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数学教学
正文
引言: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激活思维的前提条件,思维是解决提问的必要过程。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问题导学法能够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将有效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及思维能力。教师应时刻坚持“以生为本”开展教学,以帮助班级学生都可获得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高难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强化学生学习意识
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多仅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仅是被动接受课堂知识,并不知晓学习的含义,不清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重要关系。而将问题导入法引入教学,则可有效改善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有利于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当初中生的学习被激发后,其将生成较强烈的学习意识,可配合教师工作有效提升数学学习质量。
(二)优化学生思维能力
问题是带动学生思考的最好方式,在问题的逐渐引导下,学生将不断扩充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分析能力、逻辑思维、归纳总结能力等都可在此过程中获得加强,可推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如此,在问题导学法的带动下,学生易形成自身问题意识,面对问题时将自行探究、解决,有利于思维能力的不断强化,进而掌握核心知识点,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数学作为逻辑性与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因部分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影响后续学习,致使学习自信心逐渐降低,产生数学学习抵触心理。而通过问题导学法授课,将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点后,再引入新课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其跟进教师步伐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此举还将活跃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效率。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注意事项
(一)问题的内容要贴合教学内容
问题导学法被应用到初中数学课堂的根本目的是,辅助教师教学工作,提升班级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创造问题时必须以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基础,并在问题中呈现本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帮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知晓本堂课的主要学习目的。以学习“多项式乘多项式”为例,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授课前,首先应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令学生理解并且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及其推导过程2.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计算”,随后标记其中的重点“多项式相乘时的乘法法则及其应用”,难点“多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待两项重点内容确定后,设计的课堂问题才更有令学生思考及回答的价值,如“多项式乘单项式(a+b)*m的乘法运算过程和结果分别是什么?多位数乘法(7+8)*9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如何?通过上述两个算式中的可否能尝试计算多项式乘多项式(a+b)(m+n)?”。此时,学生将更加清晰地知晓教材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并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获得数学表达能力、计算能力、类比分析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的提升,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基础
根据学生成长环境、小学时期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能力间常存在较大差异性。为保障班级学生都可获得锻炼,教师在通过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时,应注意问题设置层次的合理性,保证问题的难度符合学生基础,以免因问题难度过高打击学生积极性与自信心,或因问题难度较低无法发挥问题导学的作用。且此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所设置问题的连贯性,将问题的难度分为简单、中等及困难三种,令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解答,并令有意向的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可尝试探索难度更高的问题。例如,学习“二次根式及其性质”后,教师可提问“y=√x-2+√2-x+3,求y2的值?”“当x取什么实数时,二次根式√2x-1有意义?”“若x-2y+9与|x-3|互为相反数,则x+y的值为多少”等问题,使学生在解答难度递增问题的过程中更为透彻地了解知识点,使班级各层次学生都可获得一定锻炼,提升整体教学效益[1]。
三、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问题的呈现方式是尤为重要的,尽管应试教育课堂下,部分教师也在课堂中进行了提问,但由于其提问方式枯燥且难度较低,并无法有效令学生思维获得锻炼,且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为促使学生更好、更主动地配合教学工作开展,问题导学法应用的形式也应多种多样,以令课堂的趣味性获得提升,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欲望,使其积极配合教师工作开展,下文即例举了几种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入问题
初中阶段,学生多已具备一定生活经验。因此,采用问题导学法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将问题与教材内容相互结合,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意识,并令学生知晓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升其学以致用的能力。不仅如此,在长期通过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可得到良好培养[2]。以学习“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为例,进行此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便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入问题:某国际乒乓球赛事上,中国队员甲、乙正在进行总决赛的比拼,则最终冠军属于中国吗?上台领奖的前三名都会是中国队员么?在学生回答“最终冠军确定属于中国,上台领奖的前三名不一定都是中国队员”引入本堂课教学“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随后教师可令学生自行思考生活中曾遇见过的此类事件,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此时开展教学将事半功倍。
(二)依托多媒体引入问题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在课堂中的应用频率正逐渐升高,其可有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点转换为具体的视频短片或动画内容,有利于降低学生理解难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且此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因此在应用问题导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依托多媒体引入问题[3]。例如,在探究“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窗花、蝴蝶、古代建筑等的图片,令学生欣赏图片、感受此类轴对称现象,并进行提问“屏幕所示的图形有哪些共同特点?谁能概括这些特点?”使学生观察概括“沿某条直线对折,图片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从而引入轴对称图形概念。再次,教师可选取一张照片通过动画划分为两张图片,左边图片各顶点通过ABCD表示,其对称图片通过abcd表示,并再次提问“Aa、Bb、Cc、Dd间与对称轴具有怎样的关系?”使学生再次探究,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加深对此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依托多媒体引入问题是十分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的,该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难度,还将锻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转化能力等,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综合进步。
(三)借助小组合作进行提问
尽管初中阶段学生已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因经验缺乏等原因,学生在具体解题过程中常易存在疏漏,为此教师可借助小组合作模式进行问题导入教学,使学生在相互思维碰撞中及时发现自身思维存在的误区,进而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且此过程还有利于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以学习“分式方程”为例,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初中重要的时期,本阶段的学习内容涉及诸多承上启下的内容,对学生后续学习十分重要。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一元一次方程引入加深学生理解,除注重讲解分式方程的解法外,还要强调检验解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不同学习小组后,再对各环节进行提问(如通过生活事件引入分式方程,安排学生小组讨论,转化思想试用整式方程的解题方式进行解答),学生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将明显获得解题能力的提升。需注意的是,教师应及时对表现好的小组或成员进行表扬,以维持其学习积极性,可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大胆思考并发言,推进数学能力的进步。
结论:总而言之,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是可行的,教师应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差异分层提问,带动班级学生的共同进步。且提问的方式也应多种多样,以便维持学生长期数学学习兴趣,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李临喜.关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思考[J].学周刊,2023(16):53-55.
[2] 王翠.浅谈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32):17-19.
[3] 王玉凤.关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科幻画报,2022(09):124-125.
...