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
正文
引言:
情境创设是指通过构建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增强其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情境创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促进其思维发展和情感共鸣。通过将生活经验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教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其综合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生活化情境构建,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增强其情感共鸣。生活化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其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和感悟,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以五四制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冬天的背景音乐,并展示一些冬季街头的图片,如飘落的雪花、寒风中的行人以及小女孩蜷缩在角落的画面。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身处这个寒冷的环境中,感受那种孤独和无助。在引导学生体验这一情境后,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接下来,教师可以逐段阅读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回忆起之前设定的情境,从而加深对小女孩遭遇的理解。最终,学生在阅读后能够更加同情小女孩,并理解故事传递的人性关怀与社会问题。这种生活化情境的构建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有效提升了其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认同。
二、角色扮演体验,增强情感体验与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角色扮演能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文本中的情感,还能激发其创造力和表达能力[1]。角色扮演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故事,增强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从而深化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在五四制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次“水墨画展”的角色扮演活动。在活动开始时,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引导其了解作者通过水墨画描绘童年生活的美好与纯真。接着,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故事片段进行角色扮演。比如,一组可以扮演作者的童年伙伴,另一组则可以表现作者在画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同时引导其讨论每个角色在故事中的感受和想法。最后,教师可以邀请每组分享其表演,并进行全班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生动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增强了对《童年的水墨画》的理解,也培养了其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从而充分体现了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
三、问题情境设置,激发思维碰撞与探索
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与教师和同伴进行思维碰撞,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提升阅读理解水平。
学习五四制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这两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名人的励志故事,引发学生对学习力量的思考。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认为学习的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如果你是车胤或李白,你会如何看待学习?”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鼓励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学生可以从知识的积累、意志的坚定、创新的能力等方面阐述学习的力量。在分享自己观点时,学生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引用相关事例来支撑论点[2]。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引导其思考如何在日常学习中发挥学习的力量。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培养了其批判性思维,充分体现了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独特价值。
四、多媒体融合运用,丰富感官体验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通过结合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媒介,教师能够创造出更加生动和直观的学习环境,从而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增强其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五年级语文上册的《鸟的天堂》的教学。第一步,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鸟类栖息环境的短视频,展示各种鸟类在自然中自由飞翔、觅食和嬉戏的场景。第二步,配合悦耳的鸟鸣声,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鸟的天堂中。这种直观的视觉与听觉体验,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其对文本内容的兴趣。第三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后思考几个问题:“你们觉得鸟儿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是什么样的感觉?如果你是其中一只鸟,你会选择怎样的栖息地?”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插入一些相关图片,例如各种鸟类栖息在繁茂树木上的画面,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本中的意象。最终,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提升了阅读兴趣,也增强了对文本情感和主题的感悟。这一教学策略充分体现了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立体的学习体验。
五、情感共鸣引导,深化阅读感悟与价值观塑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对文本中人物情感的共鸣,教师能够帮助其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及其背后的意义[3]。这种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引导其思考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道德价值,从而培养出更为全面的社会意识与人文关怀。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来激发五年级下册的《祖父的园子》教学的情感共鸣。一方面,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你们有没有印象深刻地与祖父或祖母相处的时光?那段经历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提问,教师鼓励学生回忆与长辈之间的亲密关系,分享其在家庭生活中的点滴故事。在学生分享后,教师可以引导其阅读《祖父的园子》,并在关键段落停下来,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情感。例如,在描述祖父精心照料园子的细节时,教师可以问:“你们觉得祖父为什么如此用心去照顾这些植物?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情感?”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祖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总结学生的讨论,引导其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传承这种关爱与责任。这一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结束语:
通过生活化情境、角色扮演、问题设置、多媒体融合以及情感共鸣等这些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与情感。展望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日益丰富,情境创设将继续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帮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同时,培养出更为全面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于善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设情境的策略探索[J].读好书,2024,2(23).
[2]王甜甜.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读好书,2024,2(17).
[3]朱于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与学生参与度分析[J].读好书,202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