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落实方法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胡萍 汤其萍

江西省武宁县第五小学332300

摘要

数学这门学科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重要和基础的学科之一,为我国学生智力、学习能力与思维逻辑能力的落实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教育一直贯穿着我国的教育体系之中,从小学开始数学从最简单的算术开始,逐步加深内容的难度与深度为学生全面可持续地培育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小学阶段数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展开分析与探讨,与同行分享,以求提升小学数学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落实

正文

前言

核心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与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意识到渗透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教育形式不断更新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理念的深入学习。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生涯的开端,也是未来数学学习的基础,教师应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突破,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阶段,教师不断地增加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够促进小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使教学的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1]。显而易见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其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严格,而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核心素养培育包含了计算、认数以及测量等较为基础的能力之外,还能够不断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在小学的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能保证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书本中所需要理解的内容,同时也为其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能够充分地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实践的能力。另外,在这些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其实也存在一个能力反向应用的过程中,在其自身核心素养得到很高提高的过程中,会增强学生自身的信心与动力,促进学生能够更好、更快以及更自觉地开始学习更深层次的数学内容,使其学习效率得到显著的增强,形成一个教学的良性循环,促进素质教育能够得到全面的落实,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数学核心素养生成的特征分析

数学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数学学科中的具体体现,其生成具有以下特征:

(一)过程性。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各教育阶段的学习,这恰好体现出生成的本质一从无到有的转化过程。数学核心素养也不是学生预先形成的,而是可以后天习得。活动是感知的源泉,具有主客体中介的功能,因而可将其视为数学核心素养生成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猜想、交流、推理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逐步对有关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思想产生感悟,发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较好的数学情感和态度[2]

(二)主体性。根据维特罗克对生成学习过程的表述,生成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参与程度、态度与动机均有重要的联系。可见学生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生成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需要主体将各因素进行有效组合。数学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及态度等多方面的综合体,包括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以及对数学活动体验的体悟和反思等,且是“个体在数学学习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因而其生成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三)情境性。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模式流程图,反映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环境的多向性交互作用,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学习者与情景是相互依存并且非单方面决定的数学核心素养不仅形成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而且要有效地被应用于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之中,这意味着“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习是人与真实生活情境之间持续而有意义的互动”。数学核心素养具有数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性,也与情境有着密切的关联。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要求不符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还没有意识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对核心素养概念、内容的研究积极性也不高,不能将核心素养理念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也不能根据核心素养要求正确设计教学内容,导致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与核心素养脱离。

二)教学目标偏离核心素养

在新课改推动下培养核心素养成了小学数学教学主要任务及目标,但少数教师因为自身经验不足、核心素养培养意识薄弱、对核心素养认知有偏差等原因,导致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偏离核心素养,既影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又阻碍小学数学教学发展。

三)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沿用灌输式、填鸭式及满堂式等传统教学理念及方法,虽然能够有效巩固学生数学基础,但却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也不利于学生数学问题推理能力、数学应用意识及能力、数学创新意识及能力等的培养,最终阻碍数学核心素养及综合应用能力培养[3]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理念的有效策略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学的启发性

为了践行核心素养的落实理念,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找出以往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对互动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加以改进。教师要打造有效的师生互动课堂,首先要创新教学观念,使学生以课堂中心的位置来参与互动,同时还要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与距离,建立友好的师生交流环境。在互动过程中,学生是思考的主体、是讨论的主体、是答题的主体,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要科学地进行指导,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要通过启发性师生互动,能够起到醍醐灌顶的教学作用,引导学生及时走出学习误区,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4]

例如,学生在进行乘法运算”课堂数学练习时出现错误,教师就可以进行这样的师生互动:“这道题的答案是不是有错误呢?聪明的你一定能发现问题!”这样启发性的互动语言能够让学生继续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落实学生学习习惯

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高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思维,并逐渐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核心素养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的学习习惯,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确保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主体性可以落实他们的学习主体意识和学习习惯,能更好地融入小学教育中。其次,教师要教学中延长学生有效注意时间,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落实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形成自身特有的学习行为和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5]

举例来说涉及平移”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并且谈论这些平移现象的发生过程,最后派代表进行讲述和总结。这种方式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能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同时,更深刻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形成对课本数学知识的认知和记忆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促进了高效学习习惯落实过程,还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链接生活,创设思维化的问题

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落实的重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数学问题进行合理的规划,并运用好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所教的内容,进行问题的设计,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如果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仅仅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而忽略了学生,忽略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认知,即使是再好的数学问题,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运用“问题”的方法,创造出一种有趣的数学课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设备,利用学生的喜好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要利用生活化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他们全神贯注的情况下,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的学习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6]

例如,在“10以内的数”进行认知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比如教师设问:小王的妈妈去买苹果,她先买了5个橘子,又买了5个苹果,还买了4根香蕉,请问小王的妈妈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呢?此时学生就会自动带入场景,想象自己去数水果的数量,通过简单的扳手指,数小棒就能得出答案。这样当然比直接设问5+5+4等于多少更直观了。寻找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教授数学知识,可见非常有用。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将他们进行场景带入,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促进核心思维能力的落实

(四)探究小学数学教材的核心素养

我们所说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基于对数字的认知、数学的计算、数字的统计以及对图形的测量等相对具体的知识与数学的技能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有效的思维逻辑能力,并且能够学到一定地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实际中能够得到有效的运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的过程中,要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知识点的发展过程进行准确地把握与认知的分析,将不同的学习内容中能够对核心素养进行培育的点进行联系,理清其中的内在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其作为教学的目标进行呈现,使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够得到有效的培育[7]

例如,对长方形面积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而言,其数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小学生能够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如何进行计算的整体推算过程中进行了解,并熟练掌握长方形的计算公式,且在实际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对长方形的面积进行准确地计算。而在对长方形面积进行计算时,其中的核心素养包括了对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育,发展其推理能力,对符号的理解以及形成一定的模型思想及应用能力等,同时,在整体的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数学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在练习与计算的过程理解知识从学习到使用的实际过程,达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的。

(五)将核心素养融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数学技能的培养中

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时,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培育不能仅仅依靠口头的讲解,而是依附于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增强。要完成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必然要经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吸收以及应用的过程。小学生在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时候,要求其对不同的数学概念进行学习、消化与吸收,而数学知识结构则需要其对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构架。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其构建一个良好的知识框架与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数学思维逻辑的提升,为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六)创新核心素养作业的设计形式

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在检验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发展。身为教育者,教师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作业设计环节创新作业形式,增加更多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数学教师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之中[8]

例如,在学习“统计”相关的数学知识时,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类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小任务。比如,课下统计班级学生平常放学回家的活动情况、班级同学最喜欢看的电视类型以及居住小区附近超市饮料的销售情况等等,然后自己制作一个统计表,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进行统计结果分享。实践性作业能提高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效果,实现理想作业设计的目标。让学生知道生活充满了数学,可以将数学映射到生活中,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感受数学的价值与魅力,使学生有持续的学习动力

结语 

总之,教育的真谛在于“授人以渔”,而这在本质上来说就是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意识的有机落实。小学数学教师要真切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其对生本问题解决素养的塑造和优化,同时依托于多类型的资源来促成有关工作的持续性推进,围绕多元主题制定、实施系统性的策略,进而在更高层面上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塑造理念在小学数学课程教育中的有机落实

参考文献

[1]李丽红. 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策略[J].  2021(2019-17):29-29.

[2]曾丽. 浅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落实策略[J]. 国际教育论坛, 2020, 2(4):96.

[3]俞平.小学数学课堂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分析[J].考试周刊,2021(66):100.

[4]张文艳.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 精品, 2020(1):1.

[5]胡晓燕.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探讨[J].新课程,2021(32):42.

[6]陈久英.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试题与研究,2021(21):43.

[7]黄凤芬.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讨[J]. 求知导刊, 2023(4):3.

[8]司红梅.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数学模型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J]. 数学教学研究, 2023, 42(1):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