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
关键词
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方法;融入
正文
引言:当前,随着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它已被普遍运用于教育领域。而语文是一种具有传承意义的科目,它的人文工具性就更为突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与新的发展理念相一致,充分发掘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应用到语文教育中,让学生在探索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建立起一个正确的文化观,并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剖析,从而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文化传承理念。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整合意义分析
(一)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
新课改的切实落实为初中语文教育带来了崭新的发展需求,老师们要在教育中从文化的视角进行深度挖掘,并将其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学生们在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优秀的语文思考能力,并树立他们的文化观念。所以,老师们要按照新课改所提的策略,把传统文化当作一种教育的主要材料,把它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以它为依据,指导学生对它所蕴含的内涵进行深刻的理解,使他们既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又要学会运用它。
(二)在语文课中实行互补性
在新时代的语文教育中,老师既要挖掘课本中的基本内容,又要注意对课后的知识进行补足与改进,从而确保学生在课程中获得更加充实的文化知识。而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渗透,在扩大语文课程的知识覆盖面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在阅读基本的文章,对基本的概念有所了解的时候,就可以对其中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行把握,从而可以培养出良好的贯析意识,并在进行深刻的欣赏过程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认识。除此之外,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扩展与延伸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加丰富和全面的文化知识,从而可以有效地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三)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新的课程改革改变了对初初中生的语文学习的要求,并开始注重他们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是,在语文教育中,把传统文化这个主要的教育资源,有效地结合到了课堂上,可以使这一目的得到很好的完成,使学生们对特定的语文特征、文化含义和情绪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培养出一种正确的文化观。通过对课程的积极参与,以及对文化环境的感知,让学员们对文化遗产有了一个准确的认识,进而有了一种对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老师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在语文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传统文化可以起到的辅助作用。
二、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整合策略分析
(一)立足教材,深入发掘
教科书是支持语文课堂实践的主要工具,它所蕴涵的传统文化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材所具备的固有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并与具体的课程目标相结合,从而可以确保所进行的课程教学在内容设置上有一定的规范化。
1.明确教育的价值定位,确立教育的目的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老师们需要对教科书中所含有的各种传统文化资源和特定的价值取向进行深刻的剖析,并且要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相联系,确定特定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为教科书的育人活动的规范化展开提供了一个关键的目标指导。比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课中,老师要对课本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引导学生去探究其中的精髓,让他们知道如何在艰难的生活中得到磨炼,从而养成一种坚强的个性。
2.通过对教科书内容的分析,寻找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切入点
在进行综合教学时,老师要意识到深入研究课本的必要性,把握课本的要点,并有目的地收集大量的传统文化资源,创造出一个很好的衔接和融合的契机,确保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有某种程度的规范化,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真正了解其中的文化内容,并在阅读中产生更深层次的领悟。比如,在《春望》课上,老师将课本上的《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其他与杜甫有关的诗歌进行了精选和综合,使同学们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认识到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的经历和心理状况。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去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并选择同样有着忧国忧民之心的其他爱国诗歌进行扩展,使学生可以建立起良好的民族精神,从而加强他们的爱国意识。
(二)以班级为本,实行多种形式的教育
在进行语文教育的时候,老师们需要按照对传统文化的融合的要求,在具体的教育措施上展开多样化的创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在读书的时候,产生一些很好地领悟和认知,让他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内涵,还可以促进他们在感情上的领悟和感受,并在传统文化的帮助下,深化他们对特定的课程内容的理解。
1.在阅读中体味传统的文化意蕴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含义和文化魅力。所以,老师们需要对朗诵进行规范化的指导,把正确的朗诵方式向学生们进行有效的灌输,并指导他们按照具体化的朗诵内容来欣赏和欣赏语文文字,体会由这些文字构成的画面,让他们在朗诵和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文化观,并在朗诵的过程中,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人文素质。比如,在《天净沙●秋思》的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重复朗诵,并指导他们适当地调节和优化朗诵的速度,让他们在朗诵中体会字里行间的感情和颜色,从而使他们的朗诵更加规范,更加具有意境,从而使他们在朗诵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意蕴。
2.情景创设,从“联想”中领悟“传统”的精神意蕴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情景创设上进行规范性的设定,从而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有更深层次地了解和认知。使学生通过情景联想,深化对特定文化内涵的认识,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文化观,并使其在文化领域的综合探究能力得到提升。在对情景进行有效设定的过程中,老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音乐和动画,让学生们在进行观察和体验的时候,可以展开有效的联想,从而真正的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比如,在《夜雨寄北》这首诗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对诗歌的描写来创设情境,通过放映一段游子在异国他乡的情景,或者让每个人都说出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离愁,再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并通过这些图片来亲身体验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感染的情绪,从而培养他们对诗歌文化的理解。
(三)以互联网辅助课堂教学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许多传统文化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没有真的消失,它只是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在人们的生活中存在着。网络的发展既促进了快餐文化的发展,又为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了更为丰富的形态。初中语文老师利用网络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教育,可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教学《灯笼》一-节课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灯笼已经从古代时期的一种照明器具,演变成了一种装饰,但其应用的频度已大为下降,而且与远古时期不同,现在有了更多种类的灯具。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用比较古代灯笼的图像与现在的灯笼或其他灯具的图像,或是播放与古代元宵节灯会相关的录像,来给孩子们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然后再深入地解释一下灯笼的制造工艺及它的创造性等,让孩子们了解到,在许多方面,灯笼拥有着是现在科技所不能相比的优势。
(四)创设民族文化环境,培养初中生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既有对历史的深厚了解,又有强烈的历史感情。对此,我们的教育应以“以人为本”为己任。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的培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营造出一种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氛,帮助学生去感知,进而积极地去学习,去理解,去发展自己的人文情怀。举例来说,老师在讲授《惠子相梁》这一课时,可以在预习阶段,从网络上收集与庄子及其他几个学派相关的信息,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亦或是录像。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的道家观点进行归纳提炼,然后老师进一步介绍了“百家争鸣”的情况,并用多媒体展示了收集到的信息,并让同学们穿上了中国传统服饰,表演了一些不同的人物,以此来增加教室里的气氛。在教学《春》一课时,老师可以收集“春”的相关信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2022冬季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立春》放出来,让同学们感受到春光的美丽,也可以将与春日相关的一些古老的体育项目,比如蹴鞠,拔河,荡秋千,春游等等,引导同学们去学习朱自清的诗句《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提高同学们对本课程的认识。
(五)提高对初中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水平
要想把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合到初中语文的课堂当中,就必须要有强大的教育和教学技能,唯有老师自己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认识,才可以更好地向学生们灌输传统文化的知识。所以,我们要从观念上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将其纳入到我们的课堂中去,以便在我们的备课过程中能够将这些材料与我们的课堂相结合。而且,因为它所牵涉到的知识面很大,所以也就要求老师们经常去钻研。举例来说,在八年级下册的课本里,有许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唐诗宋词,文言文,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东西,这些都是老师们必须掌握的。《社戏》一文,讲述了“社戏”的起源和重要性,据介绍,社戏是汉族在迎神等社交场合演出的一种戏剧。在“引导”环节中,老师可以提问:你的故乡都有什么民间习俗?透过与同学们的交流,加深同学们对当地民间传说的认识。然后,带领同学们去认识鲁迅的故乡,去认识民间传说。除此之外,老师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还应该与现实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让他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传统文化的痕迹,进而深化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六)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仅仅依靠老师在课堂上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对他们进行自我的教育,让他们能够在课余时间里积极地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比如,老师可以建议他们在寒暑假期间,去看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让他们选择择一本来看,然后写一些读后感,或者是在上课的时候,跟同学们交流一下读书的经验。还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与传统文化有联系的现象进行观察,比如,如今有许多学生都喜欢穿着汉服,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朝代,然后去对这个朝代人物的发型、服饰有何特征,这个朝代有何风俗习惯等等。也可以让学生在家长、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博物馆的游览,在课余时间,可以观看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等。透过各种校外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到更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日积月累之下,他们的语文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七)适当扩大语文学习的范围,使传统文化的教育更加充实
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古典音乐和传统建筑。所以,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同学们播放一些中国有很长的历史的桥,如卢沟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等等,在演示完毕后,老师要让同学们分析一下它们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优劣,然后让同学们了解一下它们的发展历程。对上述问题进行剖析,既能扩大对中国桥梁的认识,又能引起他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兴趣。
结语:
总结来说,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意识到,传统的课堂和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和它的教育作用,并把它应用到语文教学之中。据此,创新性地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体验性,使他们在全面的探究中深刻地体会到它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从而热爱和有效地继承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吴晓櫻.传承与创新: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有效教学的方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21(01):39一41.
[2]蒋召倩.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文学教育,2021(01):110- 111.
[3]张建苏.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渗透[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1):268-269.
[4]周金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研究0].知识文库,2022(3):154-156.
[5]李润平.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D].语文教学通讯. D刊(学术刊),2022(4):20-22.
[6]张玉杰.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