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数学生活化教育的发展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魏自正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横街中心小学334709

摘要

生活化教学是教学活动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生活的情景,使学生有较强的代入感,从而理解和掌握知识。 我们要将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从熟悉的生活环境和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开始,将学生的现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一种生活环境,营造一种以生活为中心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持续提高他们在生活中产生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

正文

尽管数学是从生活中发展出来的,但它也是一门十分抽象的学科,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他们很难接受并学会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必须采用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硬性的知识灌输,死板的记忆,都是不可取的,也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对数学失去兴趣。生活化教学可以很好的改善这一现状,通过引入生活情景,利用学生们熟悉的、接触过的生活情景,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他们的吸收。

 

一、生活教学概论

1.生活式教学的含义

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特征,并以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在真实的生活背景下进行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强烈参与教学活动的意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学促学,以学促生”的新理念。

2.生活教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既可以提升课堂效率,又可以保障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知识的应用,还可以增强对知识的记忆,还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

第一,生活式的小数点教学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采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使他们在解决真实问题时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的热爱。

第二,生活式的小学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得到了提升,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行了充分的激发,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进行了强化,从而实现了学生的数学水平的逐步提升。

第三,在生活中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数学学科具有灵活多变、实践性强等特征,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学生都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数学生活化教学不但要重视学生对书本上知识的学习,还要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重要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自己的实践经验,从而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1.没有把重点放在讲授情景的设定上

情景设置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情境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挖掘出学生的潜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但是,许多老师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单纯地指导学生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用传统的口授教学方法,老师在讲台上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学生对一些数学定理、计算公式的理解就会出现困难。

2.教学内容与数学教学脱节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生活的研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二年级下册的《图形与变换》一章中,教学内容以游乐场为背景,有滑梯,有跷跷板,有摩天轮等游乐场为背景,对城市里的学生可能不会陌生,但是对农村里的学生来说,却是陌生的,教师在选择这些材料的时候,明显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违背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3.对课余学习的关注不够

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学校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很少安排课外的教学活动,忽略了“第二课堂”的开发与扩展。数学课外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忽略了课余时间的教学,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机会,失去机会,失去应用的挑战性。这也反映出学校对小学数学生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方法

1.活学活用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实现数学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虽然很多老师都意识到了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各种问题还是层出不穷。例如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无法延伸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要注重在课程中开展生活化内容的导向的教学,搭建起生活与知识的沟通桥梁,从而实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进行扇形统计图这一节课程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选择班上中学生喜欢的颜色,制作一张统计图,最后请学生做一张扇形统计图。很多学生会在班上询问其他同学,观察他们的穿着。对学生的观察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制作扇形统计图来掌握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一以生活为中心的策略,同学们不但学会了观察、制作扇形统计图,还把数学知识带到生活中,提高了自己的认知水平。

2.精益求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数学的学习经常需要学生对它展开全面、深入的思考,十分注重对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延伸,这一特点更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因此,锻炼学生思维也是教师教育任务的主要内容之一,进一步实现学生思维的内化。持续不断的教育实践进一步证明,教师借助生活问题,让学生思维的起点从生活的角度出发,从而实现思维的拓展。小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问题,不断提高学生思维延伸的动力,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自主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这样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使学生能运用生活中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例如,在“圆的认识”课上,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生动的问题给学生。同学们,你知道为什麽汽车在马路上跑得又快又稳吗?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求答案。此时,教师可以先不进行讲解,首先可以取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盘子、硬币等,然后进行滚动,让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思考,并且实现了知识内容的趣味导入。这样既能使学生了解课程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倡导生活教学法

小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性格活泼好动,思维也比较活跃。根据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小学数学的教学也可以相应地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增强数学的生活性,这就需要教师持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来展开生活化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数学教学,都是枯燥无味的数字,生僻的内容,很难吸引到学生,只有改变这一现状,用创新的教学方法,生动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应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创设一些生活小场景,让学生进入其中学习。情境教学是一种较为生动的教学方式,效果也很好。探索教学方式,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围绕小学生的特点展开,尽量选择与小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生动有趣的场景。

4.生动的数学语言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提出:“数学教学即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师语言表达水平密切相关,同一位学生由于不同的教师语言表达水平不同,对学习的接受程度也会有差异。“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数学语言,运用它特定的符号、词汇和句法,去认识世界”。然而,数学语言的抽象性和精确性,又对教师的语言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魅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抽象晦涩的数学语言变得通俗易懂,既准确又科学,又不失趣味魅力,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形象具体,对于稍微复杂一点的数学语言,他们会感到难以理解。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语言进行加工和修饰,以生活化的数学语言作为纽带,与他们已经拥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他们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从而激发出学习数学的动力。

5.用生动的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生活化教学不仅是指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更是指教学手段的生活化。生活化教学手段要立足于学生生活的实际,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如今,小学生都有收集各种精美卡片的爱好,孩子们平时也喜欢玩一些扑克牌之类的小游戏,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将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入课堂。

举个例子,在2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拿出学生比较喜欢玩的扑克牌,除去 J到 K,将剩下的发给学生,然后让学生从 A (即1)开始报数。报数完毕后,教师可说:“现在我们玩对对碰的游戏,老师说出一个数字,同学们迅速组队,通过相加或相减得出这个数字,速度最快的一组获胜。”举例来说,老师数到十五,八和七、九和六、十和五的学生可组成一组。用这种游戏的方式,把加减法的教学融入到课堂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基础,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收获快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生活化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数学教材中,学生呈现给学生的是抽象的、标准化的、合理化的数学模型。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学习数学模型,那么很容易产生记忆混乱的情况。与此同时,对数学原理的不了解,也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该将数学问题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在解决与现实有关的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有更多的了解,明确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从而更喜欢在数学课上展开探究。

“条状统计图”,学生必须掌握条状统计图的特点、意义及使用方法,并明确其绘制要求。在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收集家庭中一个月的电费支出,在课堂上,由小组长向教师汇报每组的总共电费支出。教师利用白板实现对数据进行编辑,并将杂乱的数据显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才能以更清晰的方式将数据展示出来,从而将学生的思维从零散的数据扩展到表格,再结合问题“如何能直观地看出哪组电费的支出最高,哪组电费的支出最少呢?”来展示条形统计图。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在组内分析小组成员家庭中每月的电费支出数据,要求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语: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的知识包含了一切,把数学的生活教给生活,使学生了解到大自然中有数学,生活中有数学。身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积极创造数学教学的条件,将数学在生活中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为学生创造出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帮助学生学习,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周遭事物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发现数学、思考数学、做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才能让人真正体会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的。在数学教学中,要将课堂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日常生活变成课堂,让课堂教学充满了对知识的挑战,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让课堂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参考文献:

刘玉清. 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 青年时代, 2015(13):1.

张洪梅.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探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3, 000(012):42-42.

赵冬寒. 探究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 科技创新导报, 2015.

[4]张天玲. 找寻生活中的数学,探寻数学中的生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03):135-136.

[5]张凤山. 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42):131-13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