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亭语皆人语,说是无情更有情——试析古代诗歌中的“亭”意象
摘要
关键词
亭 审美意蕴 内涵 情思
正文
在《説文解字》中:“亭,民所安定也。亭有樓,从高省,丁聲。”也就是说,亭是路边可以让百姓行人安定歇息的建筑。亭上有楼,因此字形采用有所省略的“高”作边旁,采用“丁”作声旁。
一、品今溯古话渊源——历史之“亭”
追古溯今,亭之历史源远流长。亭,最早始于周,是设在边疆以监视敌情传递烽火的军事堡垒并设有亭史一职;后至秦汉,亭不仅仅是军事使用还投入到地方上去,设有亭长一职(汉高祖也曾任职亭长)以维持基本治安。据《汉书》记载:“亭有两卒,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说的就是这一情况;如此以来,亭的使用功能和范围逐步扩大,至魏晋南北朝时,“驿”逐渐兴起,渐渐取代了亭;虽然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亭和驿逐渐被废弃,搁置不用,但基于亭本就是始于交通要道的筑亭或是“民所安定”的旅途歇脚点的重要功能,因而承袭沿用下来;再说物质丰富科技发达的当今,人们更多的是喜欢精神上的审美,在艺术中获得愉悦感和文化熏陶,所以如今的亭更多的是小品建筑,修建于园林中供人游览赏玩,如杭州的翠微亭就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虽然亭的地位起起落落,功能各不相同,但亭作为中国传统的古典建筑,在慢慢历史长河中,见证了多少代封建王朝的兴衰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传承历史,延续文化,生生不息。
二、诗人笔下亭多情——笔下之“亭”
《周易·系辞》有云:“圣人立象以尽意”,袁行霈先生亦曾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亭本是无生命的实体却在情思浓厚的作家或诗人的笔下有了缱绻之情,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和特定的意蕴内涵,那究竟是何种之情,何种特定的意蕴,又因何而形成的呢?笔者将一一为之分析:
(一)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之“亭”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多情自古伤离别,离亭更是伤心地。再如李白的《劳劳亭》一诗:“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是延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故而多离别。滚滚长江东逝水,送走了离别的人却送不走离别情,所以诗人说劳劳亭是天下伤心处。还有一处离别亭是谢亭。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好似诗人李白也为这浓浓的离愁别绪所感染;“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诗人许浑也在谢亭送走了自己的好友。酒醒人远,红叶青山,忽为满天风雨,情之难堪,皆含思无穷。来来往往,去去离离,谢亭送别几多愁。古时交通不便,稍有不慎便音讯难求人世莫测,兴许一朝分离就成了死别,所以别离之情情真意切动人心弦,以李白的《菩萨蛮》一词为例: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贮立,宿鸟归飞急。何处归程,长亭连短亭。
一别之后,两地悬念,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长亭连短亭,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长亭连短亭”把妇人之离思刻画的淋漓尽致,多久才能不用凭栏回首,多久才能盼得郎君归,如此离别之思,让长亭也为之动容。讲到这里不难看出,“长亭送别”多次出现于古诗词中,俨然好似固定的模式一般,“池阳去去跃雕鞍,十里长亭百草干”,再到宋代“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更有“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一曲离歌唱罢,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柳永《雨霖铃》中亦如此:“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凄切,长亭话别,此景此情,煞是悱恻动人。再至元代元王实甫的《西厢记》,更将“长亭送别”演绎到极致:“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遥望见十里长亭,美人减了玉肌,此情深谁知?惟有一片离人泪。“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古道斜阳,长亭芳草,晚风拂柳,只余笛声袅袅,离情依依。很显然,亭、长亭已然与离别息息相关,“长亭送别”也成了固定范式。《释名.释宫室》云:“亭,停也,人所停集也”,说明亭是供人休息的场所;“亭”又与“停”谐音。古人为即将远行的亲朋好友送行,一般都要在亭设宴、饮酒作别,因此“亭”就与抒发离情别绪相关,重团聚,怨别离,离亭饯别,情达意。
(二)临亭嗟悼叹沧桑——怀古之“亭”
古往今来,朝代更迭,岁月变化,多少沧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亭,诗人临亭而赋,面对亭下之景思绪颇多:面对昔盛今衰之景诗人借古讽今抨击时弊;或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亡变,物是人非更添愁;或借古抒怀,以自况来感慨余生,叹时光不再,英雄易逝,抒豪情壮志,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功业未就鬓发已白。如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为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诗人站在北固亭楼上,向北方金兵占领区一望,一片风光依旧,可是河山已有异样之感。临亭而赋,对亭抒怀,凭吊千古兴亡。亦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此时辛弃疾南归已八年了,却仍投闲置散只是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亭周览之际,一曲而赋,抒内心郁结的悲愤之情。赏心亭只是一个供人游览赏玩的亭子,本无生命,可是诗人的情思浓厚沉重却使本无情思的事物成为了情思的释放者。登亭咏史怀古伤怀,无人会,登临意,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读者每每读到临亭而赋之诗词,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三)寄情小亭方丈间——寄情之亭
中国四大名亭的“陶然亭”的“陶然”源于白居易诗中的“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 爱晚亭”的“爱晚”二字取自诗人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些亭子的修建是为了纪念某位文人并取其诗文而命名。“闲意不在远,小亭方丈间”,文人墨客便聚于这“小亭方丈间”,醉情于山水,寄情于小亭,肆意人生。名亭“醉翁亭”是诗人欧阳修被贬滁州后好友为他特地建造的一座亭,其“醉翁”二字源于欧阳修自称为“醉翁”,故而取名“醉翁亭”,更有千古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再如著名的“兰亭”,兰亭美则美矣,但并不仅仅在于本身美,更在于这“小亭方丈间”却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诗人才停步驻足,游目骋怀,只为“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亭虽有限,情却无限,在有限的空间方寸里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悠思,哲理沉沉。每当有后人再如诗人一般,停步驻足兰亭,在流觞曲水饮酒赋诗间思索人生,叩击心灵。“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纳空间之外物,容天地之私情,此时,亭是诗人的情思的寄托之处,方丈空间,难以度量情有几何。
三、一切亭语皆人语,说是无情更有情
“无处不为亭,无处不写亭, 无处不有风景”,赏心亭、澄江亭、谢公亭、列岫亭、五柳亭、昭亭、沧浪亭等等之亭,更融情于山水之间,肆意于人生几何,还促进了山水田园诗的发展。
综上所述,亭经历了从边防堡垒到骚站再到送别之地、观赏建筑的历史变迁。虽然古代作家笔下的亭不尽相同,但是进入文学作品之中的亭,由于倾注了作家的主观感情,而成为有情之亭。无论送别之亭、怀古之亭,还是寄情之亭,它们都是客观物象在作家笔下形成的意象。
综上所诉,一切亭语皆人语,说是无情更有情。从军事堡垒到旅途歇脚点再到送别之地、伤怀之处、游玩之景,亭虽然经由了各式的历史变迁,在诗人笔下也妙笔生花各不相同,但无论亭之几何,都是客观之象在作家笔下、几多情思、历史积淀下形成的特定主观之意。
文人骚客,或抒宴集之乐,或写逸游之闲,或叹家园之怀,或感离别之痛,或品格物之思,或发登览之感,无不与亭息息相关。 “以亭表意”、“赋亭于象”、“补亭修象”,无论是悲,是喜,是相思情,还是离别恨,是歌颂,还是斥责;无论是雄浑壮阔,还是凄凉萧条,是意气风发、蓬勃向上,还是幽清明净、和谐静谧,亭在,人在,情在,象、意、境的和谐统一,更让亭的独特内涵煜煜生辉。
参考文献
1.周晓琳.空间与审美[M].人民出版社,2009.
2.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M].中华书局,2013.
3.王立.诠释心灵史破译民族魂——《心灵的图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后记[J].丹东师专学报, 2001, 23(3):2.
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