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长征精神教育的情感融合——以初中历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学科融合;长征精神;立德树人;初中历史
正文
一、再现历史情境,育人动之以情
“历史理解的出发点是回归于过去的世界,以历史的态度来看待过去发生的一切,为此它需要尽力排除某些现实的影响以求恢复过去的本真状态①”。再现历史情境,达到了解并理解历史,必须是丰满教学之“血肉”——以真实情境启发“历史理解”。如此,带领学生学习本课时应尽可能设置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近进而走进历史,籍身临其境地体验来穿越时空,触碰到真实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最大的壁垒在于当下生活环境与红军长征时截然不同,这为学生“神入”长征增添了不少难度[1]。
课堂以毛泽东《七律·长征》诗作导入,彼时慷慨激昂的旋律容易把学生带回那段峥嵘岁月。笔者认为学科融合的关键在于让故事“发声”,让历史“说话”。
通过介绍诗作背景,诗作描述的场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长征途中发生历史事件探究,继而深入理解[2]。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遵义会议后,红军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为了再现在历史情境,笔者引入回忆录中的数据。“它历时两年,四支部队行程总和超过60000里,其中中央红军主力部队行军最远达25000里,跨越11省,沿途进行了340多次战斗,平均每行进300米左右就有一名官兵献出生命。”以数据和比例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其直观感悟长征,通过数字解读可以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体会到红军长征中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缺衣少粮等恶劣的条件,工农红军最终取得了胜利。籍此,他们达到了体悟的较高境界——感同身受。如此这般,艰难的征途中,红军战士所表现出的坚定理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牺牲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的协作精神才能跃然课堂,育人入脑入心。
跨学科教学中无论是时空观念中历史事件的感悟还是家国情怀的渗透,都需要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进行思考和感悟,从而推动自身思维的启动最终达到思想的升华。唯有共情,才能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3]。
二、深挖学科价值,实现育人转变
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②。
笔者认可并认为,普及长征精神于初中学生的教育时,应深度挖掘史料,同时应以人的活动、人的思考,来体现人的情感和价值观。例如说到红军长征中遇到的危险与困难都很复杂,这种危机不光来自于外部,还有红军内部的分裂危机。通过当堂讲述:当时,红一方面军已经同国民党的军队苦战了八九个月,伤亡很大,精疲力竭,急需得到战友们的支持和帮助。可是张国焘却凭借他手上人多枪多向党要权,拒绝统一行动。这无疑在已经很困难的红一方面军的背后,又插了一刀,把我们的党和革命事业往深渊里推。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北上南下之争”,这样一场长征途中关于红军战略方针和发展方向的争论,一场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已不是单纯的历史教学问题,而是跟政治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本课育人的落脚点必然是党中央通过反对分裂主义的斗争锤炼了革命意志,锻造革命忠魂。革命的曲折的,过程是充满艰难险阻的,螺旋上升的态势,胜利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黎明前,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置疑与决择,也必然不是每个人一直都保持着初心或者说是坚定的革命信念。让学生知道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才能更好的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或那样做,才能理解长征精神从何而来。
深挖学科价值还体现在横向比较及有效释史。当问到1935到1936年间,国内正值什么战争时,学生们都异口同声的回答出了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历史的横向比较不难理解当时党中央做出“北上进而东进”的策略缘由,自然而然能把国内战争同日益高涨的抗日战争结合起来。又例如教学过程中以让学生分析、阐释遵义会议的具体内容以助力其理解会议逐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只有被认可才能更好地被理解。初中学生没有史学理论基础,也没有丰富人生经验和生活阅历,要让他们真正认可并理解复杂的历史,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以教材重难点知识为切入口,丰富教学设计,激发其对学科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唯其如此,学生才能主动思考和学习,真正掌握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历史学习感受,最终达到真正的习得与内化。
三、落实立德树人,形成教育闭环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③,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树上的绚丽之花。新长征路上,又当如何传承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笔者以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一双绣球草鞋(课堂图片展示)把学生带回到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在充分挖掘长征的红色资源后,以讲述生动的长征故事来弘扬长征文化、传承长征精神。在那里,感人肺腑的家国情怀故事有很多;在那里,有太多饱经沧桑的红色文物。这些故事背后是革命先烈为中国革命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是坚定的信念和家国情怀。
历史教师既要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讲解的方式还原历史,又要借助多样性资源展示增强教学的代入感,让学生可以“看”到历史、“听”到历史、“摸”到历史,从历史中感受到浓烈的爱国情感,从而落实立德树人这一课程标准,这也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题中之意。
有情感有温度的分享让学生“感同身受”,如视频呈现出今天的于都无论是城市环境还是乡村面貌都跟当年大不相同,硝烟散尽后“长征情结”早已深深融入于都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昔日一条条“长征小道”成为了当地人民一条条致富的康庄大道[4]。抗洪抢险、航天梦等新长征路上的故事激发学生对长征精神的深入思考,认识到长征精神是一种跨时代的传承。这种传承,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④。这样的动力,有助于实现价值观传递,有助于理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有助于在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将本课的育人目标落到实处,形成教育闭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我们前行的指路明灯,具有思想引领、价值引导作用[5]。今天,在新长征路上,这般牺牲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精神,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指引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课程实践中笔者以诗作导入,回顾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路线,让学生再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学习共产党人的理想、责任和担当。通过视频分享、史料分析、分组讨论,提炼升华传承、探讨长征精神于我们的现实意义,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助力初中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注释:
①邓京力.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辨析[J].历史教学,2016 (11):3-8.
②马克思《神圣家族》
③习近平,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④习近平,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1]管锡基.基于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学校课程变革:触及结构走向深刻[J].现代教育,2022,(06):6-8+11.
[2]赵建华.当童真邂逅“长征”——《七律·长征》教学实录[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3,(02):117-122.
[3]亓玉花,杨修志.初中地理、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与思考——以“地理视角看长征”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11):4-7+11.
[4]焦自信.情感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教育界,2020,(21):26-27.
[5]李东方.长征与新长征——对党的文献中“长征”概念演变情况的历史考察[J].党的文献,2023,(03):7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