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关键部位施工技术要点
摘要
关键词
公路工程施工;关键部位;施工技术要点
正文
1导言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公路工程发挥出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公路工程关键部位施工技术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了交通网络的稳定性,为公路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的不断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施工工作人员需要对各项施工技术进行全面的了解,挑选适合的技术,从而保障公路施工效率和效果。
2公路工程施工中关键部位施工技术的意义
目前随着建设工程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科技的进步,工程施工技术利用率不断提高,施工设计也逐渐成熟。传统的施工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工程建设,不利于公路工程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的应用,建筑技术的应用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重视公路建设中关键部位的施工技术,可以提高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利用率,促进关键部位的施工效率,从而促进整体效率的提高。重视关键部位的施工工艺,还可以有效预防人工操作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用技术弥补人工操作的不足,避免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一般来说,掌握关键部位的施工技术要点,可以促进关键部位多方面的发展,进而对公路工程建设的成效产生积极的影响。公路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可以实现城镇化的优化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的出行要求,保障人们的出行安全。
3公路工程施工问题
3.1路基不均匀沉降
公路工程属于“线型的构筑物”,路基是公路的主体工程,与公路隧道、桥梁结构相互衔接。但随着国际经济发展中交通负荷的增加,路基质量问题逐渐突出。路基不均匀沉降是公路路基的常见质量病害,不仅会破坏公路路面结构,还会影响车辆通行安全性、舒适性。引起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较多,施工过程中压实度控制不到位、路基填筑不规范、路基施工中土层含水量控制不合理等因素都会诱发路基不均匀沉降风险,导致路基施工质量不佳。
3.2路基路面裂缝
裂缝在公路路基路面很常见。其中造成水平裂缝、垂直裂缝和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因素是沥青底层抗压强度不足,混凝土裂缝主要是受温度影响,由于长期暴露在高温和带行驶载荷的自然环境中,公路底部裂缝延伸至路基路面,裂缝的深度基本与公路底部相同,一般在20~28mm;网状裂缝是由汽车的驱动作用造成的,一般是浅而细的裂缝,且裂缝深度小于15mm;横向和纵向的裂缝主要是路面施工造成,在施工时沥青对接缝处没有处理好,随着时间的推移,路面的接缝不够紧密,造成路基和路面沿轴向出现裂缝。
4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关键部位施工技术要点
4.1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要点
第一,混合料运输。路面混合料用大型自卸车运输,车辆数量要比拌和能力与摊铺速度略有富余,确保混合料能够及时运输到场,避免对施工进度造成影响。装料前将车厢打扫干净,并均匀涂抹隔离剂。装车时,为避免混合料离析,每装完一斗混合料,都要对自卸车进行一次挪动。运输到场的混合料应及时检查其质量,确定颜色是否保持均匀和一致,是否存在离析、花白料与结团,并测定温度是否满足要求。若温度不符合要求,则不可在施工中使用。第二,混合料摊铺主线混合料摊铺需使用宽度不小于12m的摊铺机进行,一般采用两台呈梯队形式进行整幅作业,对于加宽处,应额外配备一台摊铺机,避免产生接缝与不平整。摊铺时,摊铺机行驶速度不可更改,更不允许停顿。摊铺机必须以一定速度均匀行驶。下路面采用基准钢丝绳进行找平,中路面与上路面均借助摊铺机自带浮动基准梁进行找平。第三,混合料碾压。第一阶段初压经常称作稳压,因混合料摊铺时熨平板之前的混合料已经得到初步夯实,并且摊铺完成的混合料,其温度可以达到160℃以上,所以仅需要很小的压实功就能达到理想的压实效果。初压时压路机速度为2 km/h,碾压遍数为2~3遍。复压的作用在于压实,达到要求的压实度。复压需要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进行,此时混合料温度应达到130℃以上。具体的碾压遍数要根据试验段施工结果确定,碾压方式和初压完全相同。终压的目的在于消除路面表面缺陷,并使路面达到平整。考虑到终压需要消除所有复压时产生的不平整,所以此时混合料也应有一定温度。终压完成后,路面混合料的温度应达到70℃以上。
4.2路基施工防护
首先,充分结合各方面实际情况和路基施工需要来制订施工方案是确保路基加固施工质量的重要基础。诸如:运用换填法来实施加固施工工作整体效果较为良好,但是因为施工持续时间较长,并且工程成本较大,所以还需要结合路基土体的情况来挑选适合的加固方法。在施工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各方面实际情况来对施工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特别是在地质较为复杂的地区需要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施工方案,从而对加固施工的效率和效果加以保障,尽可能地控制工程成本。
其次,路基填筑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而施工人员在完善路基填筑方案时,应加强路基填筑材料的质量管理,加强填料土的质量检验。路基填筑时,施工人员应清楚路基范围内的各类杂物,包括生活垃圾、草皮土、泥土等,清理结束后用压路机压实处理路基,检测路基压实度后进行填筑施工。施工期间可采用分层、分段的填筑施工模式,填筑过程中的松铺厚度差需控制在30~100mm。为保证路基填筑施工质量,填筑前应全面检测基础层土质孔隙率、压实度、承载力等,每层所用的填料都应均匀摊铺在基础结构上,分层压实后测定其含水量,若含水量小于最佳含水量的2%~3%后,施工人员可适当洒水或晾晒处理填料。
再者,由于公路施工的地点不同,周围环境和土壤条件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在实际施工之前,施工人员应该对周围环境和地质条件作出细化分析,确保土壤中的含水量,以此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路基施工。含水量决定了路基压实问题,含水量过低或者过高都会降低路基压实的效果,因此在实际施工中,施工人员应该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尤其针对地下水位。尽可能在施工时排出多余的地下水,以引流的方式进行此项工作。还需结合施工需求选择排水设备,提高排水工作的可行性,降低意外事故发生概率。
最后,在路基修筑工作结束后,还需要定期对其进行维护,减少公路的破坏和损害,实现全方位的质量控制,同时应制订相应的防护措施,加强管理人员日常养护,制订计划定期维护以提升公路的耐用性。在防护工作开始之前应先从路基情况入手,比如了解排水系统,根据路基的下沉或断裂情况选择修复方式,以此保证公路运行的可行性。
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作为工程建设进步的重要突破口,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关注。目前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的使用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关键部位的施工管理,因而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然后掌握关键部位的施工技术要点,促进施工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军. 探究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关键部位施工技术要点[J]. 居业,2021,(02):93-94.
[2]林卫卫,伍慧文. 公路工程施工中关键部位的施工技术分析[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21,44(01):62-63.
[3]张凌鸿,汤志刚. 公路工程施工中关键部位的施工技术分析[J]. 交通世界,2019,(36):18-19+45.
[4]彭世杰. 公路工程施工环节关键部位施工技术分析[J]. 黑龙江科学,2019,10(18):114-115.
[5]刘慧. 浅谈公路工程施工中关键部位的施工技术[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06):184-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