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乡土文化的融合
摘要
关键词
乡土文化;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正文
前言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气息都各不相同,地方人民通过民间传说、对联、诗歌、戏剧、方言俗语等载体,来体现自己家乡独特的历史、宗教、民俗、礼仪等文化。这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乡土资源,既可以成为语文知识的源泉,又可以成为开展语文综合学习的有效补充。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进行的课程开发,是一种将乡土文化融入到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一种重要途径,这是一种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一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它还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同时也将生活中的情景带到课堂上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训练,对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这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生存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培养学生知家乡,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怀,将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乡土文化概述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出来的一种物质财富,如建筑,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民俗等。“在人类生活区域内,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多种文明的总和”就是乡土文化。乡土文化的地域性,通常是由该地区的人们所居住的地方所决定的,而这些乡土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进行十分稳定的传承。
乡土文化是从农耕时代的生产和生活中衍生出来的,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演变。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因为各类异质文化的侵入和我们自己对乡土文化的忽视,使得乡土文化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创造出的种种神话传说,风俗传统,奇观建筑,构成了中国独特的乡土文化,是中国人无法取代的宝贵财富。所以,要把传承和保护好当地的传统文化,放在首要位置,同时也要注意开发和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当然,在对乡土文化进行保护的时候,也要讲究保护方法的制定,在保护的过程中,要对乡土文化进行取长补短,还要加入一些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要素,还要重视对乡土文化精神内涵的保护,这是关系到乡土文化传承的关键。
二、乡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一)体现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既能给语文教师带来更广阔的教育视野,又能丰富教学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乡土文化的普适性,让学生把乡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探究欲望,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学中,通过乡土文化资源的作用,教师能够与学生一起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高尚情操
语文教学既要强调工具性,也要强调人文性,而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各种乡土文化的知识,正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特征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意义,进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人文意识的觉醒程度,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民族的热爱之心,使学生的爱国意识与家国情怀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三)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对学生的培养已经不是以前那么单一,而把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情趣作为一个重要的目的,这就引发了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语文老师们开始对原来的教学方法展开改革,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发展,逐渐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从学生学习的观点来看,将乡土文化与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相结合,更注重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就会促使学生从过去被动地接受知识,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
(四)引导中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乡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以往,在“分数至上”的错误思维影响下,语文教学中对乡土文化并没有给予太多重视。但是,在诸多外部因素的冲击下,很多教育工作者也意识到,乡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危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识也越来越浮于表面。所以,将乡土文化的概念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帮助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乡土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为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将乡土文化融入到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一)转变教学模式,渗透乡土文化
要将乡土文化资源运用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教师要摒弃以往僵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灵活运用乡土文化资源,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使其与初中语文的教学相结合。
比如,在 “我们的互联网时代”这一节中,初中语文老师所说的综合性学习,指的就是把语文课堂与其他知识或生活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乡土文化的渗透是综合性语文学习的基础。所以,在这一环节中,语文老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老师们可以组织同学们开展一次“点赞故乡-宜春文化”的网上宣传,既能达到全面的语文学习,又能对乡土文化进行渗入。整个课程共分三步,第一步是组织同学们到宜春各地的文化名胜进行参观,加深对文化遗址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想。第二步是课堂分享,同学们分成几个小队,把自己在参观时看到的内容、照片,用幻灯片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然后再由各个小队的队长用幻灯片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第三步,老师进行课堂总结,并对同学们的讲解作了评估,同时也对同学们的讲解作了补充。这种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对乡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一个人只有懂得爱自己的家乡,才能从心底里激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乡土文化资源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方面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老师可以先让同学们认识万载县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让同学们先热爱自己的家乡,然后再从家乡出发,进行情感的启发,使同学们的情感更上一层楼。
在教学中,老师要利用本土红色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万载县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红色革命老区。位于江西省的宜春市万载县,在土地革命战争年代,万载县曾经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腹地,湘鄂赣边区中共湘鄂赣边区特委、湘鄂赣边区革命委员会、湘鄂赣省委、苏维埃政府及其他省直机关在这里驻守了三年之久。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都在这里开展了革命活动。这段时间留下了大量的红色遗址和大量的红色文物。在教学中,如《黄河颂》、《土地的誓言》等以战争为主题的文章时,可以通过介绍万载县人民积极支持抗战的故事,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革命先烈们是如何为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而奉献牺牲的。在此基础上,结合语文实践,开展丰富的语文第二课堂,指导学生收集万载县红色故事,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三)在单元教学中利用乡土资源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具体的语文综合学习中,教师要注意丰富教学形态,把乡土资源融入到各种教学形态中去。
例如,在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练习中,主题是“写人要抓住特点”,老师在作文课上讲解了人物的描写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生活体验,了解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惯和劳动状况,进而归纳出农民群体的特征,并把这些特征写在自己的作文里。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方式,指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人民的特征,让学生不仅可以描述特定的人物,也可以描述特定的群体,而且都可以抓住他们的特征。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乡土资源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目标应当是多元的,要全面地展开。但是,很多中学语文老师在确定综合性学习目标的时候,对它的认识非常片面,对学习目标的定位也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运用乡土资源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例如,在《三顾茅庐》这一课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诵,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方式本身就很有效果,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朗读中感受到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在初级中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乡土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导入一些乡土材料,使学生对文本有较好的理解。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中,有《猫》、《狼》、《动物笑谈》等课文内容,这些内容都涉及到了动物。在讲解本单元的课文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与动物生活习性有关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对动物有更深的了解,以便掌握有关文章和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乡土资源,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
(五)让乡土生活成为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叶圣陶曾经说过:“文学的本质是生活,离开了生活,就不会有任何的创新。我国的农村,以其优美、神奇的自然风光,以其丰富的人文底蕴与民族特色,为农村学生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创作素材。生活的平淡,精神的空虚,使得农村初中的作文显得空洞、单调,学生们的作文要么是学校要么是家人,没有真情实感。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农村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真实的人文优势,积极挖掘农村生活写作的材料,指导学生从自身和身边的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为农村中学的本土化写作提供源泉,使农村学生的作文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让学生走近大自然,体味乡土之美,不仅能充实写作素材,还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农村里,有蔚蓝的天空,有青翠的山峦,有潺潺的溪水,有鱼儿在溪水中嬉戏,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菜园里,一个个的冬瓜,油光发亮的蔬菜,看着就让人觉得赏心悦目。高低起伏的农舍,有嘈杂的鸡鸣狗叫,这些丰富的自然景观,这一切都是作文的素材来源,教师在教学写作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环境入手,在自己熟悉的家乡中发现美,在素材中孕育美,在书写中表达真。
结语
在新一轮的课改下,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应该从综合性的学习开始,把乡土资源与学生的文化知识融合起来,以此来充实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优化教学资源,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科学地锻炼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达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关心乡土、热爱乡土的情怀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亮升.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渗透研究[J].学周刊,2019(36):53.
[2]农沃平.地方方言作为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
[3]李江都.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乡土资源的利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0.
[4]靳彤.统编本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编写体例及教学建议[J].语文建设,2019(28).
[5][美]伊凡·汉耐尔.高效提问:建构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七步法[M].黄洁华,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20.
[6]黄伟.核心素养视域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深化[J].语文建设,2019(28).
[7]孙菊霞.由“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引起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20(01).
[8]曾祥芹.提高“文章素养”:亟需强化的语文教学理念.中学语文教学,20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