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单元教学;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正文
引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科学的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老师们要逐渐地在课堂上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要死记硬背,在新的知识的过程中还要进行复习,用持续的实验和探究来寻求问题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模型。
1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的意义
单元教学,指的是教师利用具有某种相似性质(如呈现方式相似、知识内容相似、教学方法相似)的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将这些知识进行高效的融合,形成一个新的单元,并在对知识进行全面掌握的前提下,展开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本课程的目标是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从而把操作技巧、学科知识、事前的奇思妙想,从分散到联系,从表面到深刻。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拥有能够进行知识自主转移的能力,并在使用这些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自己去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从这一点来看,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是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单元式的设计,可以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更好地满足课程内容的需要。
二是通过对整个课程进行单元式的整体教育,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并推动其成长。
三是在科学课程中实行“单元式”教学,有助于实现科学课程的“技能化”,从而促进科学课程“技能化”。
在目前的课程改革中,发展核心素养目标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单元教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在小学科学学科中,最核心的素质表现为: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其中,科学观念是从科学的观点,对客观事物的整体认识,并从科学的观点,向公众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现实问题。科学思维,主要是指从科学的角度,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研究,并对其本质.特点与内在的规律进行分析。科学的态度和责任感是以科学认识为前提,强化自己对社会科学的认识,同时根据技术、社会、环境等因素,逐渐发展出一种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理念。而“探究实践”就是学生通过对自然界的认识与探索,获得知识与知识。在这些内容中,以科学理念为根基,以科学思维为中心,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学会的一种方式,态度和责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2、单元教学的内涵特征
2.1单元
崔允濮老师指出:“单元式”的教学就是对一件事情进行全面的认识,并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来搭建一个全面的学习架构。而“单元”则是相对独立的、相对完备的、指向素养方向的一种教育活动。
2.2课程内容的设置
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和全面性是高校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整体性是指课程的整体性,即课程的总体性,强调课程整体性,注重课程的整体化。关联性主要表现为:课程类型的选取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与教学方法的关系,与教学目的的关系等。
阶梯性主要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内容之间,它也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基础到提高的过程。此外,阶梯性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地体现出一种逐步递增的教学方法。
综合性主要指的是,在整体的教学内容中,能否将学生的核心素养给体现出来,其中包含了小概念与大概念的综合。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要与科学思维进行联系,以单个的技能,将综合技能发展延伸出来,并将课程的目标与综合目标进行联系起来。
2.3大班授课
雷浩和李雪的观点是:利用大概念、大任务、大问题或大条目(总称“统摄中心”),根据学习逻辑构造一个比较独立和完善的学习过程,其知识总量、持续时间和活动结构都具有一个“大”的特征,故称之为“大单元”。
第一,在内容的设置上,通过“大致概念”“大条目”“大问题”等方式,对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和总结,在不同的课文中进行内容(知识)的联系,以克服“只见树而不见林”的弊端。
第二,在具体的实现方法上,大单元的教学侧重于设置切合实际的环境和任务链(问题链),要求学生采用独立、协作、探索的学习方法,逐步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克服“忽视学习逻辑”的弊端。
第三,在资源方面,大单元教学试图突破课本和课堂的局限,通过使用具有生活气息的课程资源(以及构建学习框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有效地缓解“学习与生活相分离”的问题。
3单元教学设计的主要类型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可分为两类。“自然单元”是第一个概念。本单元的教学设计要以课本中原有的内容为基础,对其进行重组,并将教育资源与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在科学书籍中经常出现的专项学习、新授单元就是这一种类型,其目标是让学生在实际运用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中获得深刻的体会。第二个因素被称为“重组单元”。本单元的设置必须突破教科书的固定框架,以系统化的方式与教科书的内容联系起来,并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分析、重组和整合,这样才能被称作“重组单元”。整合单位可划分为三类:学科内部整合、多学科整合和交叉学科整合。
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以学科大主题(课题)、大概念等为基础,以学期、学年,乃至学段为基础,对大单元进行纵向融合的设计与实施。
多学科集成意味着将两个或更多的学科的知识点并列起来,从多个不同的视角来认识事情,通常情况下,设计师会使用一个较大的话题来将多个学科的知识组合在一起,这样可以方便地进行联系和转移。“跨专业集成”是在不同专业的基础上,从概念和原理上,对不同专业的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应用,从而达到不同专业的交叉融合。
4实施单元教学设计的途径
单元教学设计通常包括六个基本要素:单元主题(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出现了以大理念为中心的单元设计的发展趋向,而逆向教学设计就是一种以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为出发点,来进行单元教学的设计。
4.1从课标中推导出的教学目的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的核心素质为基础,以核心素质的含义和不同阶段的特点为基础,并以此为基础,在不同阶段的基础上,制定出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的总体目标。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够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价值观念、个人品格和科学技能,进而能够有效地提升科学课程育人的有效形式。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对科学的基础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使学生具备了进行科学思考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了探索和应用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要有对科学的基本认识,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课程分段目标从两个方面着手,分别是在小学阶段,对浅表的知识进行了探究,在小学阶段,对科学知识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要素来对课程总目标进行分解、落实。课程的总目标是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少年的航标,课程分段目标是在贯彻课程育人的前提下,实行比较严格的教学目标,而且将课程目标作为一个重点,将教学目标划分成了两个部分,分别是: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由此可以达到:加强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体系,让学生在课程目标的培育下,提高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
4.2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的设置应优先考虑
课堂教学决策关注的是给学生每日的学习机会,课堂级的教学决策关注的是怎样把课程标准转换成课堂教学目标,即学生应该知道、理解和能够做到的事情。教学目标、评价和教学策略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水平。在教学中,若不能反映出既定的教学目标,不能与教学目标关联的教学评价相结合,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功率。
评价设计与国家、课程开发者和教师三个预设的教育目标密切相关。课堂教学评价分为两种,一种是形成式评价,另一种是总结式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教师和教师对其进行评价的依据,是对其进行评价的依据。结合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它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也可以为学生和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总结性评价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的最终阶段,因此,在进行总结性评价时,必须给学生一个获取形成性评价反馈的机会。总结性评价所提供给学生所学的资讯,一般以分数的方式呈现。
在反向教学的设计中,首先要明确了教学的目的,然后再进行了教学的评价。通过进行教育评价,可以为老师们提供一个对他们的教育目标有没有达到的认识,从而保证教育目标与教育评价的一致性,还可以让老师们在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教学评价: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在教学完成之后,就可以对其进行规划,只有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才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为其提供支撑,并显示其满足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以及对目标的评价,有助于师生明确教学目标的定位,使教学目标的实现更加顺利。
评价是作出判断的依据。在教育过程中,老师的很多决定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来作出的,很多决定都是根据对学生的评价来作出的。有一些评价可以帮助老师用学业等级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评判,而有一些评价可以为师生们提供信息,让他们对学生已经学习了什么进行了了解,以及可以对哪些知识与技能进行处理与练习,从而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
5、教学案例
科学知识是从生活中的现象中衍生出来的,它是从生活中的现实事例中衍生出来的,能够教会学生们更多地掌握到的科学知识。因此,科学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以,在进行科学教学的时候,老师们要指导学生们,要学会去观察生活中出现的科学现象,然后利用科学实验来探究其背后的规律,让他们学会去思考和理解,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思维。许多的科学知识都是生活现象中的一部分,老师的教学工作就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寻找科学的方法,从而让他们能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研究,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预先设定一个情境,让学生逐渐地步入其中,在情境中,不断地探究科学的秘密,加深对科学的认识,在情境中,教师要一步一步地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科学的课堂,在每一步之间,都能找到许多关于科学学习的实例。
比如,在讲授《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时候,老师就可以从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的联系开始,再从动物与食品的联系开始。
通过对豆芽及周边动物的观察来说明这节课的内容。在这以前,老师可以试着让学生去看绿豆苗的成长,寻找在绿豆苗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被其他动物吃过的迹象,并猜测是谁会吃掉他们。然后就可以让同学们在豆芽里找到什么动物,什么会把豆芽给吃了。为了生存,为了获取更多的营养,一些物种会互相吞噬,这就是食物链中的一环。通过这种方法,让同学们了解到,食物是一条连着一条的,因此,自然界能够保持各种生命的正常状态。当一个生态系统被打破时,将会使整个生态系统发生改变,使许多物种濒临灭绝。自然界中的生灵有其自身的生存规则,人们应该对其进行尊重,对其进行保护。通过本节课程,学生可以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络,并在生命中不断地探究,哪些是食物链的最底层,哪些是最高层。
结语:
总之,在进行单元教学时,小学科学老师应该主动应对教育变革,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变化趋势,协助同学解答科学问题,在教学的时候要与生活保持联系,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科学,并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李青.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与探索[J].未来教育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高峰论
坛,2022 (09) :13-15.
[2]邓州洋.微视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对接京津一-社会形态基础教育,2022 (03):115-116.
[3]裴英.信息技术在科学探究实践中的应用[J].对接京滓一社会形态基础教育, 2022 (07):67-68.
[4]秦春源.浅谈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角色[J].对接京津一-社会形态基础教育, 2022 (04):34-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