手段的引导下,逐渐爱上劳动课,将劳动课作为抓手,培养出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习惯和品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劳动和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科学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劳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生动脑筋和动动动手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落实“五育并举”的科学化育人理念。

比如,在课堂上,可以与学生一起种植向日葵、土豆、辣椒、西红柿等。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培养他们的观察与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和观察,使学生学会写日记,并学会与同学分享。让学生们在照顾蔬菜成长的过程中,逐步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在科学的课堂氛围中开设劳动课程

劳动教育对于小学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人的成才标准,除了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就外,还在于其品德修养。如果一个学生从小就缺少了劳动教育,那么即使他表现得很好,长大后也会缺乏责任感。所以,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使他们在集体劳动中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民族的要求。

以《中华小厨神》这一五年级劳动课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美食图片,使学生从美食文化中体会到中华美食的奇妙之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师与课件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可以使用课前已经准备好的食物,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合作做水果沙拉,让学生在合作劳动中,体验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理。当小学生完成了各组水果沙拉的制作工作之后,老师会组织学生一起进行点评,从创意、造型、色彩搭配等方面对小学生的创造价值进行充分肯定,从而让他们对“一餐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有了深刻的理解,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还要学会珍惜。劳动教育是教育的最佳资源。

(三)通过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实验探究活动是小学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实验探究活动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同时,小学科学的课程内容大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较大的关联,因此在实验探究活动教学中,教师也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例如,在新教科版六年级“斜坡的作用”的教学中,本节实验探究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斜坡具有省力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搬运土壤”实验,并将其分为梯级式、下坡式和上坡式三种。之后,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组,让学生自主感受搬运土壤的过程中,在哪一种状态下最省力气,学生在劳动后对比后,会发现利用斜坡面是最省力的。其次,老师要给学生们设置不同的坡度,引导学生们去探索,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感觉到,在攀爬的时候,坡度越小,就越容易。通过本课程的探究,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有关科学知识,而且收获了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四)利用废旧资源,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在学校的劳动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培养,让他们在科学而有趣的手工劳动中变得更聪明、更自信。教师可以让学生平时多留意收集身边的废旧物品,比如纸盒、塑料袋、一次性筷子、塑料杯、毛线、鸡蛋壳、树叶、石头、纽扣等。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把这些东西变废为宝,让它们旧貌换新颜。教师可以先在课件中展示一些漂亮的手工艺品,然后请学生拿出自己搜集到的物品,认真想一想,怎么把物品变回原来的样子。小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强,经过他们的改造和装饰,这些不起眼的小玩意儿,很容易就能变成精美的艺术品。学生们用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来装饰教室,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热情,还可以使学生们对环保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懂得节约资源,提高利用效率。

(五)重视家校合作,劳动与科学并行

如今的小学生,不管家境如何,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这就造成了小学生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智力虽高,手脚却迟钝。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必须要家校共同努力,让家长们也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通过家庭的科学引导,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并强化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学生在家里的时候,父母要舍得使用孩子,要有意识地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让他们自己独立地洗鞋袜,整理衣服,倒垃圾。当父母下厨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在一旁看着,同时也可以帮助父母把蔬菜摘下来,洗干净。父母要记住,孩子用得越多越聪明,一味地包容和迁就,不仅会让孩子变得懒惰和肥胖,更会让他们失去责任感,变得自私和任性。每年植树节的时候,父母都会与孩子一起种树种花,让孩子与树木一同成长,共同见证树木的成长,让孩子在参与其中,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与此同时,老师们也要在班级群和家长会上适当地宣传一些科学的劳动理念,让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让每个孩子都能长成自己应该长成的样子。

(五)组织劳动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只有坚持科学的教育观,劳动教育课程都能发挥出教育的最大价值。劳动课程对于小学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视和运用它,对于小学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营造科学氛围,用劳动教育的魅力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积极性。通过多种劳动活动,使学生在劳动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师生间的沟通。在劳动课程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得到提升,从而可以主动接近大自然,放下手机,投入到家庭的劳动中,学会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懂得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恩。可以主动帮助父母减轻压力,不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可以主动承担家务工作,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六)完善教育评价

首先,从教师角度来看,为了激励教师自觉地完成劳动教育任务,有必要将劳动教育成果纳入教师的考核指标。与此同时,还应该要求教师在课前、课后等多个阶段,做好劳动教育的准备工作,并制定相关的标准,并严格遵守,从而保证教学效果。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校应该不断地改进科学课程中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从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结果三个方面来考虑,并将其纳入到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去,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劳动教育中来,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劳动教育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关于劳动教育的价值观念和习惯的形成,不能仅仅依靠老师的教导,而是要让学生长时间地处于劳动精神的氛围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在评价标准中要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学校不能只注重最终的学习成果,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结语

总之,劳动教育对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劳动的不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在生活中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劳动元素,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科学,发现科学奥秘,还要用言传身教的方式,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劳动的习惯,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慧敏.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导学,2021(18):56-57.

[2]王敏丽.浅谈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探究性能力的措施[J].考试周刊,2020(38):9-10.

[3]王素霞.浅谈小学生劳动教育校内外资源的开发利用[J].新课程(上),2018(9).

[4]赵莹.核心素养培育下的西安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