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中职语文;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教育研究
正文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也是中职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中职语文课程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当前中职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每一代人发挥自身的力量。因此,本文将从中职语文课程的实际出发,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一、中职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状分析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
当前,中职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许多学校都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或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然而,在传承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一、部分学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挂起横幅大肆宣传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做的是一些表面功夫没有落到实际的行动中,终究是镜花水月。其二、部分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同时,一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的动力。
(二)传统文化创新的现状
在传统文化创新方面,中职语文课程也取得了一些进展。许多教师开始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同时,一些学校也开展了传统文化研究活动,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然而,在创新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效结合;同时,一些学校在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缺乏足够的支持和指导。
二、中职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揭示传统文化之精髓
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中职语文教材中包含有很丰富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的提倡爱国,有的是弘扬孝道,有的传播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因此,中职语文教材不仅是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载体,更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以揭示其深层内涵和独特魅力。首先,教师应系统梳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如古诗词、文言文和历史故事等。在准备阶段,教师需深入理解这些文本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以便在授课过程中能够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在课堂上,教师应着重讲述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合理的利用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去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进一步使他们懂得一些行为准则和人生道理。
例如,在教授文言文时,以《劝学》为例,教师应深入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揭示其深层内涵。在教授时,可以首先强调《劝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重要地位,它倡导了勤奋学习、自我提升的精神。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经典章节,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首先详细解读句子的字面意义,再由表及里接着讲解其背后的文化寓意,最后告诉学生这是荀子用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和教育就会得到提高,甚至可以超越老师。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努力学习可以超越前人,实现自我超越。
又如,在学习《离骚》时,让学生感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脍炙人口的名句。进一步感受爱国诗人屈原被放逐之后的依旧心怀国家,矢志不渝的精神和信念。同时利用合时宜的教学方式方法让立志成才、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成为他们的最高精神追求。
总之,挖掘教材里的传统文化精髓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何为学习,为何学习”不仅是为考试而学。
(二)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与创造力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中职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摒弃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转而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种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表达,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还能促进他们主动探索文化的深层魅力。进行角色扮演也是语文课文中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课文内容,同时也增加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样学生能够自主积极的投入到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中,还可以通过语文课堂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更好体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在教师的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能够更好的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达到中职语文课堂预期效果。特别注意的是在课文里传统文化的选取中,不要一把抓,要懂得取舍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定,合理选取一些比较经典的传统文化,用一种创新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以《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创新了教学模式,以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首先引导学生思考林黛玉进入贾府后可能遇到的情境和感受,提出诸如“她初入贾府时心情如何?”、“她如何与贾府众人相处?”等问题。学生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有的描绘了林黛玉的紧张与好奇,有的则想象了她与贾宝玉初次见面的场景。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续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故事继续延伸。更甚者,可以让学生角色扮演林黛玉进贾府时见到各位亲戚的神情,通过学生们的续写作品和角色扮演一则展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二则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理解。续写过程学生不仅写出了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点滴,还通过她的视角,展现了贾府的繁荣与衰败,以及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
又如,讲授杜甫《蜀相》时,相机用杜甫发朋友圈追“爱豆”的方式导入,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出杜甫的身世,知人论诗,此诗一方面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另一方面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课后延伸,杜甫来到招聘会他能做什么工作?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古时候许多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而现在读书是报效祖国的必经之路,因此,要珍惜读书的机会。
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才能事半功,同时也要积极传播正能量,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感,这样才能真正的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开展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之魅力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在传承传统文化时,教师应注重组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非凡魅力。这些活动可包括探访古村落、学习书法、剪纸、茶艺等传统艺术。通过亲身体验和亲手操作,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认同感,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比如,在教授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课时,教师可以安排一次实地参观古建筑群的活动。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建筑的构造、雕刻、色彩等细节,看看古建筑中的重复与变化统一,同时,教师也可以讲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古建筑特点、触摸古老的砖石、聆听历史的回声,深刻感受到古建筑中传统文化的厚重与魅力。
又如,在教授《荷塘月色》一课时,教师可以安排一次别开生面的户外教学活动,引领学生走出教室,亲临其境地感受这篇经典散文所描绘的荷塘之美。在明媚的月光下,学生们齐聚荷塘边,他们静静地观察着荷叶的翠绿、荷花的娇艳,聆听着微风拂过荷塘带来的丝丝清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闭上眼睛,深呼吸,用心感受这份宁静与美好。随后,学生们纷纷拿起画笔,将眼前的荷塘美景绘制在纸上,或是用文字记录下自己此刻的感受。接着,让学生查阅写作背景,思考在那样的环境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荷塘之美?通过一系列探究,学生会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古人在失意之时自我遁入这"上月下水"的澄明之境来寻求长久慰藉,他们均把在现实世界里不能实现的理想寄予在这最广阔的世界、最澄明的意境里,他们共同借助这种意境来洗涤心灵、排解郁闷。而作者在《荷塘月色》中营造的"月光""流水"之境同样是为了排解内心的郁闷。学完《荷塘月色》学生会发现作者对于荷塘月色的喜爱,是真正发自心灵最深处的。在那月色下,在那荷塘里,存放着一个知识分子最深沉的情感寄托,更珍藏着一个文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抹不掉的血脉传承。
(四)延伸教材,融入本土文化特色
教学中融入本土传统文化特色,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本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中。通过讲解本地名人故事、介绍当地历史事件等方式,让学生在了解家乡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讲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结合我们本土文化,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苏东坡的了解,所谓知人论诗,从学生出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了解当地文人骚客的历史故事。又如讲关汉卿《窦娥冤》元杂剧时,让学生搜集我们本土的黄梅戏《孟姜女哭长城》,同为悲剧的两则戏曲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戏曲文化知识。再如讲授课文《江姐》我们也可以谈谈本地的革命先烈陈潭秋、董必武、李先念等,这样可以引领学生从课文走到身边了解更多的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
三、中职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创新方法
(一)融入现代元素
网上流行一个段子“大清都亡了这么久,你怎么还这么封建呀?”人们对“传统”的刻板印象都是“老古董”“老思想”与现在社会不合时宜。虽然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但并不意味着它与现代生活脱节。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我们老师可以学会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将其与现代元素和现代科技相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数字艺术作品,此外教师也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现象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学习王蒙《善良》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探讨一下社会问题,古人说日行一善,现如今老人碰瓷该不该扶?或者霸凌事件该不该冷眼旁观?通过探讨学生对善良有一定的认识,在今后处理问题也有自己的尺寸。
(二)拓展传承渠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承传统文化的渠道也日益多样化。在中职语文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线上教学,推荐学生观看一些优秀文化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学习传统文化;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渠道,分享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信息,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通过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让“遥不可及”的文化变得“触手可得”,让“高冷”的历史故事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们的语文课本注入了“灵魂”。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职语文课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教师首要的任务,因为创新是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和探索,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魂”。在学校的扶持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社团活动课上开展一些关于传统文化主题的创作活动,如文学创作、诗词创作、艺术创作、歌曲创作等,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探究活动,如吴冠中《画里阴晴》——国画探究,吴冠中提倡“艺术贵在创新”,学生可以通过探究不仅对课文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让学生在研究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国画的内涵和价值。因此,在中职语文课堂中不仅是照本宣科,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发现文化之美。
四、中职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学资源建设
为了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中职学校应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学资源建设。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传统文化相关的培训、研讨会或者成立关于中职语文课本里的传统文化相关课题,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如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授课或指导实践活动等。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中职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古诗词朗诵、黄梅戏曲表演、中国画、飞花令、传统乐器演奏等;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渠道宣传传统文化知识和信息,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研究活动或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三)加强传统文化的创新研究和实践
为了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的创新研究和实践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学校可以邀请教师举办传统文化创新研究活动或者文化创新课题研究活动,如《红楼梦》中的传统文化创新研究活动或者关于《诗经》的文化创新课题研究活动;其次,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研究或创作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最后,为了更好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校还可以联系校外有关机构或者一些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开展传统文化创新研究项目。
总而言之,中职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有效传承,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传承渠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职学校需要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学资源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加强传统文化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只有这样,中职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为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琳.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教育. 作家天地. 2021(34).
[2]张海娟.探析中职语文组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教学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21(34).
[3]肖光跃.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探析[J].职业,2021(14).
[4]石英.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10(09):106~108.
[5]赵天锡.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 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 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