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生成性资源,促进地理和谐课堂发展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田光进

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 226002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尤其是“生成性资源”)的获取与文章写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地理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师生教学相长的依托和基础;是由“最近发展区”向终极目标递进的阶梯;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是营造和谐融洽、快乐愉悦课堂氛围的道具。倘若离弃了教学资源,课堂教学终究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巧“师”亦难成无米之炊。

“课堂生成性资源”通常包含两方面内在意义:资源是动态生成的,是在教学活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产生的,不是预先计划和设定的产物,它们是课堂中一次次美丽的邂逅。动态生成性课资源”与传统教学资源有着天壤之别,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是可以在预设并明确用途资源作用的最终结果是生成性的、有价值的、有生命力的。在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的资源,如知识、行为、体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假若对之加以合理利用,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法与技能的习得,健康向上的生活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复论证,窃以为:“地理课堂生成性资源”大致可以分为“无意(被动)建构型”和“有意(主动)建构型”。

一、无意建构柳成荫 神来情感和谐之声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言:“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课堂教学过程,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产生教师教案预设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即在言语、行为、情绪表达方式中横生枝节,它们或正确、或错误、或积极、或消极,且具有动态性,稍纵即逝,教师只有孕育慧心,练就慧眼,准确、及时、有效地捕捉到这些生成性资源”,取精华、去糟粕,加以合理充分利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才能使课堂不断涌现鲜活、生动、精彩的画面,进而促使灵动、本真、生命课堂的生成

例如,笔者曾经在教授“淡水湖和咸水湖”的相关知识时,在学生明晰了淡水湖和咸水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之后,于课堂留白之际,就有学生在下面议论纷纷、畅所欲言——甲生:“有进有出,淡水湖;有进无出,咸水湖……”乙生:“有进有出,湖泊里的水在不停地流动和更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时刻充满着清新活力,湖泊也吃了‘你的益达(某口香糖广告语)!”丙生:“有进无出,湖泊成了一潭死水,水波不兴,就如死海一般,可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丁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进有出,湖水奔腾不息,清明澄澈,晶莹透底,水草逶迤,鱼翔浅底……”学生们的言语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阐述精辟,言简意赅,词藻葳蕤,诗意氤氲。笔者不禁莞尔,鉴于学生们已经深刻理解并掌握了该知识点,笔者就想顺势而下,直接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然而,学生们的妙语和笑靥牵绊着我的脚步,驻足流连,细细吟味众生的“进出之言”(进:河流流入湖泊;出:河流从湖泊流出),“滴水藏海”的韵味慢慢地弥漫开来,袅袅升腾,萦绕心头。瞬时,笔者如饮醍醐:学生们的反馈不就是一种神来之笔——德性教育的“生成性资源”吗?教学中某些素材资源与一些社会道德现象间,隐约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我们可以在其中捕捉到些许教育的契机,理清其间丝缕关系,将育人的潜力挖掘并放大出来,发挥“蝴蝶效应”,育人效果不容小觑。于是,笔者适时地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充分肯定、赞赏学生们看似戏谑的总结后,顺水推舟地呈现出另一“生成性资源”。(笔者平时有所涉猎此方面内容,况且教室有网络,可以随时获取资源)

伽里里海(淡水湖)和死海(咸水湖)

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一个是淡水,里面有鱼,名为伽里里海。从山脉流淌下来的约旦河带着飞溅的浪花,成就了这个海,它在阳光下歌唱,人们在周围盖房子,鸟类在茂密的枝叶间筑巢,每种生物都因它而幸福。

    约旦河向南流入另一个海,名为死海,这里没有鱼的欢跃,没有树叶,没有鸟类的歌唱,也没有儿童的欢笑。除非事情紧急,旅行者总是选择别的路径。这里水面空气凝重,没有哪种动物在此饮水。

这两个海彼此相邻,何以又如此不同?不是因为约旦河,它将同样的淡水注入;不是因为土壤;也不是因为周边的国家。区别在于:伽里里海接受约旦河,但绝不把持不放,每流入一滴水,就有另一滴水流出,接受与给予同在。而死海则精明厉害,它吝啬地收藏每一笔收入,决不向慷慨的冲动让步,每一滴水它都只进不出。伽里里海乐善好施,生气勃勃,死海则从不付出,死气沉沉。(引自某期《青年文摘》

材料行文,如行云流水,流畅灵动;文字清丽雅韵,隐含禅意之美,意蕴深刻。古人云:“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们徜徉在字里行间,且吟且咏,啜饮几口“心灵鸡汤”,沁心入脾,悠远绵长。不知不觉地,春风潜入心扉,携滴滴雨露,落在灵魂的深处,浸润发酵,藉此,灵魂得以洗濯和净化,情感受到熏染和撼击。原本静如止水的心海,当此时,众生摇橹泛舟,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终究禁不住水波兴起,涟漪荡漾:受人滴水,报之涌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咀嚼体味羊跪乳、鸦反哺、湿草马垂僵”的感动,立志践行“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的诺言,感恩之情盈满心间,涤荡胸怀。且看此刻的课堂,无言胜有声,如深山幽林里的空谷:静谧、空灵、深邃,学生们静处其中,心境空明,任由“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管他“庄周梦蝶?蝶梦庄周”,兀自禅思泉涌,思绪千载。屏气凝神之际,笔者依稀能聆听感受到学生们思想、情感、生命拔节分蘖的声息,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人之初,性本善。常怀感恩、常思回报,是人性回归善良的一种表现,也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古语说得好,“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一种胸怀、一种气度、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与生俱来却又必须终身为之坚守的做人底线。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反复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是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以前,就提出‘人格防’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有道是“春秋易逝、德心难育”,如是在教学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渗透道德教育,将教学与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水乳交融,是课堂教学的真境界;诲人无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真教育;是同步实施教书育人卓有成效的途径之一。

在上述的案例中,言者(学生)无心、听着(教师)有意,学生是“无痕教育”资源建构的“无意引领者和启发者”,教师是实施资源建构的“推动者和操作者”,教师的行为虽为被动,应“生”而生,但亦不失为一种随机应变的教育教学智慧、艺术体现。毋庸讳言,“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无意建构、巧妙运用,在某些时段、某种程度上,往往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二、有意建构花争发  穷尽治学和谐之韵

众所周知,高中地理知识相对比较抽象、晦涩难懂(主要针对自然地理),对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要求比较高。学生如果未能深谙有效且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不曾享受过“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喜悦之情,便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无论是新授课,抑或复习课,教师都要极力摆脱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学模式、思维习惯……”的桎梏,努力挣脱“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社会对地理学科地位的误读偏见……”的枷锁,还教学一片广阔自由的天地,以便教师勇于、勤于、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 ,主动建构丰富多彩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或采取直观形象的手段,向学生展示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或以生动感性的语言,向学生描述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或创设栩栩如生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地理世界中自由飞翔驰骋。以多样且有效的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个性心理需求,从而唤醒、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兵者,诡道也!”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地理课堂教学同样需要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制造契机,营造“愤悱”情境。圣贤先师孔子曾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如果不想法设法把学生置于“非知想知、非懂想懂、难言想言”的境地中,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曾几何时,笔者在高三复习“热力环流”(隶属高中自然地理中的难点、重点)时,心中原本以为学生在高一时,对此内容已经有所接触,应该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较强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比较完善的认知结构体系。然而,例行的课堂诊断性测试告诉我:学生的基础不扎实,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对于“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规律理解不透彻。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教学,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实验,形象直观,容易理解,而且妙趣横生,学生参与度高。由于事情的突发性,笔者事先没有准备实验器材,以致教学一度处于胶着冷场状态:是为了继续完成教学任务,对知识盲点任之听之、放任自流?还是停顿补救、稳打稳进?最终,笔者选择了后者,独辟蹊径,主动地建构一个“生成性资源”——简易的观察实验:实验过程:选择在教室门口比较空旷安全的地方,点燃一小纸堆,让学生注意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由于知道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伴以“愤悱”情境,学生们观察很仔细)。问题探究: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讨论——纸片、灰烬为什么会这样运动?教师点拨:根据空气热胀冷缩的原理,绘制同一水平面上冷、热两地之间“热力环流”的简略示意图(注意流程的有序性)。拓展延伸:思考一下,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理现象也属于“热力环流”的范畴(比如“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山谷风”等)?这个教学实验资源的设置,根源于生活,可以说是“就地取材”,简单易操作,有助于学生对“热力环流”原理规律的理解及运用,而且学生还会有一种亲切自然之感,顿悟自己生活的周边就充满了地理知识,地理知识生活化,使得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水到渠成。纵观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参与,积极思维,效果斐然。

无独有偶,在学习“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的知识点时,学生总是理不清、解不透两者之间的微妙联系。笔者便有意识地建构资源:明晰概念: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而不是指太阳的垂直高度。建构实验:选择晴朗的天气,在教室门前空旷平坦的地方立一直杆,让学生注意观察“从早晨到傍晚杆子影子长度的变化”,结合“早晨至傍晚当地太阳高度的变化”,顺理成章地得出两者之间的数学关系——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的长短成负相关。纸上得来须躬行,教师要善于、敏于启发引导学生将所习得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归纳法与演绎法的灵活运用,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比如,在选购商品房时,要考虑前后两楼之间间距与前楼影长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实践,启迪了学生心智,锻炼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结语

释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在短暂的45分钟课堂中,师生们经常会与众多的“生成性资源”不期而遇。满树梧桐、任取一叶,每一个都是上天的精美馈赠;每一个都能够被窥探领会到课堂教学的艺术真谛;每一个都必须悉心对待、精心建构、潜心运用;每一个资源的建构与运用得当与否,都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不难发现,“生成性资源”就像飘忽游离的猎物,师生们在课堂上驰骋畋猎,张弓放箭,是箭走偏矢、擦肩而过?还是有的放矢、百发百中?机遇和成功是给有充分准备的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构资源能够达到心随意动、信手拈花的境界,根植于教师长期深厚的理论积淀;平时教学中不懈的经验积累;课后深刻的教学反思……同时,毋庸置疑,资源的建构都应至始至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教学理念,身背道德行囊,心怀恻隐之心,从尊重生命发展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发展:健全人格、快乐身心、良好的知识与技能、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等。

一言以蔽之,千锤百炼的漫漫蛰伏磨砺,必然会换来一朝破茧而出、化蛹成蝶的绚丽多姿;教师唯有功夫做在平时,厚积薄发,课堂资源方能灵机生成、妙手得之!地理课堂也定会如夙愿所期,不断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和谐之花!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