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技巧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正文
一、耐心观察,发掘学困生“发源地”
(一)学生因素:基础薄弱、能力欠缺
之所以会有学困生出现,学生个人层面的因素占据了主体地位。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学困生往往都存在共同的特征:语文学习基础薄弱、能力存在一定的欠缺。想要转化这些学困生,教师也需要在这两个方面狠下功夫,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例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描绘了模范人物——雷锋的形象,以及他“微小”又伟大的事迹,相比于一般类型的课文学习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偏差,尤其是学困生,他们学习上的主要困难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字词基础不牢、掌握较少。这些学生在朗读到“蒙蒙、泥泞、荆棘、晶莹”这类词语时容易出现卡顿情况,并且无法对这些字词做出正确的解释。其二,学生对文章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不清。当教师询问“为什么泥泞路上的脚窝是雷锋留下的足迹?花瓣上的露珠是雷锋洒下的汗滴?”等问题时,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答案。其三,知识储备较少。许多学困生对雷锋本身的了解有限,不清楚雷锋是一个怎样的人、做过怎样的事情,导致在阅读文章时出现许多困扰。出现这三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基础弱、理解差”,为此,教师必须为学困生制订相应的加强计划,要求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联想”,加强积累,以便于在语文课堂中有效运用知识,进行高效学习。
(二)教师因素:课堂枯燥、教法不当
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困生不断地出现,与教师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也有着必然的联系。经过教学调查发现,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套,只是“机械式”地为学生灌输语文知识,导致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出现抵触心理,对语文学习丧失了兴趣。为此,教师也应当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做出调整。
例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先为学生通读一遍课文,随后对文章中的字词和句子进行解释,最后再询问学生一些总结性的问题。这样的教学难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为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设计环节多思考,导入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新鲜元素,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导入新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短视频的方式为学生介绍“雷锋的为人、生平事迹以及最后的结局”等,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还能为学生普及一些基本常识,提前疏通教学时可能遇到的理解障碍;又如,教师可以结合诗歌朗朗上口的特征,组织学生进行片段朗诵,为课文教学增添一些情感元素,使学生能敞开心扉融入课堂学习中。这些教学方式的融入彻底改变了课堂枯燥、乏味的氛围,增添了许多新鲜的元素,能有效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精力和热情,让他们转变心态,正确面对语文学习。
二、用真切的关爱,滋养学困生的“心田”
(一)强化课堂交流,主动了解学困生
想要实现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教师就必须为学困生打开课堂交流的渠道,让学生能主动加入交流讨论的活动中,以便教师能对学困生产生充分的了解,为其制订合适的“脱困”计划。
例如,《不懂就要问》一课系统讲述了我国著名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一次学习经历,孙中山在背诵一段课文时出现了疑惑,于是他便大胆地提出了问题:“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呢?请您给我讲讲吧!”这一提问突出了孙中山先生“胆大过人”的特点,能带给学生许多启发,教师也可以借此话题,对学困生进行引导:“孙中山先生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如果在学习中遇到疑惑,大家也应该大胆地向老师提问。”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困生纷纷敞开心扉,向教师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包括:“怎样才能快速记住一些相近的汉字,例如‘汉、汗,座、坐’等而不会混淆?为什么自己背诵课文的速度总比其他学生慢,其中有什么技巧吗?为什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总是与其他学生不同?”教师也耐心地为学生进行了解答,如:“对于辨析相近汉字的问题,可以采取组词的方法,如‘座’可以组词为‘座位’,是指一个物品,而‘坐’可以组词为‘坐下’,表示一个动作;背诵应该带着理解去背,而不是单单记住文字,而不去揣摩它们的意思。”在本次交流活动的帮助下,教师成功了解到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并且为他们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同时,这次活动也是开启师生交流之门的一把钥匙,能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让教师得以将更多的关爱与帮助传递给学生。
(二)精心设置问题,真诚邀请学困生
以往教学时,教师往往会将大量教学精力放在对学优生、学中生的教学辅导上,所设计的问题也大多偏向于这部分学生,因而导致学困生在课堂中失去了发挥的机会与空间,无法展露自己的才华,久而久之,学困生便彻底失去了学习信心。为此,教师应当对学困生给予更多的关爱,为他们精心设计一些合适的课堂问题,并且邀请他们参与回答,使学困生能借此重新找回学习信心,乐于参与集体学习。
例如,在教学《不懂就要问》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调查学困生的能力特长,专门设置一些学困生能回答的问题,使之可以更好地表现自己。例如,教师发现其中一名学困生对近代历史人物较有研究,于是设置问题“孙中山是谁?做过哪些事情?”,特邀该名学生回答;又如,教师发现另一名学生活泼好动,善于与他人交际,于是特地为他设置一个问题:“你是否有过向陌生人或者长辈询问问题的经历,能否为大家分享一下?”再如,一名学困生联想能力较强,善于揣摩他人的心理,于是为他设置问题:“假如你是孙中山班里的其他同学,当孙中山向先生提出问题时你会怎样想?”
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它们本身并不难,但也需要学生具备某方面的天赋”,这也恰恰与学困生的能力特长相契合,属于教师的一种特殊关怀,可以充分展示学困生的个人才能,以获取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肯定、建立语文学习上的自信。
三、用积极的鼓励,抚平学困生的“创伤”
(一)正视学生的不足,持续督促引导
教师要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并且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更正,以跟上班级的学习步伐。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发现班内的一名学困生经常出现上课开小差、做小动作的情况,于是对其进行了批评。但这名学生表现得满不在乎,只维持了一小段时间的安静。经过了解才知道,这名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他自我感觉在班级中的存在感很低,其他学生并不想与之进行交流,因而导致他只能在课堂中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教师也从其他学生处了解到,别的同学不愿意与这名学生交流的原因是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弱,所说的话时常导致其他学生反感,他自己却浑然不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本身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了解情况后并没有责罚该名学困生,而是对他进行了认真的引导督促,要求他读一些讲解“如何与他人进行良好交流”的书籍,如《说话的艺术》《会说话是本事》《演讲与口才》等,学习与他人交谈的技巧。除此之外,教师还引导其他学生转变对这名学困生的态度,主动与之进行交流,帮助他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一段时间之后,这名学困生就成功改掉了在课堂中开小差的不良习惯,交际能力与学习成绩都得到了提升。“人无完人”,错误在所难免,缺点也必然存在,教师应当通过积极的鼓励,让学困生摆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正确看待自己身上的缺点,主动进行改正。唯有如此,他们今后的学习才能更加顺利。
(二)捕捉学生亮点,加以肯定支持
在转化语文学困生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学会捕捉学生的亮点,以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引导学困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而获取他人的肯定与支持,体验成功的感觉。
例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布置了“朗读课文”的学习任务。教师发现,当其他学生正在认真朗读课文时,一名学困生却做起了其他事情。教师走近一看,原来他正在课本上绘制“盘古开天地”的插图。面对这种情况,大部分教师都会严厉呵责学生。但实际上,“绘制插图”也许就是这名学生的一个亮点,这种方式能体现学生对课文人物、场景等信息的独特理解。为此,教师不妨以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对学生进行引导,赋予其“语文插图绘画家”的“职位”,安排任务,让这名学生在每次上新课之前绘制一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插图,供其他学生欣赏借鉴。
“人各有能”,任何一名学生都有他的特长,在这次教学中,教师就成功发现并捕捉到了学生的亮点,并且将其和语文学习进行了有效结合,既给予了学生表现自己、展现才能的机会,又聚拢了学生的学习心思,让学生可以更加专注地投入语文学习中。长此以往,学困生必然能被成功转化。
四、用科学的训练,壮实学困生的“体魄”
(一)成立帮扶小组,让学生学有所依
为了帮助学困生有效展开语文练习,教师可以成立帮扶小组,采取“一对一帮扶”的方式展开练习,将一名学困生与一名学优生进行配对。学困生在学习、练习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及时地向学优生请教。
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分析“田忌”这一人物的特征及其获胜的原因,并且谈谈自己从课文中所受到的启发。这类问题很难直接从文章中找到答案,因此是许多学困生最害怕面对的。在这种情况下,“帮扶小组”的作用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困生向学优生请教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学优生也站在自己的角度为学困生进行了分析:“想要了解一个人物的特征,就要重点查找文章中对这个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可以将其中的内容进行圈画,随后串联在一起反复阅读。获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齐王身上找,也可以在田忌身上找,还可以在马身上找;启发往往是文章本身的意蕴,以及自己通过阅读所产生的感想,需要认真揣摩。”
相较于教师对学困生的帮扶而言,以学生相互帮助的方式,促使学生展开语文练习,能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帮助。一方面,学生之间的性格、思想认识差异较小,更容易展开深度交流;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帮扶能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更加自由、灵活。
(二)设计分段作业,助力学生稳步前进
基于学困生“语文素养较低、能力水平薄弱”的特点,教师还应为他们分段设计作业内容,让学困生在完成一个又一个“小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成绩,逐渐达到班级平均水平。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教师为学生布置了如下习作:“假设你是自然界中的一件事物,试想一下可能会遭遇怎样一段奇幻的经历。”这一主题相对新颖,学困生可能从未接触过此类习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将本次习作划分为以下三个层级,要求学生逐级完成练习。
层级一:找到自己想要描写的事物,弄清楚这件事物本身的特征。例如,有学生想要描写小草,就要知道小草矮小、生长周期短、自身脆弱等特征。层级二:确定自己想要描写事物的背景,表明自己想要描写的缘由。例如:这棵小草生长的环境是哪里?小草是怎么来的?是人为种植的还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这棵小草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等等。层级三:构思一些具体的事件经历,作为文章的衬托,让自己的文章富有色彩。例如:打雷下雨天,小草经历了哪些事情?小草与动物或者人类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小草最后怎么样了?等等。当学困生完成这三个层级的作业练习任务之后,教师再引导学困生将其进行综合,就能组成一篇不错的文章,并且这个练习的过程也能带给学困生深刻的体会,使其逐渐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持续的、艰苦的工作,教师应当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准确找到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制订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帮助其摆脱学习上的困境,进而实现班级总体水平的稳定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炤.课外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有效开展策略探讨[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8):167-169.
[2]贾广岳.大数据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意识的研究[J].数据,2022(08):128-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