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概念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概念教学;初中数学;策略分析
正文
引 言
数学概念指的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并具有高度的归纳能力,它是学生进行数学推导和公式运算的基础。在初中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概念教学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要让学生对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转化和概念的区分有清晰的认识,并学会运用概念来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有效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了学生处于概念的懵懂阶段,没有看到概念的本质。因此,有必要对概念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对概念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一、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影响因素分析
1.重讲解,轻理解
在概念教学中,重点应放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上。但是,在目前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更多地是以解题训练为主。概念教学形式单一,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在对概念还不完全理解的情况下,学生只能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死记硬背相关的概念知识,最终导致学生思维僵硬、僵化,严重影响了概念学习的效果。与此同时,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讲解、轻理解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最终影响了学生知识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2.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不到位
初中数学的概念很多,其中,有不少是重点和难点的概念。因此,教师应注重观念教学。举例来说,对于一些简单的概念,老师可以一带而过,所以现在许多学生已经提前预习了,对于一些简单的概念,学生基本上能够自己理解;对于较难的概念,教师应加强讲解,并将其与教学案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但是,在实际的概念教学中,因为教师对概念的重点难点把握不清,导致对所有的概念基本都是一概而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了学生后期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3.概念教学中新旧知识的衔接不到位,缺乏系统性
初中数学概念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不管是个别的还是一般的,前后概念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前概念是后概念的基础。所以,在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好概念系统性的原则,强化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性,提高学生的概念学习效率。但是,在实际的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概念教学中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不够充分,缺乏系统性,这种断裂式的概念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融会贯通,也不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二、基于概念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1.搭建数学知识桥梁,使概念具体化
教师在进行陈述性概念教学时,应从具体的概念背景出发,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如果教师在引入陈述性概念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对材料的感受,直接给出概念定义,学生虽然能够准确地表达概念,却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因此,教师要提出问题,设置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要循序渐进,把抽象概念具体化。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中,设置了一个问题:小华14岁,老师和小华的年龄之和是84岁,你知道老师现在多大了吗?提出问题是主要形式使学生了解算式和方程的区别及优越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凸显方程的优势,培养学生方程思想。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学生要从原有的概念知识进出发而探索新旧念教知识之间重要关系学培养学生的已知数学思维想。例如:解析x(x-1)和(x-1)(x+1)方程式发形式以及结果的特殊。以整式乘法为前提,学习因式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拓展知识的脉络层次,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概念有条理有逻辑地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区分概念的性质与性质,归纳出概念的定义
中学数学表达式概念具有判断、定义、关系特征等特征,不需要进行更复杂的操作。比如“一次函数”的判定,只要判定它的解析式是否符合 y= kx+ b (k不等于0)就可以了。在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时,应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入手,从概念的性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和学习,逐渐地探究其性质和性质,然后对其进行界定,通过感知、辨别、分析、归纳,最终形成一个数学概念。指导学生建立和形成数学概念,是使他们更好地了解数学概念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正例,即肯定例证,它包括了概念最基本的性质,使用正例可以使学生对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为概念的使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先让同学们观看图像,并设定问题:这些图形具有什么特征和相同的要素?主要的特性是什么?所有长方形都符合吗?试着下个定义。学生们要观察图形,找到属性,将其归纳,让学生对共同属性进行检验,找到最重要的属性,然后再进行验证,然后给长方形下一个定义。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在不同实例中发现同一性质,区分概念的主要性质,识别概念的形成过程,并不急于将其直接给出,而是运用习题集的方式来强化。
其次,则是观念的反差。通过比较,确定新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还要了解它们的性质和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由于数学的逻辑性很强,教材的内容也是从浅到深,循序渐进,因此,学习数学并不是只看它的本质,而是要把它归纳出来。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与把握。比如,将二元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的解法,其核心思想均为解题;求解方法有多种表达形式,方程可以直接得到未知量,而不等式仅代表未知区间。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又要把它的知识结构合理地组织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3.厘清概念的内在含义,构造概念意象
概念意象在某种意义上对概念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它的本质就是思维方式,它指的是除概念之外所有心理活动的过程。例如,当学生们看到“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图像、极大值和最小值、对称轴所在的象限”的相关函数。首先,重点分析,了解概念的含义。数学陈述性概念主要包括语言描述、符号和表达等,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性特征,因此数学概念教学应从定义关键词入手,逐个加以解释和破解。
例如,“单项式”概念是“字母或数字乘积”,明确概念形式,教学时只需重点讲解关键词,学生即可理解、掌握概念。有些概念除了简单的概念外,还有一些看不见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时, y= k/x (k是常数, k不等于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完成反比例函数图象性质教学后,要讲解函数中 y轴、x轴所围面积的值。因此,数学概念教学应重视关键词,挖掘其蕴涵的数学知识。其次,多层次的表达。初中陈述概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数学表达能力、数学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能力。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转换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体现在表达过程中。例如「直线平行、相交」的多重表达,以及文字、符号、几何等之间的转换,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通过范例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概念,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散性思维。
4.强化概念运用,形成知识迁移
数学陈述性概念的运用要在实际案例中,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理解,概念隐性知识层面是内化的表现,外部则是知识迁移,应用数学概念知识的关键在于练习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探索规律,总结规律,总结归纳,积累经验。练习题的设置对学生的总体要求很高,学生在练习时要给出解题过程,同时要使学生了解应用数学概念知识,不仅要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巩固和强化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可巧设变式,运用概念本质属性的不同情况。变式与反例一样,都是突显概念本质的教学方法,设置不同的情境,使习题难度层层递增,与学生概念认知相一致。设置变式要有启发性,不断扩充原有题目。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式」变式练习中,先判断哪一个方程式为一元二次方程式,再分别指出该方程式的二次项、系数等。先从简单开始,明确方程的未知数、指数、系数等属性,再设置难度较高的习题,逐步将题目的难度层层递增,使学生能在启发式的题目中完成,从而巩固数学概念。最后,数学陈述概念教学应注重把陈述性表达转化为程序性表达,渗透数学算法思想,强化概念应用,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去分母,去括号,移向,合并,化系数为1。习题训练应加强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数学知识运用能力,有条理性的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
5.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对于数学概念,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初中生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很难完全掌握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这个概念时,中学数学老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实际的例子,例如:端午的粽子、埃及的金字塔、北极大教堂,在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三角形后,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另外,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改变教学观念,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态度,进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对教材进行全面探究,精心为学生设计问题情境。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概念教学创新的注意事项
1.创新方法要结合实际
在实践中,教师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中学数学概念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数学概念教学模式也越来越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应在已有的数学概念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积极的改革与创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共鸣,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学习。数学观念不但应用于书籍,而且应用于日常生活,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观念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去。
2.创新过程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全面素质的逐渐提升,需要教师对数学的认识和创新.要真正实现中学数学概念的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理念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理念.数学理念教学改革应结合实际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进而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理解能力.教师应清楚,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其教学改革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通过创新促使学生做到主动学习,从而使其更好地应用数学理念.
结束语
总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不断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数学概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柯金榜.基于概念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8(9):101.
[2]杨杰.基于学生主体观念下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探究[J].新课程(中),2016(1):54.
[3]何晓蕾.基于核心概念的初中教学案例教学探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3.
[4]张燕春.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2018(7):36.
[5]胡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34):157-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