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高考作文教学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丽萍

曲沃县第二高级中学校043400

摘要

自新课程标准提出以来,如何通过教学实践强化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教师需解决的育人难题之一。其中,高中语文学科新课标前言指出,教师需加大教改力度,践行立德树人任务,贯彻我党教育方针,推进公平教育,实现素质教育,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及建设者,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分析了高考语文作文板块命题脉络变化规律,阐述了新课标给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指明的新方向,并探讨了新课标下的高考作文教学有效策略。


关键词

新课标;高考;语文作文

正文

前言

新课标视域下,高考作文坚持稳中求变的风格,在命题过程中坚持正确的仿写,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同时注重选材的新颖性,既有现实材料的补充,也有历史典故与名言,还有国内、国外大背景的融入[1]。因此,学生在语文高考写作中需要表现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展现一定的格局,要有一定的立意,否则很难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基于新课标的要求,结合高考作文实际,高中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的开展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高考语文作文板块命题脉络变化规律分析

(一)更加关注于学生本身

自新课标改革以来,对于高考语文来说,它的改变最大的地方就是作文部分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用高考作文来抒发情感、表达自己对外界事物的看法的途径,让学生通过作文来表现自己的内心,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2]。力图使学生们能够主动地去写、去表达,而不是被动地面对考试,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和情感。

(二)视线逐步转向社会热点问题

无论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方式如何改变,它都是遵循一条基本原则与脉络,那就是基本上把当前的社会热点作为关注焦点。因此教师在作文教育中,应让学生了解作文的写作不能与现实脱节,使他们认识到高考作文必须“接地气”。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自身经历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所以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能够更直观地考察学生对社会事物及某些现象存在的基本规律的认识。例如,在新课标实施之后,高考作文中就有涉及到中国崛起这一全世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其意图在于让学生描述中国崛起之后可能引发的种种现象和变化,从而使教师能够明确学生们对国家发展和国际社会变迁的了解程度。

(三)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发散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更多地关注的是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这种改革的本意是与新课程标准相吻合的,它对学生建立发散思维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3]。就高等教育来说,它与高中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教学内容具有发散性和自由性。所以,对高中生来说,在进入大学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持续构建自己的理性思维,并重视提高思维的发散性,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接收到大量的外界新鲜知识,并能够很快地将它们进行内化。

 

 新课标给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指明的新方向

    (一)应精选语文作文教学内容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筛选教学内容,强调学科大概念主导地位,确保课程内容结构得以优化,突出情境、主题引领作用,为核心素养落实提供有利条件,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及语文学科特征选择使用贴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生态环境的作文教学内容,将作文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能力、创造力、社会责任感等素养联系到一起,继而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教改目标,助力作文教学内容持续升级,为学、考、教有机衔接,增强育人合力给予支持。

(二)应凝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新课标指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建立课程教学与核心素养紧密关联,挖掘学科渗透教育方针潜能,实现立德树人,体现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独有价值,凝练语文核心素养,明确学生学习实践需具备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情感态度、技能知识[4]。其中,写作能力作为学生需具备的关键能力,同时是学生语言建构及运用能力、审美鉴赏及创造能力、思维发展及提升等能力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为此语文教师立足高考背景进行作文教学,一方面可体现“以考促教”作用,另一方面可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全面得到发展。

(三)应加强语文作文教学指导

本着为教学服务、为教材编写服务、为考试评价提供服务的原则,新课程标准具有可操作性,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指导[5]。新课标逻辑清晰,内容通俗易懂,每个模块均由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内容要求构成,针对语文学科增设教学及评价案例,细化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达到高中语文“以评促教”目的,能指导教师提高语文育人质量。其中,作文教学作为语文育人重要一环,亦需贯彻新课程标准,发挥该标准作文教学指导优势,继而助推高中语文育人活动稳健发展,凸显新课标下语文高考作文教学必要性。

 

 新课标下的高考作文教学有效策略

    (一)在准确立意的基础上融入个性化情感

融入个性化情感,实现立意准确,体现了高考作文在立意上的特殊性[6]。当代高中生的思想非常活泼,网络已经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面对同一事物,学生的文化知识背景不同,会导致其在写作立意上的差异性。基于学生的实际差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写作中积极融入个性化情感,实现立意准确,体现当代高中生的思想。以2020年全国卷Ⅱ作文为例,素材中提供了“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的材料,是以抗疫为背景的题材。这一题材与社会现实关系密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会很快找到立意。大多数学生以“奉献、责任”为立意点,也有学生从世界眼光、家国情怀等角度进行立意。这些立意体现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角度和思想不同。立意决定了文章的走向,是写作内容不偏离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准确立意,避免出现立意错误的情况。准确立意,求学生要全面阅读材料,学会凝练含义或选择提示语进行立意。高中生写作能力存在差异,在立意的抉择方面也有差异,因此立意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准内容。如上述作文,学生第一选择是“奉献、责任”,这是学生在阅读材料时的第一感受,是选择了一个侧面和角度来进行写作。也有学生另辟蹊径,通过全面了解阅读材料的方式找到了“家国情怀”“世界眼光”这两种立意。立意不同,自然在文章选择、问题上会出现一些差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之前做好立意,灵活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立意,展示个性化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文章立意与作文要求相符合。

    (二)在反映生活的基础上融入社会化题材

融入社会化题材,反映生活观察与思考,是高考作文的重要内容。新课标视域下,在语文高考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社会化的思考,将自身对社会观察的内容和社会题材应用其中,在作文中增加新鲜资料,实现社会化题材的有效应用[7]。事实上,近些年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也在积极渗透社会化的材料,让学生通过社会材料实现举一反三,对社会和现实进行思考。以“守初心”写作训练为例。在写作时,学生对于初心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初心的认识局限于自己,主要内容安排为“自己遇到了什么事情发生了初心改变,后通过什么方式得到了感悟”。这种写作内容模式过于陈旧,无法写出新意来。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化的题材和内容,丰富写作内容。如初心的社会化题材有“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建党100周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社会上掀起的“不忘初心”的各种人物典型事迹,还可以融入202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如“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等。这些都是社会化题材,将这些题材融入作文当中可以展示当代高中生对社会的思考。如,将“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这一社会化题材应用到文章当中时,不能简单地陈述,而是要让学生写出自己对材料的观察和理解,反映这一事迹的特点,要对素材进行加工和设计,使其更好地融入题材当中。融入社会化题材,反映生活,是近年来语文高考作文的重要内容和要求,也是高考作文的重要方向。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加入对社会的思考。

    (三)以提升作文品质为基准加强思维训练

思维的广度决定了写作的深度,同时也影响了写作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要与新课程标准相匹配,紧跟时代潮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思维的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的作文更有生气和色彩,而非千篇一律。新课标提到:“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在实践中,创新作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应试条件下,创新作文要求学生在规范性和个性之间找到一个有机的平衡点,这就对学生的写作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对学生们进行一般的写作思维训练之外,还要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融入对创新思维的培训,指导学生们发散思维,灵活运用各种材料,在不知不觉中将他们的创造力给激发出来。

其次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训练,使他们能够打破狭隘的思维模式,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怪圈。辩证地看问题,是指在肯定观点的同时也要直面其缺陷,将自己的眼光放到解决问题的高度,并在权衡和取舍中获得最佳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但能够突出文章的思辨性,还能够打破思维定式。在平时的写作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针对不同事物的两面性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他们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视域下开展语文高考作文教学活动具有凝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精选语文作文教学内容,加强语文作文教学指导必要性。以此为基础,才能有效培育学生文学素养、创造力、思维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等素养,助力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落实新课标下的高考作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雷亮.高考作文命题的理念遵循与价值引领——基于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思考[J].教育与考试,2023(02):19-27. 

[2]刘云.在拼图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几种途径——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英语第72题为例[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23(03):78-80.

[3]张爱红. 探讨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新思路[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2023:1250-1253. 

[4]周方雨.“以读促写模式下的高考日语作文教学实践——以《高校生のアルバイト(高中生打工问题)》为例[J].中等日语教育,2022(00):260-269.

[5]江为峰,朱唐林.“三新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题规律与备考路径*——2022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为例[J].学语文,2023(01):52-54.

[6]涂韶华.高考作文命题统整讲评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支架构建——基于2017-2022年全国卷命题观察[J].读写月报,2022(36):37-43.

[7]梁春梅.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情境设计策略研究[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五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五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2022:124-12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