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袁辉

成武县第二中学

摘要

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及落实,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期间重视突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而探究性学习方法可有效满足这一要求,促使学生借助探究与分析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并使其思维时刻处在活跃状态。本文将从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探究,利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确保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高中生物;应用方法

正文


前言:现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各阶段教学首要目标,而为实现该目的,推动学生各方面能力良好发展,教师应对以往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与创新。其中探究式教学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共同成长中,逐渐养成良好学习态度,有效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及探究欲望,进而使得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价值得到充分展现。

一、围绕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往往就是教师提供恰当有效指引,并给予学生实践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展开自主探究,如此一来,不但可使教学质量及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还可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更加透彻且深入。为此,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应围绕学生真实学习情况以及课本知识内容等,创设出探究性问题,鼓励他们展开探究性学习,且能够对课本知识点实施分析及研究。而在此过程中,需要重视的是学生本身的学习情况和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有着一定差异性,对此学习效率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借助问题探究,布置出逐层递进的问题,以免因问题难度过大,导致学生学习自信心及积极性受到影响。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为例,学习本章节内容时,教师需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定教学重难点内容和目标,以此为基础提出部分问题,让学生融入到自主探究学习中来,且在探究期间了解相应理论知识和蛋白质本质。这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了解其形成蛋白质的整个环节和蛋白质的功能及结构等。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当其阅读完成后,教师可提出相应问题,让他们围绕问题展开交流:“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在哪些方面听到过蛋白质,其往往存在什么地方?”问题提出后,学生即可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回答出:“大部分食物中均包含蛋白质,其中豆类和豆制品、蛋类等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更高。”随后,教师继续询问:“蛋白质有怎样的功能?”这时会有学生回答到:“其能够促使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得到补充”,借助这一契机,教师引入本堂课知识内容,展示出蛋白质在人体中的作用及形式,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在基础性知识讲解完成后,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譬如:第一,借助对课本中氨基酸结构实施观察,其具有怎样的相同之处?第二,蛋白质属于生物中大分子,主要是通过不同氨基酸组成,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具体过程是什么?第三,课本中的蛋白质具有各种类型,那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种类以及数量是否一致?”这一系列问题提出后,可让他们实施自主探究,并围绕教师讲解的基础知识,针对蛋白质形成方式和组成特点展开剖析,以此让他们切实掌握人体中蛋白质的功能,从而推动蛋白质作用完全展示出来[1]

二、通过解决问题,完善知识体系

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活动时,学生在对知识展开探究性学习期间,往往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此教师应随时观察留意他们的学习状态,一旦发现学生碰到困难时应及时对其进行恰当引导,帮助其突破困境,如此一来,将使得他们形成健全的知识体系,推动课堂探究性学习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课本中的知识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需求有机融合,以此打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探究欲望更加高涨,使其积极主动融入到探究活动中来。并且教师还应随时巡视学生学习情况,借助教学契机为他们提供有效引导,让其在明确探究性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强化教学有效性,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等。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为例,学习本章节内容时,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探究欲望,教师可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找到与DNA有关的视频,课堂上将其呈现在大屏幕上,要求学生仔细观看,并鼓励他们自主探究DNA结构的遗传物质。这时教师应进行巡回观察,当发现他们自主探究期间出现错误时,应第一时间给予学生科学指点及引导,让其改正错误;当其遇到困境无法进行深入探究时,教师需为他们提供恰当点拨,帮助其突破重难点内容并发散思维,实施深度学习及探索,以此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掌握,使得教学质量及效率得以明显提升,从而形成系统化知识体系[2]

三、打造相应教学情境,提高探究性学习效率

高中生物这门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核心构成因素,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有意识的激发学生思维,鼓励他们主动分析各知识点间内在联系,以此揭示生物界的规律。另外,教师还应将重心放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有效调整以往枯燥、无趣的教学方法,围绕现阶段学生真实学习情况,创设良好教学情境,以此让他们对知识的探究欲望更加高涨,在不知不觉中使其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得以逐步提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二小节“酶的特性”这部分内容时,其属于高中生物教学中较为关键的元素,课本中包含了探究性实验,也就是表明了酶的作用会因哪方面条件的改变而受到干扰。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平均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并为其打造出生活化教学情境:“首先呈现出一块满是油污的抹布,接着鼓励他们思考清洗此抹布应该在温水里还是在冷水中?”部分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够回答出:应用温水洗效果更好。接着教师询问他们:“在清洗过程中,是否需要将温度不断升高?哪部分因素会对酶的活性形成一定干扰呢?”随后让学生准备好实验器材并自行制定实验流程,不断分析温度、酸碱性等对酶活性的影响。借助这部分实验探究,他们能够了解到温度,酸碱度均是关系到酶活性发挥的重要因素,适宜的温度可使酶催化作用充分展示出来,基于此用冷水清洗将会导致洗衣粉中的酶活性降低,而在温水中随着温度不断上升,酶活性将持续加强。然而,倘若超出适宜温度,则会伴随温度的不断升高,导致酶活性弱化,为此运用添加酶的洗衣粉清洗衣物时,在温水中的作用要超过在冷水和沸水中的效果。通过此种课堂情境的打造,学生能够借助实验充分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内容,使其科学思维得到提高,并逐步培养其探究意识及能力,这对他们核心素养的形成及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3]

四、围绕教材内容,打造生物实验方案

以往进行初高中生物教学活动时,教师通常沿用单向知识传输教学模式,或是在学生实施实验操作期间进行过多干涉,导致其缺少自主选择机会,并且大部分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是在一旁观察及记录实验结果,并未真正融入进去,此种教学模式对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将造成不良影响。而在新课标推动及落实下,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力及创造力,实验期间为学生给予更多选择的机会及权利,简单来讲教师应围绕教材知识内容用心打造实验主题,让学生自由选择相应主题并构建小组,以小组为中心进行有效互动及交流,做好实验方案,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随后将其交给教师实施审批,以此保证实验流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及安全性。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为例,学习本章节内容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创设生物实验方案,从而使其对植物生长激素的知识内容形成深入理解及掌握。这就需要当他们能够对知识内容形成一定认识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让他们主动融入到实践过程中,进而对植物激素运用价值形成深层次认识。在此环节教师应为学生制定计划给予一定引导,让其方案更加健全,使其安全性得到保障,防止对周围环境形成不良影响。然而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干预,切勿代替他们展开实验,应给予其足够的主动学习和交流平台,如此一来,不但可推动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还可有效激发学生潜力[4]

结论:总而言之,因高中生物教材中部分知识点有着抽象性特点,学生在获取这部分内容时,往往需要通过自身思维模式进行探究,以此形成对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及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期间,利用行之有效教学方法,鼓励他们展开探究性学习,如此不但可加深其对知识的认识,还能起到推动其各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恩梅.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36):65-66.

[2]王琴.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知识文库,2021(23):163-165.

[3]高红梅.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智力,2021(24):6-7.

[4]许碧香.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试题与研究,2021(20):73-7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