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责任担当”;核心素养;培养
正文
引言:在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关键时期。责任担当作为道德与法制教学的核心素养,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成长,也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通过特定策略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希望可以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一、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一)“责任担当”在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重要性
责任担当作为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品质的塑造,更牵涉到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发展。责任担当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更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目标。在小学阶段,注重责任担当的培养可以为学生奠定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基础,促进其全面发展[1]。
(二)挑战与机遇: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的背景与动因
在当今社会,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社会变革和信息时代的发展,给学生成长带来了新的背景和动因。这一背景下,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成为教育的迫切需求。挑战在于如何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使之成为其品格和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二、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实践责任担当
在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为了引导学生实践责任担当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真实情景,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其中面对道德选择,并了解选择与责任的紧密联系。此类情境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更直观地体验到行为选择所带来的不同后果,并激发学生对责任担当的思考和认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选择社会中真实存在的道德问题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角色扮演[2]。通过此类方式,学生可以亲身经历、感受到不同的道德选择所衍生的后果和影响,进而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具备责任担当的意识。此类参与式的学习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责任选择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通过情境设计引导学生实践责任担当,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责任的意义,更可以在实践中启发学生对于责任的认知。
例如,在课程《我很诚实》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实践责任担当。通过案例教学,教师可以选择与诚实、诚信相关的真实例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此类道德问题的本质。例如,可以设计一个情境,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的情景中,面对不同的诚实选择,从而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到不同选择带来的后果。教师还可以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诚实”背后的道德取舍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分享诚实对个人和他人的影响。此类实践性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责任与行为选择之间的联系,深化学生对诚实的理解和责任担当的认知。通过这个情境化的学习体验,学生将更深刻地领悟诚实的意义,从而培养责任担当的素养。此类教学过程不仅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责任的实际意义,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责任的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责任心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责任心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课堂案例教学的方式,学生将有机会去深入分析并解决涉及道德问题的实际情景。此类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分析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逐渐理解到解决问题需要承担的责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心。透过实际案例的讨论,学生可以更加具体地认识到道德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解决此类问题所需要的责任心。此类情境式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去体验、理解、反思,从而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应用,更是对责任担当的内化和实践。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所获得的经验和技能,将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应用。此类可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与责任心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是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类教育方式将激发学生对于责任担当的深刻理解和内化。
(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激发学生对社会议题的关注是培养责任担当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与解决方案的提出,可以深入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进而加深学生对责任担当的认知和实践。此类参与式的学习不仅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更是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提升。在此类参与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社区义工服务、讨论社会公益议题等。此类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兴趣,更可以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3]。通过此类实践,学生将逐渐意识到个体责任与社会整体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并逐步形成承担社会责任的观念。引导学生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是激发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此类实践性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也引导学生逐渐明白解决问题需要承担起责任。通过此类活动,学生可以发展自身的社会责任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例如,针对《爱心的传递者》这一课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培养其责任担当意识。通过案例教学,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关于爱心与互助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讨论相关的社会议题。例如,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爱心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爱心传递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促使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传递爱心并解决现实问题。此外,可以安排小组展示分享,引导学生展示学生对爱心传递者的理解和认知,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爱心、互助的理解和实践。此类教学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爱心与互助的认知,也激发了学生对社会问题解决的责任感与思考。
(四)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承担责任角色
在学生责任担当的塑造过程中,小组合作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此类合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而活跃的场所,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还能明白责任分工对于整个团队达成目标的重要性。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学会了团队协作和共同努力的重要性[4]。在此类合作模式中,学生被赋予不同的责任角色。这不仅鼓励了学生的参与和投入,也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例如,一些学生可能负责整合各组员的观点和建议,而另一些学生则负责确保团队按时完成任务。此类分工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都是至关重要的,并且每个角色都需要对团队目标负起责任。除了个体责任外,小组合作还鼓励学生间相互协作与协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合作,更是通过合作学会了彼此倾听、尊重和理解。此类相互配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了责任承担的集体力量,从而加深了对责任担当的认识。
(五)利用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角色扮演活动作为一种具有生动性和交互性的教学手段,在学生责任担当的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类形式的活动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情感与行为的模拟和引导。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学生可以沉浸于模拟的情景之中,感受到不同角色所带来的责任感和影响。此类参与式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责任的内涵。在此类活动中,学生可以在模拟情境下充分表现出责任担当的特质。例如,在模拟社会中的角色中,学生需扮演特定的职业或历史人物,从而体验到对应的责任感。此类身临其境的体验不仅仅是一次教学活动,更是一次内化责任意识的过程。通过模拟情境的参与,学生会逐渐认识到不同角色的责任差异以及承担角色所需要的各种责任感[5]。角色扮演的活动,更像是一个实验场所,引导学生可以在其中不断尝试,感受不同角色的责任压力和挑战。此类亲身体验,使得抽象的责任概念变得更加具体而真切。同时,此类体验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责任观念和自我认知,培养学生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和习惯。此类全方位的参与,为学生责任担当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实践和体验的平台。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课程内容《生活离不开规则》是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认知责任的重要性。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模拟的情境,引导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如社区的义工或者模拟一些规则与法律所涉及的角色。通过此类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在不同角色下责任的表现和意识。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安排小组活动,模拟社会中常见的情境,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学生、老师、家长等,从而促使学生深刻体验到不同角色所承担的责任。此类教学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更直观地感受到责任担当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责任的思考和认知。
三、结束语
总体而言,责任担当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能力,此类能力需要从小培养、从小树立。通过本文所提出的多种策略和方法,在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实施责任担当培养,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立体的成长路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意识,不仅可以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有担当的公民,也将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持续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冯成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20(20):2.
[2] 沙健羽.小学道德与法制课中责任意识的培养[J].山西教育:教学版, 2020(3):2.
[3] 徐剑.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 2020(3):2.DOI:10.3969/j.issn.1007-9068.2020.03.039.
[4]杨振卿.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20(38):2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