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思考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双减”政策;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优化措施
正文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中,要深入分析课本内容,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老师们一定要了解信息技术是要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的重要性。目前,一些老师还在照搬常规的授课方式,忽视了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造成了实际应用能力的下降。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要引导他们在学习中运用理论,培养他们的动手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加深他们的印象。要把“双减”的精神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中去。
一、双减"政策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意义
“双减”政策使同学们的学习负担有所降低,而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老师们更应该认识到,教学以促进同学们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学习成果,而是要不断地进行改革,使课堂形式多样化。在实际操作中,老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如何实现“减量提质”,不管是讲授内容,还是布置任务,都要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信息技术可以让同学们认识到先进的技术,培养同学们的思考能力。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明确其教育目的,加强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视。从基础入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促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问题
(一)对教学重视度不够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大部分的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笔者以为,目前最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信息技术课曾一度被边缘化。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老师对其的管理也相对松懈,因为学校对其缺乏足够的关注,因此,难免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从而造成其对其学习的消极态度,许多同学上课时精神不集中,还会有上课时开小差,逃课现象发生。由于学校不能脱离传统的教育观念,所以将大量的资金与优秀的师资力量都投入到了文化课中,这就造成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资力量薄弱,而老师的总体素质较低,因此也就不能创造出有效的课堂。
(二)教育方式的陈旧
在现代经济中,信息技术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力量和力量。由于信息技术的本质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所以对于新的东西,他们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兴趣。但是,如果老师一味地向他们进行理论性的讲解,则会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不到要点,从而使他们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些老师讲课时,常常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几乎没有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而在布置的家庭作业中,更是要求同学们死记硬背,大大降低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再向外扩展更是难上加难。
(三)教育和设备较差
在中国,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新兴的手段,它的引入还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在开设该课程的过程中,有些同学因为投入的经费不足,加上对该课程的认识不足,直接造成了教学设备的滞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如电脑之类的仪器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问题,而由于缺少专门的维护人才,使得这些仪器不能满足日常的教学需要。在课堂上,老师通过 PPT课件来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但是很少有学生能亲身实践的机会,这给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于这种情况,相关的主管机构一定要提高对这方面的关注程度,增加在初中的信息技术硬件方面的投资,确保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效果。
(四)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扮演着重要的“引路人”和引导的重要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的 信息技术老师大多是应届毕业生,尽管他们已经取得了全国的职业资格,但是因为工作的时间太少,个人的工作经历又太少,所以会产生很多问题。例如,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有的人对某一项工作或原理了解得一清二楚,但是却不能用言语使学生理解。许多年轻的老师,都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他们的整体素质不够,没有足够的表现和组织能力。
(五) 信息技术课本不能与现实的教育相融合
目前,许多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时,只重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以为学生只需要理解理论知识就可以了。然而,事实上,实际操作与实际操作一样,都是很关键的。在进行实际作业的时候,老师们也不能真的与学生们融为一体,只是给他们分配了一些任务,让他们象征性地进行操作,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这种做法不但没有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反而会让他们感觉到信息技术学习过于简单,无法进行深度学习。
(六)初中生的信息技术素质较低
初中生对于外部环境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初中阶段表现得最为突出,有了一部分人热衷于研究,乐于尝试新的东西;另外,还有一些同学缺乏良好的自律意识,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需要程度存在差异,特别是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
三、基于“双减"政策背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具体优化措施
(一)树立正确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信息化教育中,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即总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教起来很难,学生学习起来很枯燥。陶行知是中国一位知名的教育家,他曾提出过“教与做相结合”的学说,即老师要善于教授,而教授的对象和重心都是以学生为本。“教得好”的老师,才能真正掌握教学要领,培养出真正的“学得好”的学生。要处理好“教师”“课堂”和“学生”的关系,做到“教”“学”和“做”相结合。在“双减”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抛弃以往的教育方式,从消极的学习态度转变为积极的、消极的、积极的。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与学生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质量.只有在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教室里,学生们才能融入到教室里,从而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双减”对新课程教学提出了“和谐”“民主”“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方法”等五个方面的新特征。重视将教学任务与学习任务相融合,在进行信息技术作业的设计时,要避免出现重复性、机械式等问题,要做到与新课程改革内容相一致。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能够和同学们进行交流,找到同学们的兴趣,把兴趣作为切入点。在七年级下《认识多媒体》这一课程中,通过对多媒体的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多媒体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在上课之前,老师可以让同学们来寻找周围的多媒体资源,进行预先的预习,并从各种途径搜集关于多媒体资源的资料。“教学引导”部分,通过录像的形式,介绍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过程。随后,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多媒体包含了什么?”在老师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快速地复习自己的预习。此时,借此机会,对同学们进行了详尽的多媒体技术讲解。在此期间,若有同学发问,老师要耐心解答。对于那些不善于学习的同学,老师们应该多加体谅,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时候,老师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要尽可能地做到浅显易懂,并且要学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技巧,让他们能够放松对老师的警惕。在交流中也可以运用一些小技巧,例如,可以给予学生目光的肯定,话语的称赞,这样,学生在获得了肯定后,就可以放心地与老师进行交流了。
(二)强化“双减”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影响
在“双减”的背景下,从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等几个层面,对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进行了新的探索。首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这是激发学习热情的重要保证。但是,情景的创造并非没有目的,也并非简单地在课堂上讲述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之后再简单地添加一些情景,情景的创造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规则。有些教师一味地去创造与所教内容毫不相干的情景,最后只能起到事与愿违的效果。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是学习环境的实质;要使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有效地提升,就必须通过创造引发思考的情景,来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的能力。做老师的要引导,唯有经过自己的经历,最后找出结论,方能明白它所蕴含的含义。情景的创设可以采用各种方式,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或者设置一些小的游戏链接。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切合教学内容,不能背离课本和现实。七年级下册《图像处理的综合运用》这一课时,“魔棒工具”是该课时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老师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一张新昌沃洲湖的图片,并配上一句话:“有一日,紫月陪着家长到新昌的湖边,拍下了很多美景。”还有一幅画,画的是一个池塘,但是画面里的场景很混乱,你们有什么建议吗?”有的同学说,能用毛笔画出一条鱼,有的同学说,他能用毛笔将这条鱼抹去。此时,老师就可以介绍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魔棒工具”。教学结束后,请同学们到舞台上进行演示。老师要细心观察,一旦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就不能马上指出,而是要有足够的耐心,让他们去回想重点和技巧。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不断地以一项学习任务为中心来进行学习。一旦成功,同学们都会感到自豪和满足。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让同学们自己提问,自己动手,自己动手去做,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团队精神。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尽可能地用商量的口吻跟学生进行沟通,例如:“这个问题你们是如何看待呢?”“有没有哪个同学有不一样的看法?”只有老师能够完全敞开心扉,学生才会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多变的文字》一课时,主要目的在于使同学们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图形处理工具,从而为将来更好地了解和运用图形技术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课程启动之前,先向同学们讲解诸如“变形文字”“文本遮罩工具”等相关知识。在情景引导中,要求同学们分成四个人来探讨“预防传染病,从我开始”的字体的设计概念和手法,以及正常字体和蒙版字体的差异。然后要求各组根据蒙板上的字,进行各自的创作。最后,请各组同学到讲台上进行展示,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展示。
(三)加强教师的创造性,促进其教育水平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推进信息化教育,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创造力和教育水平的培养。初中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新鲜。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在多媒体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案。在课堂上,要根据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同时要充分利用好课本的优越性,并要在课堂上加以指导。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课程《编辑音频素材》,以使同学们认识到将语音转换为数码语音的优点为中心,这是这一课程的主要内容。把被试分成两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别采集录音和小组成员进行转换。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巡回指导,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并从中挑选出少数人进行示范。
结语:
总之,“双减”政策的实施,要求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要积极创新,要把新观念融入到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中去。老师要始终扮演着“引路人”的作用,在信息技术中,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双减”以降低学习负担为中心,强调对学生的核心素质的培育,对他们的探究能力和领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老师们不能仅仅只是简单地教授他们所知道的内容,而要以他们的全面发展为第一要务,最主要的还是要将他们的创造力培养起来。对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引导,使他们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从而获得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敬雄“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策略[J].新敏师,2022(03):44-45.
[2] 袁军辉生活即教育教学即研究一 双减”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研学课堂”的实践探究[J].江苏敏育,2021(94):60-62.
[3] 陈进.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C]. 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五), 2021:607-609.
[4] 齐姝涵.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C]. 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三),2021:276-279.
[5] 刘其建创客教育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分析[C].首届“何以为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21:563-5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